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 和太陽的回歸運動 造成地球上各地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年分成四季

3月21日前後 春分 太陽直射赤道 6月22日前後 夏至 太陽直射北迴歸線 北極圈內極晝9月23日前後 秋分 太陽直射赤道

12月22日前後 冬至 太陽直射南迴歸線 南極圈內極晝

以上是半球性季節

地球公轉軌道是個橢圓的軌道 根據開普勒第二定律

地球在軌道運行不是勻速的 因此有近日點 遠日點 在近日點附近 太陽賦予地球的熱量較多 是全球共同的下半年 反之則是冬半年 以上是全球性季節 但是影響微乎其微 主要因素還是半球形因素

我國四季劃分強調季節的天文特徵 以四立為起止 二分二至為四仲 但是與實際情況不相符

西方側重氣候劃分四季 把二分二至日看作季節的起點 比我國的天文推遲一個半月

氣候學上以每5日的平均氣溫作為季節劃分標準:高於22°C為夏季 低於10°C為冬季 介於二者之間為春秋

但不是到處都有四季的

比如天津。

完。

以下是我猜的 &>3&<

--------------------------------- [ 2017-09-06 補充答案 ] ----------------------------------

好吧,感謝兩位的評論,我猜的果然不靠譜,於是去查了下資料,以下是我理解的:

(一)首先,是因為地球傾斜,並且季節只針對某個地區,不是整個地球:

(二)其次,是因為地球公轉,讓整個地球產生了四季,但不同地區四季是不同步的:

(三)最後,頂部我的舊回答,那個瞎猜的答案,真相其實是:

(四)個人思考和總結:

1,以後問老外現在什麼季節,要問「你們國家,現在什麼季節」。

2,澳大利亞和中國季節相反,豈不是夏天特別熱,冬天特別冷?不一定,溫度不光是和季節有關,還和氣候有關,澳大利亞是海洋性氣候,肯定不能用中國的經驗去判斷。


地軸傾斜導致的太陽直射點的南北移動


初中地理課就應該有學過吧....不然題主會考怎麼過的.....隨便百度一張圖片:


四季是有多種劃分方式的。

地理課本、現代天文學上對四季的劃分是:地球在圍繞太陽不停地公轉的同時,也在繞自身的地軸自轉,太陽在地球表面的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移動,從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這種劃分是以日心說為基礎的,1543年哥白尼《那個天體運行論》的發表,標誌日心說創立,在此之前並沒有公轉的說法,但也存在四季的劃分。因此四季的劃分可以追溯到日心說之前。假如我們只接受地理課本、現代天文學的劃分方式,就無法解釋為什麼日心說之前會有四季的劃分。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描述了四季的多種劃分方式: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立春為始點,太陽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裏,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第一種劃分方法(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要知道中國古人是如何確立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點,比如「冬至」是怎麼確定的,可以參考古代是怎麼算出來一年 365 天的?


從定性的角度看,這個問題很簡單,地球的自轉軸是傾斜的,通過公轉運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反覆變化,各緯度每天的日照時間隨著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而不同,形成了四季交替。

如果定量的分析,我還有一些困惑,希望和大家探討。

隨著地球公轉運動,太陽的直射點在變,導致地球上某一點收到的太陽熱量也在隨公轉而變化。但是,地球距太陽1.5億公里,地球半徑6400公里,不管直射與否,地球上各點距太陽的距離最多在+_10000公里以內變化,這種差別相對於地日距離微乎其微,為什麼會引起冬夏之間那麼大的溫度差別呢?

如果10000公里真能引起這麼大的變化,那我們來看看地球遠日點與近日點。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做橢圓運動,近日點距太陽1.47億公里,在每年的1月份左右,遠日點距太陽1.52億公里,在每年的7月左右。近日點與遠日點差500萬公里,遠遠大於地球半徑,如果地日距離對溫度影響那麼大,那應該1月份很熱,7月份很冷才合理。事實上在北半球,剛好與上述情況相反。或者日照時間的長短造成了冬夏溫度的差別?希望各位不吝賜教。
地球公轉+地軸傾斜
從地球本體來看,如果原地不動就是潮一個方向的,如果公轉就不一樣了。

地球公轉

如果錯了求不噴 &>3&<

課本上說的那個,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更大一部分沒有說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