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明朝歷史的研究僅侷限於帝王史學觀的角度來看,明末農民起義、土地兼併、建州女真興起無疑是明朝末年甲申三百年危機以及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但是如果把明朝的歷史納入到16世紀晚期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全球一體化的角度來看,明朝的滅亡竟然和遠隔萬裏止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有關,乃在於貨幣制度與財政危機的崩壞。

具體來看,中國明朝貨幣制度實行的是銀和銅複本位制,但是中國本身並不富產銀,終明一世,對白銀的饑渴程度是相當強烈的,這個時候剛好葡萄牙、西班牙主導的地理大發現,在美洲發現了能夠供應全世界的豐富的銀礦,西葡通過黑奴貿易將非洲黑奴大量販賣到美洲開採銀礦,隨著美洲白銀的開採,西葡便有了大量資本與中國進行貿易購買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織品,於是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這樣一個世界範圍內分工協作的三角貿易體系便形成了。當時美洲開發的白銀有四分之三流入到中國,白銀的大量流入造成國內因賤物貴,通貨膨脹,而明朝政府徹底放棄了建立依賴於政府信用的信用貨幣的努力,把國家貨幣制度完全依賴於進口的白銀。後來,歐洲英法戰爭,海陸封鎖,導致流入中國的白銀驟減,但是中國國內交易對貨幣流通的需求依然在那裡,所以通貨緊縮。因為沒能形成獨立自主的貨幣體系,明朝經歷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輪流打擊,這時候剛好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區市場經濟已經高度過度發達,原來的糧食主產區已經常年該種棉花等經濟作物,加上第四次小冰封期天災、乾旱,西北爆發了嚴重的糧食危機、人喫人的現象,這纔是明朝歷史的一根隱藏的脈絡。

到了清朝同樣沒有擺脫因沒能建立國家控制以政府信用背書的信用貨幣的悲劇,清朝仍然實行的是銀、銅複本位制,而歐美帝國主義通過逐步控制世界黃金儲藏形成了銀本位制向金本位制過度的歷史潮流。在這個潮流中大量成色不好的劣質銀幣流入中國,而中國成色足銀的銀兩通過戰爭賠償紋銀、貿易等形式流出中國,這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貨幣制度的混亂和崩潰,中國生產的農副產品是以銀計價的,而進口外國貨物卻要用黃金支付,這進一步加劇了中國在國際貿易分工體系中不平等的地位,所以晚晴的覆滅或多或少也和貨幣制度的崩潰有關。

歷史的教訓是慘痛的,明朝和清朝的滅亡再次提醒一個事實:如果不能建立獨立自主的國家信用貨幣制度,而要依賴外來貨幣進口,是極其危險的。中國近代的衰落歷史就是列強通過自己掌握的貯藏貨幣和金融體制的優勢逐步壓榨、削弱中國的歷史。

ICO代幣融資本質上是去中心化,國家發行的法定貨幣可以通過調節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法定貨幣可以通過信貸擴張介入到實體經濟,而融資代幣的發行權是私人,不能以國家信用作背書充當商品交換等價物,國家無法控制,這是最近取締ICO代幣融資,瘋傳要取締比特幣交易平臺的最本質的原因。這類代幣與當下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相盛行是相伴隨的,只要各國是中央政府組織形式,代幣就不可能成為法定貨幣,換句話說將來的數字貨幣也是政府主導下與政府信用掛鉤的數字貨幣,央行已經在招聘數字貨幣工程師,事實上依託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性質上看更多是一種商品而非貨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