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出現態度反覆戲碼,美國於8月23日進一步對16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中方原先持強硬態度,宣佈反制到底,但近期態度卻出現軟化,更傳出重啟談判的聲音,讓中、港、臺股市大洗三溫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以說是現今金融市場的寫照,特別是川普的態度難捉摸,市場風向隨時轉換,面對這樣趨勢不明的環境,投資人該如何調整資產組合並做好避險?

「短線來看,應降低新興市場的曝險部位,如股票;增加防禦性資產,如債券。」鉅亨網基金平臺策略長張榮仁表示,調整比重端看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論上越不能承受風險的投資人,債券比重要增加越多。而一般來說,曝險部位建議降5%~10%。

那麼,投資人該如何挑出好的防禦性資產?張榮仁認為,首選有2類:一為投資等級債券;二為全球高股息基金。

投資等級債在股市出現大跌或市場恐慌時,表現相對穩定,甚至可能出現上漲情形。至於全球高股息基金,因為多以全球超大型股票為投資標的,波動相對低,且很大比重投資在美國公司,當資金從新興市場迴流到美國時,這類美元資產具易漲難跌的特質,更重要的是,能參與美國企業的獲利成長。

至於臺灣投資人最關注的臺股又該如何觀察?安聯臺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表示,中美貿易戰充滿不確定性,過程除了會對市場產生情緒牽動,主要還是觀察對實質基本面的影響。

廖哲宏觀察,今年許多零件跟供應鏈,仍是供不應求,持續漲價缺貨,以上半年來說,像是八吋晶圓代工、MOSFET,以及被動元件與二極體持續醞釀漲價,「這告訴市場一個強烈訊息,終端需求仍不差,供需狀況沒有改變。」只是部分缺貨題材已反應在股價上。

儘管市場不乏好消息,但因為短線波動難料,所以資金控管為今年投資顯學,在美中貿易情況未明朗化前,建議投資人手上預留的現金比例,一定要比去年高。


更多鏡週刊報導
【避險投資術】新興市場匯率大震盪 投資人這樣因應最安全
【避險投資術】貿易戰打不停 專家警告這些區域先不要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