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你樂意不樂意,點外賣不那麼“自由”了,其實是迴歸了經濟的常態。

你最近叫的外賣變貴了嗎?有媒體報道,因爲平臺滿減優惠減少、起送價和配送費變高等原因,消費者點外賣的花銷明顯比以前增加了。“以前還有20元以下的外賣,現在有二十幾塊的就很感激。”

網絡上習慣用“××自由”來形容消費能力,繼“車釐子自由”“香椿自由”之後,“外賣自由”的說法應運而生。外賣費用上漲,似乎意味着點外賣不那麼“自由”了。

在互聯網外賣平臺興起初期,平臺方爲佔領市場、吸引用戶,投入了大量補貼資金。商家爲了搭上移動互聯網經濟的快車,也願意割捨部分收益,吸引消費者在外賣平臺上下單。前些年,用戶能夠以較低費用享用外賣,前提就是平臺與商家的投入。

然而,高補貼、低盈利終究是不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隨着外賣平臺從擴張期走向穩定期,補貼資金減少,直接體現在消費者點外賣“貴了”。

這並非網絡外賣獨有,而是互聯網經濟的常態。網約車剛興起時的那段時間,消費者能夠以比出租車更低的價格享受較優質的網約車服務;共享單車最瘋狂的歲月,平臺派送的月卡讓很多人不花一分錢騎了好久的車。投入鉅額資金用於補貼,在用戶的消費習慣形成以後,逐漸減少以至取消補貼,幾乎是所有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套路”。

站在中立的立場,以高補貼求快擴張的發展模式,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無現金社會”的建立。相比一些發達國家,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移動支付、互聯網經濟領域“彎道超車”,也跟用戶消費習慣的迅速轉變存在密切聯繫。應該說,是平臺的運營思路和用戶的自主選擇,促成了傳統經濟轉向互聯網經濟的偉大變革。

問題是,互聯網經濟是否在絕對意義上等同於“廉價”?確實,平臺能夠將消費需求集中起來,增加訂單數量,相對減少了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商業也願意以犧牲一定利潤爲代價擴大用戶羣體。然而,這種對利潤的割捨不是無限度的。

具體到外賣領域,因爲餐飲業本身並不是集約化的產業,很多小吃店、小餐館還是小本經營的夫妻店,難以長期承受低盈利狀態,而平臺在投入鉅額資金補貼以後,也難免產生收割利益的衝動。

不光你樂意不樂意,點外賣不那麼“自由”了,其實是迴歸了經濟的常態。換一個角度設想,當初消費者受超低價吸引購買外賣,實際上也是一種資本的“捆綁”。而如今,高補貼的泡沫破碎以後,消費者才獲得了真實的議價能力——畢竟,點不點外賣,點哪家外賣,選擇權還在自己。

比外賣費用上漲更重要的問題,則是外賣服務質量和安全水準如何保障的問題。食品安全大於天,這個常識無須贅述。不管是線下餐飲店,還是在網上點外賣,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是一致的。

消費者點外賣也常常會遭遇“貨不對板”的問題。商家爲了獲得更多利潤,對外賣和堂食採取差異化的質量管理,有的外賣在分量上縮水,有的外賣在製作上敷衍了事,這是消費者完全不能接受的。

儘管外賣市場興旺發達,但高脂、高油和不健康,已經是外賣行業被打上的沉重烙印。在未來,餐飲業要進一步轉型升級,應該擺脫“價格戰”的侷限,爲市場提供更多健康食品。

因爲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上班族沒有時間和能力自己做飯,餐飲外賣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同期興起的其他互聯網商業模式相比,網絡外賣也顯得更加穩定。萬變不離其宗的是,互聯網經濟的壯大,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在質量和服務上,網絡端和實體端都應該推行一個標準;而在消費者期待方面,也不妨迴歸常識,認清資本運作的規律和本質,在消費觀念上爲自己“鬆綁”。

撰文/王鐘的

微信編輯/昆蘭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