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大彬(1573——1648),明萬曆至清順治年間人,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時朋的兒子。

  他對紫砂陶的泥料配製、成型技法、造型設計與銘刻,都極有研究,確立了至今仍爲紫砂業沿襲的用泥片和鑲接那種憑空成型的高難度技術體系,生於明代萬曆年間,歿於清代順治初年。時大彬制壺技藝全面,在泥料配製、成形技法、器形設計以及屬款書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作品風格

  他精選紫砂泥調配成各種泥色,用以製品,形成古樸雄渾的風格。

  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壺,後根據文人飲茶習尚改制小壺,並落款製作年月,被推崇爲壺藝正宗。傳世作品較多,北京、上海、南京、臺灣等博物館均有收藏。

  他在泥料中摻入砂,開創了調砂法制壺,古人稱之爲“砂粗質古肌理勻”,別具情趣。在成形技法方面,改進了供春“斫木爲模”的製法,把打身筒成形法與鑲身筒成形法結合起來,由此確定了紫砂壺泥片鑲接成形的基本方法,是紫砂壺製法的一大飛躍;又首創方形、圓形壺式,成爲紫砂壺造型的典型壺式。

  時大彬聽從陳繼儒等文人的建議,改作大壺爲小壺,使紫砂壺更適合文人的飲茶習慣,把文人情趣引入壺藝,使壺藝與茶道相結合,把壺藝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時大彬的三項創舉,開啓後世壺藝新天地

  時大彬乃紫砂藝術的一代宗匠,壺藝精湛,時人爭求,有“宮中豔說大彬壺”一說。

  傳世的大彬壺多被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香港茶具文物館等文博機構收藏,不過數十件而已,流傳於民間又有紀年可考的,更是珍罕。

  此件圈鈕壺爲2010年在西冷印社秋季拍賣會專場焦點,以13,440,000元高價成交。此壺曾著述於《荊溪紫砂器》,刊載於封面,可見精貴之至。

  時大彬確立了紫砂壺製作的新體系,至今爲匠人們普遍使用,其在當時所做的三項創舉,開啓了後世壺藝新天地。

  一、全新的成型技藝

  時大彬對紫砂壺藝的最大貢獻在於,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成型方式,即“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技法。

  以泥片成型法制成身筒,拋棄模具,全靠手工拍打,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工藝與技術。大彬的這一創舉是紫砂壺成型工藝中的最大變革。

  這種獨特的成型技藝,奠定了宜興紫砂發展的根基,直至今天仍然沿用,是紫砂工藝史上的里程碑,使紫砂技藝能夠在衆多技藝中獨樹一幟,成爲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調砂工藝

  在泥料的選擇上,大彬將制瓷工藝中的“二元配”法,移植到紫砂製作中,首創調砂法。

  在泥料中加入粗砂,一方面改變泥坯在乾燥和燒成過程中的物理性質,使之不易破裂;另一方面,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

  時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潛心調配泥料,晚年突然感悟“吾之精終不及時之粗”!

  三、改大壺爲小壺

  紫砂壺器型從大到小的變化,對於紫砂壺歷史來說也是一次重要變革。

  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記時大彬“後遊婁東,聞陳眉公與琅琊、太原諸公品茶施茶之論,乃作小壺,几案有一具,生人閒遠之思,前後諸名家,並不能及。遂於陶人標大雅之遺,擅空羣之目矣。”

  時大彬早期做大壺,在婁東與陳繼儒等著名文人交遊後,受文人飲茶方式和審美觀唸的影響改制小壺。

  制壺時融入文人思想,從而決定性地改變了紫砂壺發展的方向與道路,促使紫砂成爲工藝與理念相結合的藝術作品,而不僅僅是實用器。

  通過記載及後來紫砂歷史發展軌跡看,文人的的審美觀自始至終對紫砂壺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案頭常置大彬壺,不論是靜靜觀賞還是品飲佳茗,你是否會感受紫砂歷史發展的脈搏,與大師進行靈魂的交流?

  本文分享自東家紫砂主播:尋塵問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