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曾經寫了一首歌,名叫《新寫的舊歌》。

  他在歌詞裏寫到:

  “到臨老,纔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說真的,其實在回答自己,敷衍了半生的命題”。

  縱然是大哥李宗盛,也沒能打破情感的牢籠。

  直到60歲,纔有勇氣在歌詞中對父親說。

  “爸,我想你了。”

  最近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我們的師父》頻上熱搜。

  在第一期把新養老觀念提上話題後,再次把中國式親子關係加入討論。

  節目講述的是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組成的拜師團。要去六個來自各行各業的“師父”家裏與“師父”共同生活3天2夜,而第一站的師父就是牛犇。

  這個有着八十四歲高齡的老人,內心依舊還住着四個二十歲的少年。

  喜歡喫冰淇淋,在記不起自己到底有沒有糖尿病的時候,直言“先喫就完了”,在知道今年是大張偉本命年,笑言“那我去年的紅褲頭給你穿”。

  四個年輕人和師父一見如故,交談甚歡,甚至不做“師徒”,而要以“哥們”相稱。

  爲什麼很多人說:第二期笑成瘋子,也哭成傻子?

  開頭,徒弟四人一改老爺子幾十年的造型,把他從儒雅老人打扮成了街頭潮人。

  在討論到要去哪裏的時候,牛犇更是喜出“金句”

  “往哪走?”

  “時尚沒有方向”

  榨汁機榨草莓

  “草莓還是在我嘴裏榨更好”

  不得不感嘆,有些人就是不會被時間打敗,即便到了人生的黃昏,卻依舊有着充沛的精力與鬥志。

  就像主題曲裏說的:

  “我們的師父,永遠年少着滄桑。”

  而第二期的討論點也從拜訪牛犇老師家開始。

  老爺子的兒子叫王侃,也是一名演員,年過半百,本也是一位長輩,但在父親牛犇面前,顯出孩子的侷促和拘謹。

  像牛犇老師這樣,11歲就進入影壇,六十多年來,獲得過多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還曾導演過多部電視劇,七十多歲的時候重新開始自己的演藝生涯,仍舊活躍於綜藝節目之中。

  但是,你可能很難想象他是一位什麼樣的父親。

  一羣人在老爺子家裏點了火鍋外賣,王侃不好意思的說,如果不是幾位“徒弟”在,根本不敢提在家裏喫火鍋這個要求,更別說改掉他幾十年不變的造型。牛犇的嚴父形象,開始從王侃的話裏,立了起來。

  飯桌上大張偉回憶:我到現在還沒有跟我的父親說過我愛你,每次我下定決心叫他的時候,他都說“去去去”,讓我很難開口。

  於曉光問劉宇寧、董思成:你們應該有跟爸爸講過“我愛你”吧?

  年紀最小的董思成用力地回答“是,我說過”。

  唯獨,劉宇寧卻忍着淚水點了點頭。

  在後來的採訪中才知道,原來劉宇寧的父親早在他四歲的時候去世,他從小跟着爺爺一起長大。看到這兒,觀衆們無不心疼劉宇寧。

  相比於大張偉、於曉光所經歷的一切讓他更珍惜擁有的一切。董思成現在和父母聚少離多,讓他捨得去說愛。

  而在父愛、母愛雙重缺失下長大的劉宇寧,他懂得如何哄老人開心,懂得老人喜歡喫的東西愛聽的話,小心翼翼的看所有人的“眼色”,然後沉默的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

  因爲他們在成爲大人之前,他們早已習慣堅強。

  牛犇父子之間的相處儘管再拘謹,終歸是在徒弟們的慫恿下,說出了那句幾十年沒說出口的“我愛你”。

  “爸爸,雖然我知道說這一句話,也許很容易,但是這一個字就是很難表達。你是一個非常非常嚴格的爸爸,但是我知道你很愛這個家,很愛我們的媽媽。今天我壯一壯膽子,說句心裏話。”

  “爸爸,我愛你。”

  如果說,於曉光、大張偉、劉宇寧、董思成只是通過言語講述中國家庭情感表達的“表”。

  那牛犇和兒子的深情表白,中年男人的心境,慢吞吞的說出這幾個字,壓抑又渴望的狀態的,在不動聲色中,都折射出了對家庭層面的思考。

  對於結尾的淚點。

  有人說第二期的結尾,牛犇追車送別,讓他們想起了龍應臺的《目送》:“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但我卻覺得,他更像朱自清《背影》裏的父親,他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父親的形象,就算有再多的不捨得,卻還是告訴你一路平安。直到汽車拐出轉角,纔敢追上前去。

  其實關於親情的討論從未缺席,也從未褪色。

  白巖鬆01年在鄭大的演講時說:沒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父母沉默內斂的愛是與生俱來的,是時代造就的,說“愛”這件事,是一件難事,所以,他們踏不出的那一步就由我們來走吧,解決難題,是作爲子女的責任。

  中國式親子關係背後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代際關係”,我們不瞭解父母所處的時代背景,成長過程中的痛點以及父母個體童年。

  而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師父》中也被討論到。在裝扮上,向來勤儉的牛犇平常都是穿兒子剩下的衣服,但卻在徒弟的影響下打扮成年輕人的潮流模樣。

  在超市裏,拒絕購買生活用品,卻被大張偉“你以後用到就會想起我們”打動到。

  在榨汁問題上,師父堅持“榨汁浪費”,讓“我的嘴巴榨汁”。

  師與徒,父與子,代際差異,通過打開師父的“人生”,用鏡像的方式呈現出“新”與“舊”的觀念碰撞,也在衝突中產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對老一輩勤儉節約的美德有了深刻的理解。

  一部紀實類的節目,讓人沉下心來,認真的思考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觀念碰撞、代際關係、中國式家庭情感困境真的實屬不易。

  短短的三天兩夜,既有父子情,也有師徒情。無論是年輕人潮流的想法,還是老年人略帶保守的思想,亦或是兩者的結合,這些貼近社會的真實寫真都在節目中赤裸裸的展現出來了。而且,不管是年輕人和老年人相處之道,還是父與子的相處之道,還是牛犇老師在生活和工作上值得學習的精神,這些無形中展現的道理和顯現的人生哲理都值得去領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