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成爲輿論關注焦點。從“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到“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作爲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磅文件,今年的種種改革舉措標誌着中國在加速戶籍制度改革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羣體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調整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大幅增加落戶規模、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與2018年版通知相比,“全面開放落戶”無疑是今年這份文件的最大亮點。針對不同人口規模提出因地制宜的戶籍改革進度表,這讓飽受戶籍限制之苦的“外地人”看到了入籍的希望。

  衆所周知,戶籍制度與醫療保障、子女入學、保障性住房等多項公共服務牢牢捆綁在一起,成爲城市間勞動力資源配置與人口自由流動的隱性“高牆”。從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解決好“三個一億人”問題,到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再到今年2月發改委出臺的《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一系列舉措紛紛指向戶籍的“老大難”問題。而這輪以全面放寬落戶條件爲代表的改革更是把對“人”的重視,擺在了優化資源配置、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高度。

  重磅文件的出臺也給一些地方政府提了個醒:隨着大城市全面放開放寬甚至取消落戶限制,“人才爭奪”將進入新的階段。2017年以來,一場聲勢浩蕩的“搶人大戰”在全國諸多省市輪番上演:有西安的“確保24小時辦完一個落戶手續”,也有山東的“一人落戶,全家落戶”。而隨着戶籍制度改革逐漸深入,戶籍這個“搶人利器”的作用日漸消減,唯有提高城市的精細化管理能力和現代化治理水平,爲人才提供更加優質的就業環境和公共服務,才能留下人才。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已經證明,人員流動自由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大有裨益。儘管在這個過程中還可能存在土地緊張、環境壓力等問題,但阻礙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制度“高牆”已逐漸消失,未來隨着各地不斷大膽探索新的戶籍改革方案,中國經濟必將不斷迸發出新活力。(海外網評論員 王法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