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工作中有這樣的困惑或現狀:

儘管自己為了把工作做好,懷著極強的責任心辛辛苦苦熬夜加班,領導卻一直覺察不到自己的工作狀態,感受不到自己的責任心,更寒心的是做出來的工作可能還得不到領導的認可,甚至是被懷疑工作不努力,不夠上進;

自己努力工作好多年卻依然默默無聞,從未主動找過領導談話聊聊自己的工作和發展規劃,也未被領導叫到辦公室談過話,甚至是連具體工作上的事領導都是直接和項目負責人面談,也不帶上具體幹活的自己;

身邊有的同事工作能力一般,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工作時總會找各種理由拖延、甩包袱甚至推卸責任,但由於和領導走的近,有事沒事去領導那裡坐一坐,加上又善於油嘴滑舌、溜須拍馬,深得領導喜愛與賞識,每當加薪升職時,這些人總是收穫滿滿,自己卻兩手空空;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總之,種種跡象表明,自己似乎已被領導忽視了,在職場中沒有任何存在感和認同感,更別提什麼成就感以及期待的加薪升職了。

慢慢的,經過長時間的日積月累,有人便越來越懷疑已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了,眼看著身邊曾經令自己厭惡的人平步青雲,飛黃騰達,自己依然原地踏步,不見長進,甚至滿腹怨恨與牢騷,惡性循環下去,自己工作積極性也消失殆盡,終於變成不願成為的「祥林嫂」,成了無錢、無權、無地位一無是處的中年人。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己在職場中缺乏存在感和認同感呢?

一般來說,以下幾個原因直接影響著個人在職場中的存在感和認同感。

家庭背景。這一點不是我們主觀能動性所決定的了,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有著強大的家庭背景,這種優勢在職場發展中是其他起於尋常巷陌之間的普通人所不可比擬的,尤其是所在的公司或行業與自己的家庭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時,這些人在公司的存在感和地位就不必多說了,自己若是個投胎小能手,生於權貴階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不會有缺乏存在感和認同感的煩惱,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誇張的說,缺乏存在感和認同感的可能是周圍的領導和同事。而對於大部分沒有家庭背景的人來講,容易受到忽視也是正常現象,畢竟領導也要考慮投入產出比,在你身上投入較多的關注有沒有回報,機會成本多大,是領導需要衡量的。

性格。性格的表現有很多方面,直接反映在職場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人際交往能力,或者叫做為人處事能力。能和同事和領導相處融洽的人一般混的都不會太差,哪怕其業務能力水平一般,經常出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有些人是天生的,由基因決定的,有些人是在融入社會以後為了更好的生存,通過耳濡目染後天習得的,無論是哪種方式,掌握職場人際關係的厚黑學總不會有錯,適當的去改變或者裝飾一下自己的性格,提高一下自己的情商,讓自己變得更適應社會和周圍的環境。工作中很多的場合需要有人烘托氣氛,化解尷尬,或者充當交往中的潤滑劑,無論是應酬還是工作彙報,此時如果你能巧妙的發揮自己在人際交往及溝通中的優勢,自然能夠在同事和領導面前留下深刻印象,並獲得好評。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職場何嘗不是如此,演技好的人能夠在職場中如魚得水,左右逢源,而那些不懂的逢場作戲的人更容易死在自己不食人間煙火的呆板和木訥上。

溜須拍馬、阿諛奉承,這些曾經被教育為不恥的行為,卻可能是最有用的,有些滿口道德卻心口不一的人早早的明白了這些道理,私下裡遊刃有餘的運用著這些潛規則,悶聲發大財,早早的上了位,剩下傻乎乎的「正人君子」,卑微的活在食物鏈的低端,等明白的時候早已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有人是看透了大部分受過教育的人多少有點清高,低不下這個頭,捨不得這張臉,所有少數人有了上位機會,入鄉隨俗,在國內社會文化下,想獲得認可,必須要搞好人際關係,尤其是和領導的關係,即便要裝成自己討厭的樣子,也要拚命的表演下去。

業務能力。無論從事什麼職業,業務能力永遠是一個人立足於公司的基礎,業務能力強的人工作效率普遍較高,能給公司帶來更多的價值,假如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你能解決,便能更容易在領導和同事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獲得他們的認可,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走極端,產生唯業務能力論的想法,以為真金不怕火煉,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業務能力強自然就能得到認可,於是平時只知道低頭拉車,不懂得抬頭看路,甚至因為自己業務能力強自恃清高,聛睨周圍業務能力差的同事或領導,這種做法只能斷送自己職業前途,萬萬不可取。

如果非要根據重要性排序的話,現實一點說應該是:家庭背景>性格>業務能力,看看自己的周圍,是不是很多巧舌如簧的人比業務能力強的人更受重視?而那些二代們是不是更如同坐了火箭處處享受著優待?

為什麼職場上很多時候實力強的人卻無法獲得應有的回報,後來仔細想了想,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從統計學上講,整個社會群體,智商高低,實力強弱其實是符合冪率分布的,或者呈梭子形結構,中間多,兩頭少,優秀的人總是少數,大部分人是普通人。一個單位或者一個部門也同樣符合統計學的這個規律,如果一個人特別優秀,屬於少數群體中的一員,大多數人(甚至包括領導)屬於中間那段,既不特別優秀也不特別差,那麼這個特別優秀的人的言行或處事方式便會與其他大多數人有所不同,可能在大多數人看來屬於異類,也不利於在職場中的發展,怎麼辦呢?最好的方式是自我降維,即把自己的行動方式降低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維度,像天才一樣思考,像普通人一樣行動。舉個例子,你智商超過130,要學會像周圍大多數智商100左右的人一樣行動,才能更好的融入進去,如果把愛因斯坦或者特斯拉這樣的天才放在我們普通人群當中,他們很多言行舉止必定不會被我們大多數人所理解,甚至會給他們扣上精神病的帽子,儘管他們是對的,但由於實力和智商差距過大,他們走的太快,看的太遠,彷彿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我們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也無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里,看我們就像普通人看一群猴子一樣,最好的方式是降維,學會像猴子一樣行動,才能更好的融入到現實的環境中。

在職場中周圍的同事和領導,大多數人只是普普通通的個人,他們下班回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要撫養,八小時之外很難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有些人在八小時之外卻能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自我提高上面,保持著長期的自律,久而久之就和其他人拉開了差距,回到辦公室交流時,和其他人已全然不在一個層次,很多在自己看來是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事情和道理,在其他人看來卻要費一番功夫解釋,或者他們在未來某一時刻才會恍然大悟。

還有一種現象十分值得關註:生於農村家庭的員工混的要比城市家庭出身的差,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城市家庭出身的孩子一般沒有後顧之憂,不會花費很多的精力去考慮一些農村家庭出身的特有的負擔,像父母的醫療和養老,這些後顧之憂會讓人做事情或決策時總是前怕狼後怕虎,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難成大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原生家庭教育,農村出身的人由於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有限,目光不夠長遠,眼界不夠寬廣,認知層次處於較低狀態,導致對子女的教育也處於一個低水平狀態,特別是在小時候大腦成長發育期接受的認知和教育會影響人一生,成為無法抹去的痕迹。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記憶系列位置效應,通過大量的實驗表明,正常人對於最先和最後接受的事物記憶最為深刻,而對於中間階段接受的事物最容易遺忘,該種現象放在教育上同樣成立,也就是說我們對於兒時的啟蒙教育和最後的大學教育,記憶是最為深刻的,是影響我們一生的認知和記憶,同樣影響著我們在職場中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舉止會保留著小時候的習慣,或者我們講普通話是總會多少帶一些口音。

一個理性的人,腦子裡要同時樹立起兩種正確的觀點:第一,領導比你強;第二,領導很多時候是個傻X。對我們的現實指導意義就是,不要小看任何一個領導,領導之所以能成為領導,必有過人之處,同時,也不要把領導當成神,領導也是凡人,在領導的位置常常會因為自我膨脹做出一些指鹿為馬的傻事。所以,遇到領導,或者與領導溝通的時候,保持該有的尊敬,但不卑躬屈膝,做到不亢不卑,自信有主見,才有可能贏得領導的尊重,很多時候一副小人嘴臉去跪舔反倒事與願違。不過,該拍馬屁也要拍拍馬屁,該迎合時也要去迎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