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線教育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根據《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發展報告》,2018年我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670.6億元;2011~2018年的年均增長率爲20%,用戶滲透率達到21.4%。

教育部將發佈線上機構治理文件爲規範行業發展,相應的政策也正逐步落地。據瞭解,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長陳寶生表示將比照線下治理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對線上培訓機構進行規範。並表示已研製綜合治理文件,不久將予發佈。

一位在在線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隨着市場的不斷壯大和優勝劣汰,馬太效應凸顯,呈現出頭部佔據絕對領先地位的格局”。教育企業需要不斷嚴格規範自身運營,提高服務質量。

政策背景下,市場將會越來越嚴格,發展不規範的企業難以立足。然而,在任何行業,他律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性。業內人士表示,除了政策“制約”外,教育企業更應該回歸教育本質,關注提升自身的教育質量、教育服務水平。

在線教育靠“燒錢”難以維持長久

我們看一下在線教育市場,在融資、用戶以及盈利模式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市場寒冬讓一些靠燒錢的在線教育公司提前退場。

靠“燒錢”難以維持長久


2015年9月,家教O2O平臺“老師來了”因爲B輪融資失敗,這家在線教育機構2014年7月成立,短短一年時間燒掉1000萬元後,黯然退場。業內人士分析認爲,“老師來了”倒閉表面上看是融資失敗,資金鍊斷裂,而實質是互聯網+教育難以“接地氣”泡沫破裂的結果。

“通過燒錢來獲得更大量的用戶,這件事在邏輯上講是通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有那麼多錢供你燒下去。未來決勝的關鍵就在於誰花錢的效率更高,誰能拿同樣的錢去獲取更多用戶。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這種線上教育模式能否長期發展,其實靠實力去決定的。真正穩健的盈利模式,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

K12教育存在“錯位”現象

K12的線上教育爲何舉步維艱?有道在線教育負責人湯穎認爲有兩個原因:一、消費者和使用者不一致,家長花錢,孩子學習。如果家長對在線教育認可度沒有得到普及,很難靠直接滲透孩子方式讓K12的在線領域得到爆發;二、家長對在線教育認可度很一般。作爲一個朝陽行業,在線教育就如數年前的電商、 互聯網金融,大衆的普遍認可還有賴於各個平臺的努力。

國內某著名天使投資分析指出,K12在線教育仍是功利教育,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圍繞着"應試教育”展開,但學生課程作業已非常繁重,指望中國孩子坐在電腦前去自覺地通過視頻、音頻學習是一個僞命題。

艾瑞機構預測諮詢,2015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1192億,到2018年達到2046億元。學歷、職業以及K12是增長的驅動力。然而,有機構調查顯示,國內在線教育機構8000家左右,有70%的K12在線教育企業處於虧損狀態,15%企業營收持平,10%企業死亡,盈利的企業只佔5%。報告 預測,2016-2017年將淘汰一批無盈利模式的企業,2016年在線教育企業將迎來拐點。

缺乏盈利模式,更容易“斷奶”

從目前情況看,教育O2O存在嚴重刷單現象,以O2O外殼做了傳統機構的事情,並沒有改變從招生到授課整個鏈條上的任何一個環節。潘欣表示,“教育O2O最大的改變,可能只是把機構的老師變成了個體戶的老師。理論上老師的收入可以增加,但實際上如果招生不利的話,老師還是掙不到錢。”

在線教育實質是處理信息,邊際成本很低,可能會提供一個免費或沒有收入的服務,但是缺乏盈利模式則不能持久。如此殘酷的“燒錢”大戰,爲何融資熱潮持續高漲?

來源:幼教觀察、艾瑞諮詢、新京報綜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