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月亮(ID:bymooneye)

  作者:李月亮

  紀錄片《人間世2》第七集,講的是阿爾茨海默症老人的故事,片子很平靜,但又惹哭了無數人。

  阿爾茨海默症,就是老年癡呆。

  這個病,高發,又殘酷,像一個不動聲色的狠心的賊,悄悄地、緩慢地把一個個老人從這世界帶走。

  而那些被命中的老人,毫無反擊之力,只能束手就擒,任疾病擺佈。

  他們漸漸開始遺忘,糊塗,衰弱、癱倒……

  有人不斷走丟。

  有人剛喫完飯就忘了。

  有人拿牙膏給家人打電話。

  有人癱瘓在牀,忘了所有。

  有人無比脆弱,動不動就哭鼻子……

  1

  那個總哭鼻子的,叫付更生,73歲,大慶油田第一代石油工人,患了腦血管性認知障礙,除了愛哭,還煩躁、吵鬧、打人。

  起初是老伴和兒子24小時輪流在醫院護理他,幾個月後,老伴撐不住,也住了院,只剩兒子付剛一個人連軸轉。

  付剛孝順,也細心,總像哄小孩一樣哄着老爸,跟他頂頭、比贊、掰手腕。

  老爸依戀他,一會不見就拍着牀叫兒子。

  這邊老爸離不開,那邊他女兒就要高考了,他說:“人就像一根蠟燭,兩頭都在燒。”

  有人告訴付剛,這個病可能一照顧,就是十年。

  付剛自嘲,都說“孝子難裝”,但他準備“裝”上十年。

  這話聽起來簡單,但換成誰,也是需要想想的。

  付剛47歲,正是事業的鼎盛期,10年後他57歲,基本就該退休了。

  別人都勸他爲自己考慮考慮。

  他說確實是矛盾,可現在老爸太需要他了啊。

  他在小酒館裏要了一瓶白酒,淡淡地說:“我先按大家的規劃,然後再規劃我自己吧。”

  簡單幾句話,飽含了一箇中年人,多少無奈和辛酸。

  2

  72歲的阮懷恩,曾經是個老師。

  56歲那年,有天他做飯,做好了一個湯後,他忘記了,又做了一個湯。

  他愛人吳開蘭敏感地察覺不對,早早地發現了他的病情。

  他也是爲數不多的,在早期就開始治療的阿爾茨海默病人。

  症狀慢慢多起來,女兒預知老爸未來,堅持帶他去巴釐島玩了一次。

  他們拍了很多照片,這些照片,成了一家人的寶貴記憶。

  阮懷恩一病就是16年,愛人吳開蘭一守,也是16年。

  她每天像上班一樣,拉着行李去醫院照顧老伴,給他洗腳、餵飯、跟他說話,伺候得十分周全。

  阮懷恩已經什麼都不記得,但吳開蘭也總拿出外孫的照片給他看。

  晚上回家,她會把兩個小玩偶放在牀上,覺得那就像她和愛人在一起。

  這對夫妻,年輕時感情很好。吳開蘭記得他們很多的幸福時光。

  而這份不滅的愛,是吳開蘭兢兢業業照顧愛人16年的最大動力。

  而阮懷恩一天不如一天,一年不如一年,漸漸的,他什麼都不會了,也什麼都不記得了,完全處於新生嬰兒狀態。

  2018年5月,他肺部嚴重感染,生命垂危,面臨“要不要插管”的艱難選擇。

  插管也許能延續生命,但要承受巨大痛苦,不插管就意味着,他要永遠離開了。

  吳開蘭非常糾結,她說:“我不在乎外界的評論,但在乎我自己的問心無愧。這一點我非常在乎。”

  最後,她痛苦地做出決定:讓愛人平靜、有尊嚴地走。

  她不知道這個相伴了一生的愛人,同不同意自己的決定,忍不住抱着他哭:“老阮啊,你聽吳開蘭的,我們不要插管,弄得這麼痛苦,我也痛苦。”

  她說:“你先去,去那邊弄弄乾淨,我回頭就來找你了,你放心,我一定不會讓你一個人的……女兒的小孩我會幫你帶好,我會告訴她,外公是個老師……”

  阮懷恩不能說話,一行清淚從眼角滑落。

  最後的時刻,吳開蘭給老伴刮好鬍子,擦乾淨身體,穿上西裝,72歲的阮懷恩平靜地走了。

  對一個認知障礙16年的老人來說,晚年能得到這麼好的陪伴和照料,實在是極大的福分了。

  我想,他一定會同意老伴的決定,並深懷感謝,也會在那邊,好好等她。

  3

  我看這一集,也是百感交集。

  因爲我老爸也是阿爾茨海默患者,7年了。

  他是我生活中,最不放心的牽掛。

  好在,他也被照顧得很周到。

  我媽很耐心地照顧他喫喝拉撒,每天在他身邊坐着,除了買菜,哪兒都不去。

  他很愛喫一種餅,我姐每天早起去給他買,買了一年多。

  我哥每天回家給他按摩、洗腳、刮鬍子。

  我在外地,給他們錢。

  每次老爸有上好表現,我們幾個簡直是奔走相告——爸剛纔笑了呢,爸走得挺穩呢,爸數錢數對了呢……

  真的是發自內心地盼他好。

  因爲,以前他也是這樣對我們的。

  老爸年輕時,極其顧家、疼孩子。

  家裏的什麼東西都是他置辦,花椒麪都是他買了花椒、磨成面,裝小瓶裏,給我媽用。

  我媽生我哥時,他請了半年假在家照顧。

  我們兄妹三個,個個都是被寵大的。

  有人欺負我們,他必須衝到對方家裏,親手教訓。

  有時我畫畫畫不好,很急,他多忙也會趴桌子上幫我畫好,再去忙他的……

  在他強大的時候,他傾盡全力給了我們最好的愛。

  所以,現在他需要我們了,我們完全是發自內心地,也想把最好的都給他。

  完全不是什麼感恩,什麼回報,什麼道德約束,什麼做給誰看,完全沒有。

  就是他開心我們就開心,他難受我們更難受。

  就這麼簡單。

  4

  我特別相信,人生就是一場因果,前半生種什麼因,後半生收什麼果。

  種甜瓜得甜瓜,種苦瓜得苦瓜。

  那些晚年被兒女、愛人照顧得特別好的老人,極大可能年輕時也給了家人足夠的愛。

  那些被嫌棄被漠視的老人,可能當年也沒做到自己該做的。

  所以,如果你想有個如沐春風的晚年,那真要從現在開始,就要做打算了。

  現在多多地在愛人孩子心裏存儲愛,將來你虛弱無助時,才能得到他們愛的回饋。

  我意識到這件事,大概是七八年前。

  那時我還是記者,有次採訪了一個著名的國企老總。

  他61歲,剛從崗位上退下來一年。

  採訪前半段,我們一直在聊他輝煌的事業,真的很輝煌,於是我問他:“是不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很圓滿?”

  他停下來,想了好半天,聲音忽然輕了:“剛退下來時,我以爲是的,但現在我知道,非常不圓滿。”

  他說,這些年光顧着拼事業,沒怎麼顧家。

  當然,錢沒少給,大事他也操持,但給家人的時間很少,有時忙起來,一週在家喫不上一頓飯,出差一兩個月不回家,也是常事。

  愛人孩子偶有抱怨,但基本都能體諒。

  於是他這些年就這麼過來了,也覺得自己這輩子挺不錯。

  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一兒一女,妻賢子孝。

  但退休後才發現,情況遠不是他想象那麼好。

  兩個孩子跟他都不太親,妻子也好像完全不需要他。

  有天兒子回家,看見他,平淡喊了一聲爸,轉頭看見老媽,立刻喜笑顏開,親熱地說:“媽,我還以爲你不在家呢。”

  他說那一刻心裏的失落,難以言喻。

  有時候一家人聊起過去的事,也都是關於他們娘仨的。

  兒子說,小時候媽媽騎自行車接他和妹妹放學,前面一個後面一個,還騎得飛快。

  女兒說,有一回媽媽帶她和哥哥去公園喂鴿子,她不敢喂,看着哥哥喂都嚇哭了。

  他聽着,心想:“這都是我們家的事兒嗎?我好像都不是這個家的人。”

  最難過的是,有次他感冒了,女兒知道後,說:“我下班給你買點藥吧。”

  但沒幾天他愛人也感冒,女兒的反應就很不一樣:“哎呀我早說你晚上不能開窗,你看鼻子都擦紅了,來來來我先給你熬點姜水……”

  他心裏就挺不是滋味。

  當然也知道女兒沒有錯,是他自己,這些年做得不好。

  他說:“男人這輩子,心裏真不能都是事業事業事業,錢錢錢。你遲早有一天要回歸家庭,如果前三十年不在家庭花精力,等你想要家的溫暖、兒女的陪伴了,人家根本不往你身邊湊,跟你特別疏遠。這種失落,是真失落。你事業再成功,也彌補不了。”

  5

  是啊,人這一輩子,要攢錢,更要攢情。

  錢能讓你衣食無憂,情能讓你真正幸福。

  每個人都會老,而在我們人生的尾端,最需要的會是誰?

  一定是愛人、兒女。

  千萬別說,你老了以後誰都不用,怎樣怎樣。

  那都是逞能,是臆想。

  真老了那天,癱在牀上寸步難移,別人不餵你就會餓死,你會像抓住救命稻草那樣去拽你的愛人或孩子。

  這是人的本能。

  人最大的絕望,就是在虛弱無力又命不由己的時候,發現身後空無一人。

  而當你老態龍鍾,不能自理,你的家人,是對你不離不棄還是不聞不問,取決於你之前幾十年,在他們心裏存儲了多少愛,多少溫暖。

  如果你只顧自己,從不管家人,就做好老無所依、晚景淒涼的準備吧。

  如果你給了錢,但是愛沒到位,那麼你臥病在牀時,孩子們可能給會你找個護工,例行公事地一週去看你一回。

  如果你真心愛你的愛人和孩子,花大量時間陪他們,當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總是在。

  那麼,在你纏綿病榻、神志不清、聽天由命的時候,他們就會心甘情願去醫院給你餵飯、洗腳、揉腿、陪你唱歌、給你講笑話、扶你去廁所……

  半年可以,十年一樣。

  因爲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你。

  一個人晚年幸不幸福,一小半取決於你有錢沒錢,一大半取決於你的家人是不是真心愛你。

  很多人都以爲有錢就行了。

  纔不是。

  錢必須加上愛,才能護佑你好好走完最艱難的一程,不孤苦、不狼狽、不害怕。

  監製:易豔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