再見,之南。

你好,之華。

W城的冬天總是伴著雨而來的,稀疏的雨、慢吞的雨、密集的雨、急促的雨。

但凡你能想到的雨,在W城的冬天都可以遇到。

就是在這樣一個初冬的雨天,看了一場一個人的電影。

觀影結束後,我暗自慶幸整個觀影廳只我一人。

在那些笑著、哭著的瞬間,隨著導演的徐徐講述,電影進行到了最後的幾幀。之華、颯然、晨晨、睦睦,四個人在不同的地方讀著同樣的內容,她們聲音交錯,電影畫面交錯,最後她們的聲音疊在一起,電影也定格在最後一幀。

至此,影片也結束了。

關於這部電影,我想先從為何會去看說起。

不是因為岩井俊二、陳可辛、周迅,這「有生之年」的卡司陣容;也不是因為前經典《情書》而對導演生出的「必屬精品」的粉絲信仰。我對於這部電影的好奇,僅僅只是因為在某團購平台看到了電影口碑暴跌的「毫無看點」、「看不懂」、「想睡覺」、「劇情平淡」、「喪失岩井俊二水準」……因為,我真的想知道到底有多爛,有多平淡,多想睡覺,岩井俊二水準發揮有多失常。

然,不得不又一次重複「觀影,真的是很私人的一件事。一部電影的好與壞,對於每一位觀眾來說,不單單只有專業的構圖、色調、音樂、表演、鏡頭調度,這些只會被專業人士用來衡量一部電影優劣的元素。對於他們(自然也包括我)來說,能讓他們產生共情便是他們認為的好電影;甚至,對於一位演員、導演的喜愛崇拜,也能讓他們為一部電影打上好電影的標籤。」

而我,屬前者。

無論笑與淚,都是我所產生的共情。

然後,再繼續從電影的最後說起。

之華、颯然、晨晨、睦睦,他們讀的是相同的內容。

但,之華和颯然,最後讀的都是尹川小說出版後故事裡的一個章節。大抵是因為,對於《之南》這個故事來說之華母女都是旁觀者,是讀者,是只能憑藉想像力來豐滿伊川、之南、張超之間的是是非非的。

所以,導演和編劇只讓他們讀到了小說。

而晨晨和睦睦讀的卻是手稿,是他們的母親,之南留下來的遺書。睦睦更是在見到尹川之前,就已經讀了很多遍由一封封信件組成的《之南》的故事。他們是之南最親密的人,亦是她最牽掛的人。相比於書籍,手稿更帶有溫度和情誼。以母親為原型的故事,被深愛母親的人謄寫在信紙上,字字句句均是愛與溫柔。

睦睦說,這是媽媽最珍貴的東西。她打開盒子,裡面是滿滿一盒信,信里是尹川寫給之南的故事。

這處細節的處理,讓我深刻感受到導演的用心良苦,也讓我在他們四個人畫面交疊、聲音交錯中備受感動。

除了電影的最後,另外兩處不得不提的感動之一便是尹川回了趟學校,並在那裡偶遇颯然和睦睦。悅耳的少女聲在已經廢棄的教學樓內響起,尹川回頭看到的是牽著黃金的颯然和睦睦。

這一幕,不止是尹川的時空交錯,也是我的時空交錯。他看到的,是少女時期的之華和之南,是他珍貴卻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我想,既然他們已經慌慌張的錯過,那麼讓尹川只記得之南最美好的樣子也是不錯的。就讓那個笑容溫暖、純澈,眼神乾淨、睿智的之南,把自己最美好的樣子留在最愛她的尹川心裡吧。

剩下的那一處便是睦睦和颯然帶著尹川回姥姥家看之南,他獨自和之南相處時房間里的時鐘聲。一聲一聲,有規律的響著,在安靜的房間里格外清晰。

時鐘的聲音,是告別,也是悲痛。時鐘一圈圈走下來,尹川失去之南的時間就會越久;越來越清晰的時鐘聲,是尹川內心越來越清晰的悲痛。

《你好,之華》延續著岩井俊二的導演風格,「信」是岩井俊二電影的一個重要元素。在這部電影中,信是個緣分扣,連接著年少的之南、之華、尹川,也連接了成年的他們,以及成年後的尹川和少女「之華」(颯然)、「之南」(睦睦)。並且,之華的婆婆和扈老師也是以信為媒的。

信裡面是尹川和之華的歲月回首,是他們三人的青蔥年少和美好愛戀,是睦睦他們對於已逝的之南的懷念和了解。這些信裡面是酸、澀、甘,多種感覺交織在一起的。

就像睦睦對尹川說的,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她說,雖然日子苦,但是我相信寫這些信的人一定會來把我們和媽媽接走。

就像之華問尹川的,如果姐姐當初嫁給了你,會不會不會不一樣?

有人說這部電影看的人很壓抑,眼暈。

大概是因為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固定鏡頭很少,很多時候鏡頭都是跟著演員的走位移動的,並且高機位和低機位的鏡頭比較多。

況且,影片一開始便是由「死」開始的。蒼涼肅殺的冬季,當年公認的女神之南因抑鬱症自殺身亡,家人為了不讓周圍的人因為「自殺」這件事情而對之南造成誤會,對外宣稱她是因病去世。

雖然是在內地上映,但影片仍然用了很「日本」的影調色彩來表達死亡和每個人在失去後的那種惶恐,悲傷與小心翼翼強裝的堅強樂觀。雖然灰敗,但導演在延續其擅長和典型日式風格的同時,又不是一味的去營造壓抑和悲傷。

颯然和睦睦在一起相伴的光線很柔和、明亮,之華和丈夫相處的光線也是亮堂堂的,婆婆和扈老師一起時同樣明亮。在這些看似自然的晝夜交替中,如果稍加甄別便會發現,這些明亮便是導演巧妙的安排。在這些明亮中,是脫離死亡的浪漫與希望,是溫暖與治癒,是告別與釋然。

而那些,成年人世界裡的逼仄與灰暗,則是生命里的那些逝去,是想要重逢但無能為力的遺憾。

也有人說,雖然《你好,之華》在中國沒有水土不服,但卻與《情書》之間差了好幾百個藤井樹。可能是因為《情書》珠玉在前,很難超越了吧!

但,我卻認為《你好,之華》應該去當做《情書》的續集來看待。

故事雖都是由信而起的,可《你好,之華》卻更貼近生活和現實,也更為深刻和曠達。我們看得到年少時情竇初開的欣喜與失落,也看得到在生活里打滾的崩潰和沉湎。

最後,所有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別之前的自己,慢慢釋懷,然後對未來充滿新的希望。

就像,之南在畢業典禮上說的那些話:

如果你問我未來的夢想和目標,我一下也沒辦法說得特別具體。

但是我覺得這樣也很好,這恰恰說明我們的未來有無限可能,我們的人生選擇豐富多彩 。

我們在場的每一個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走在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上。

也許有的人能實現夢想,也許有的人不能。人生有艱難的時候,也有痛苦的時候。

在那樣的時候,我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想起這個地方,這個讓我們覺得自己夢想還有無限可能的地方,這個讓我們所有人平等、尊貴、閃耀的地方。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