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道歉

首先我要先給大家道個歉!由於先後去了琉森復活節音樂節和柏林歌劇院音樂節的緣故,完全!沒有寫什麼東西...所以想著趁著假期還有多寫點吧~給大家賠個不是了先!

說到兩個音樂節,由於趕場的原因,也都沒聽全,但我覺得反正如果寫感想的話也會被認為在裝B!於是乎還是就放自己心裡好了~

不過這次去了KKL和Philharmonie真的幸福死我了,還趕上了柏林大教堂演出聖母悼歌,圓了好幾個夢,只可惜(多虧?)跟BPO岔開了。明年如果可以的話就改成薩爾茨堡音樂節+巴登巴登音樂節!

巴倫應該很想讓搶拍的一提下崗23333

4.1 多災多難的柴可夫斯基一家

Les Saisons, Op37b:Juin - Mikhail Pletnev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music.163.com圖標

上回結束的時候說到柴可夫斯基一家發生了一場變故,也不給大家賣關子了。

柴可夫斯基的母親,Alexandra在1854年的六月因霍亂去世。(彼時彼得年僅14歲,在之後的「四季」里,六月船歌和他母親的去世並沒有直接的聯繫)

其實霍亂早就從印度遠征來到了俄羅斯,早在47年的時候,柴可夫斯基一家子還在莊園的時候,他們的一位僕人就因霍亂去世。那時候即便是聖彼得堡,衛生條件也不容樂觀,其實霍亂在柴可夫斯基家從來沒有消停過。

本來小彼得在學校混的很舒服,眼看成為現充加人生贏家(雖然是男校),但這變故直接把他再次擊潰了。比起童年與母親的短暫分別,母親的突然離世是彼得一輩子無法磨滅的慘痛記憶——他在這之後的日記中多次提到了他的痛苦,尤其是和之前的家庭教師芳妮之間的來信中,他多次表示自己還會因此流淚。

從之前的文章里,我們能感受到比起嚴厲、經常出差不回家的父親。Alexandra作為彼得最直接的照料人,從對彼得的音樂啟蒙到禮儀的培養,她是彼得所有親人中最不可分割的一個,我想沒有之一。至少對彼得的影響是最大的——之後我們還會提到

在照料家裡的五個孩子之外,Alexandra也是一個優秀的賢內助,兩次搬家她未曾有過任何閃失。這樣的慈愛的母親的突然離世,而且還是在霍亂帶來的嚴重痛苦之下的離開,對於彼得的打擊,早已超越了災難。

4.2 不為人知的性取向

如大家所見,法學院是男校,從老師到學生,無一例外

我個人堅信柴可夫斯基是同性戀或者雙性戀者,在這裡寫到不為人知,是因為這些也大多是基於他個人童年家庭和成長環境所做的推理。

彼得自幼敏感、脆弱,而他的母親,Alexandra雖然對她的孩子們關懷無微不至。但是這種無微不至也是建立在「我這麼做是對你好,假如你不聽,你這不知好歹的熊孩子就得接受懲罰」這樣頗為主觀的照顧之上的。前文也有提過她因為覺得該讓彼得學習外語和禮儀就斷了他彈琴的教學的事情。

彼得後來的信件中也有過「Powerful, she was too powerful.」這樣對母親的評價,一個本就敏感細膩的男孩子,與他人生中第一個接觸的女性——他的母親的衝突其實並不少,這造就了他對於聖女貞德的崇拜和對於身為女性的母親的恐懼兩種複雜感情的矛盾。

在家庭之外,彼得在法學院一直呆到了十九歲畢業,上面的配圖是他們的畢業照。彼得是頭排右起第四個那個一臉吊樣的青年——你看他的手。其實這可能也很正常,法學院作為俄國當時先進知識和思想的傳播地,又全是少年洋溢青春氣息的地方,在整個俄國當時也都明白,法學院出同性戀是個不言自明的事情。

彼得從未明確表態過自己的性取向問題,但是在和他最親密的弟弟莫德斯特(Modest)的來往中,他常常用「This」或者 「Z」來指代一件事,這件事讓他內心中充滿期待和快樂,但又給他帶來了無限的負擔和痛苦。

讓人又開心又難過的事情,只有愛情了!

不過...在那時的俄國,大家雖說可以部分接受同性戀的存在,但是並未能公開討論或者接納,並且社會上還是普遍把同性戀者與「正常(Normal)」的男性和女性分開討論。可以說很不開放了!

4.3 第一部分的小結和碎碎念

社會環境可能毀掉了彼得的愛情和自由。

但是也不得不承認,柴可夫斯基音樂特色的形成,是離不開他不得不把真正的感情在現實中隱藏這個無奈之舉的。人盡皆知,柴可夫斯基的性格是孤獨、鬱鬱寡歡甚至想要逃避進幻想的。而他曾將對自己的慰藉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他在早期的音樂的確是以音樂作為讓自己快樂的方式——但是大家都知道,隨著他逐漸成熟,有了更高的社會地位,他無法只在音樂世界裡活著。

他最後,將真正的自己寫成了音樂。

A man feeling himself cut off emotionally from the ordinary world.

An exceptional talent projected into a young musical tradition struggling to form itself.A Russian of intense patriotism ambitous for his isolated countrys artistic and intellectual maturity.

柴可夫斯基的孤獨已經被前人們總結的很精闢了:

他的感情對於他周圍的社會,過於突兀;他的才華對於剛起步的俄羅斯音樂,過於超前;他的愛國之心對於祖國的貧瘠發展,過於無奈。

在這樣的悲愴之下,柴可夫斯基造就了自己,也造就了俄國音樂。

4.4 畫大餅預告

接下來我們就會開啟第二部分,講述15歲到28歲的柴可夫斯基(可以不大用叫他彼得了)是如何從母親的去世中走出來(其實根本沒走出來),在法學院學習的同時開始他正式的音樂生涯。

他很喜歡音樂,作曲、聲樂、鋼琴一樣不差,也被稱讚有天賦。

但是如果一路順風,那就不是彼得的人生了。怎麼說呢,他都甚至沒把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曲子放到自己的作品集里,只有在傳真中出現過一次。

說來也巧,這個曲子18年的時候還真被錄音了,這錄音在網易雲上還能找到!

Anastasie-valse 就是這個鏈接 看看人14歲寫的曲子 至於這個曲子怎麼寫的,我周末告訴大家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