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145期 美術新聞

  本期話題

  培根鑄魂,重尋美術的靈魂價值

   本期策劃 顏培大

  【編者按】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4日下午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發表重要 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不可否認,自藝術市場化以來,文藝在 很大程度上成爲市場的附庸,成爲盈利的工具和謀利的手段。有不少藝術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談到,當代的藝術創作中,靈魂的缺失是個嚴重問題,是藝 術創作有“高原”缺“高峯”的癥結所在,是藝術創作精神貧瘠、理想滑坡、情感麻木的根本原因。因此,不少美術界的學者和藝術家也認爲,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 靈魂價值的強調是對廣大文藝工作者及時的提醒和警示。爲此,本期時評特邀請美術界的學者、藝術家圍繞“培根鑄魂,重尋美術的靈魂價值”這一主題展開 討論,以期在精神價值、靈魂價值上重新找到文藝的定位。

  本期導讀

  關注藝術靈魂 是藝術的新生

  邵亮

  呵護一棵樹的豐富

  張渝

  藝術作品的“靈魂”追問 從藝術市場的規範談起

  李穎

  那些“靈魂已售”的藝術家

  邢千里

  在今天,探討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靈魂價值,是一個頗爲尷尬的話題。網絡化的時代,權威性早已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一呼百應,“靈魂價值”的討論,也很容易陷入虛張聲勢、空有皮囊的自我掩飾,反而有被無限拔高的空洞。 況且,價值一說,見仁見智,難有統一的標準, 藝術界現狀如何,其實無需多說,明眼人都能看到其中的亂象。若只是一味就現象展開批評,說得多了,多少有些居高臨下的傲慢與矯情,彷彿只是虛浮的、飄於雲端的聲響,劃過長空,也消失於虛空,對地面上的世俗生活卻沒多大影響。

  大概正是因爲藝術家的勞動結晶屬於精神產品,世人先驗地給予了藝術家以靈魂導師的身份。當我們拿着這自帶光環的身份認定,去審視藝術長河中的藝術大家們,會發現藝術作品、 藝術經歷與藝術家自身是和諧共生的三位一體,雖不能說毫無自相矛盾之處,卻是大都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但是,一旦將觀照的焦點轉向正在發生的藝術現象時,藝術家及其作品是否能承擔得起精神與靈魂的價值問題,就因爲現實需求的糾纏而遊離與模糊起來。作爲還在創作進程中的藝術家,有着現世的生存與發展之需,也有着與普通人相似的對金錢、財富與地位的渴望與追求,世人眼中陽春白雪的靈魂締造者也就跌落凡間,成爲凡夫俗子、下里巴人,一樣要爲柴米油鹽、養家餬口而忙碌。而探討美術作品的靈魂價值,卻也經常將話題延伸到藝術品的市場價值與價格,這似乎也成爲今天藝術市場化對藝術創作與藝術精神層面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中,所必然糾結的一個核心要點。是什麼讓 藝術變了味,不再是靈魂的皈依。原因很多,如果只是單一地要將今天文藝領域的諸多弊病拋 給市場,肯定是不理性的,但藝術的市場化確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緣故。今天美術界的創作乏力、靈魂缺失,藝術家行止傲慢、浮躁、唯利是圖,藝術市場的不規範與暗箱操作是負有很大責任的。

  本來,藝術家通過售賣自己的作品,換取生存與發展的物質所需,也收穫理所應得的名譽與地位,這並不應是被非議的事情,但真實現狀的複雜卻遠非如此。美術創作的靈魂缺失與藝術市場的亂象叢生、盤結滋生互爲因果, 已很難梳理得清楚究竟哪一個纔是解開這一團亂麻的線頭。藝術市場要尋找賣點,要製造爆款,要造神,於是藝術界漫天飛舞着被端上神壇的以及夢想着成爲神明的“大師”,那些天馬行空的情感與靈魂的價值輸出,最終的落腳點卻成爲卑微的、讓作品賣個好價錢的世俗訴求。

  如果說靈魂價值是一個太懸浮的話題, 那麼,與靈魂追問同樣懸浮的,是藝術品的價格。注意是價格而不是價值。藝術價值是不好量化的,而價格卻是有市場規律的。活躍在當 今藝術創作領域的藝術家們大都出售作品, 但作品的價格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成爲行業祕 密。藝術網站上掛着藝術家們的作品、藝術簡歷,洋洋灑灑,公開公正,而價格一欄,多半 只是神祕莫測的“議價”二字。而每每公開的藝術品價格,都是拍賣價。這拍賣行公佈的畫價,與藝術家出售的作品價格之間相差有多大?相信但凡關注過藝術市場的人士心中都 是明白的,卻也都只能揣着明白裝糊塗。最近捲入抄襲醜聞的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葉永青, 在公開信中辯解自己並沒有靠“竊取畫作”成爲億萬富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並非假話, 只是迴避了被熱議的抄襲問題,偷將話題轉換到了商業數字上。因爲對方能搜索到的是拍賣行公佈的價格,而葉教授所算的賬,應是自己作品出手的真實價格吧?只是這真正的成交價究竟幾何,大概又是不方便吐露的了。 若要說葉教授沒有從這天價的拍賣價中獲得 自己作品售價的持續上漲的諸多好處,那也是絕不可能的事。隨着抄襲事件曝光出的各種刨根究底的視頻中,有一段葉教授談及自己作品的藏家們向他下跪他也“受得起”,因爲他讓他們都賺了大錢的片段,倒是活脫脫暴露出一個藝術工作者靈魂的缺失與因藝術品市場價格的堅挺所帶來的傲慢、膨脹與無知,這也可看做是市場名利的誘惑下,被掏空了藝術靈魂的明證了。

  當藝術品被看作是與股票、期貨相當的升值產品,當藝術品的藏家們都只是奔着藝術品的升值空間而入場的時候,當藝術家的宣傳與運作成爲圍繞市場行爲而展開的商業炒作,哪裏還有人關注藝術的“靈魂價值”?作爲作品的創作者,尊重市場規律,公開潤格,讓藝術品價格進入一個可控性的範圍之內,則是藝術市場規範化的首要問題,也是目前可操作的議題。反觀歷史,無論是揚州畫派、海上畫派,還是民國諸家,都有明碼實價的鬻畫之價,童叟無欺。當代的西方藝術家,畫廊裏的藝術品售價也是公開透明的,並非什麼不能說的祕密。爲何到了市場化已經如此充分的當今中國,反倒成了看不穿點不破、祕而不宣的黑洞了呢?

  或許,當藝術品的價格不再是捉摸不透的江湖傳言,藝術家堂堂正正靠着自己的勞動所得拿着理所當然的勞動報酬,享受着這份工作所帶來的名譽、地位與財富的時候,那份本就不屬於活着的人的聖者光環才能散去。將造神封帥的工作留給後人,也讓藝術家恢復到腳踏實地的人的身份,藝術作品也纔能有可以品味的、作爲人的精神產品的靈魂價值的現實意味的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