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學習能力不差,本碩都是挺好的985學校,自己是工科生,因此平時會有意識的讀一些雜七雜八的書籍。但是,為什麼我感覺這本書讀起來這麼費力。比如書中的「怎樣識別杏仁」這一章,作者主要講的是古人對作物的有意識或者是無意識的訓化,可是為啥我每一句話都讀的這麼費勁?我發現前一句話和後一句話有時候沒有聯繫;有時候段與段之間邏輯上串不起來;有時候作者對一種現象的解釋在我看來既十分牽強,又讓人摸不著頭腦;有時候甚至一句話都講的磕磕拌拌。這一章讀下來,完全不知道作者的整個邏輯體系,以及整個寫作思路是怎樣來的。是譯者的能力問題,還是我讀書方法方式的問題,還是這本書根本上完全就是一本不能讓讀者有任何大的收穫的「怪談」?


《槍炮、病菌與鋼鐵》於1997年首次出版,開創了從環境角度研究人類歷史發展的先河,並因其新穎的觀點而廣為傳閱,據說尤瓦爾?赫拉利看到這本書後才想要寫《人類簡史》。

從專業研究書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思維縝密、邏輯嚴謹,並引入了考古學、生物學、人類文化學、生態地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多角度論證;但從歷史普及書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就顯得結構混亂了。一方面,這本書的中文翻譯非常糟糕,大部分英文長句在翻譯成中文時仍然保留著長句的結構,讀起來晦澀難懂,這一點Google翻譯都比譯者水平高,如果翻譯時將長句分成幾個短句可能會更好一些,豆瓣上甚至有人提議眾籌取得版權後重新翻譯。如果翻譯糟糕還可以讓譯者背鍋,那麼每一章的結構混亂則是作者本人的問題了。

例如,《第三章 卡哈馬卡的衝突》,這一章作者要通過卡哈馬卡戰爭這個案例,分析歐洲人能夠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幾個直接原因,重點應該在案例分析上,而不是案例內容本身,但作者只用了很小的篇幅進行案例分析,卻花費了絕大部分篇幅描寫了案例的細節,而且大部分細節與後面的案例分析沒有關係,整章內容主次不分。

再例如,《第五章 歷史上的窮與富》,這一章作者要表達的的觀點是不同大陸上糧食生產出現的時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作者居然用了超過一半的篇幅來論證為什麼要用「碳—14年代測定法」確定各大陸糧食生產出現的時間,從專業研究的角度來說,研究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依據這種方法推演出來的結論是否站得住腳,花大量篇幅論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反而更加嚴謹,但從歷史普及的角度來說,解釋結論的內容只在後面佔了一小部分,整章內容顯得頭重腳輕。

上述結構混亂的問題幾乎在每一個章節都存在,大部分都是頭重腳輕、主次不分的問題,讓讀者很難抓住每一章的主線,難怪知乎上有人說每一章只看結尾部分就可以了,還有人激進地說這本書只看序言和尾聲兩部分就足夠了。網易蝸牛讀書APP中,這本書的熱門劃線句子的數量分布如下:序言,33句;第一章,13句;第二、三章,各5句;第四章,12句;第五章,1句;第六章,6句;第七、九章,各一句;第十三章,3句;第八、十~十二、十四~十九章,均為0句。由此可見,這本書很多人看到中途都棄書了。

雖然存在著翻譯糟糕和結構混亂的問題,但瑕不掩瑜,作者提出的觀點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只不過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梳理出書中的主線。


這本書的最大優點就是旁徵博引,廣泛搜集圖片資料,對社會科學中的歷史文化(語言)和自然科學中的生物、地理等進行跨界融合,並從一個看似新穎的視角去解析人類社會的進程,這本書也許可以當作百科全書來看。但事實上翻譯成中文的版本我連三頁也看不下去,它不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

首先,槍炮殖民征服和病菌侵入新大陸,重塑了世界近代史並不是新鮮的論調(我下面會詳述);再次,作者文中採用了太多似是而非的論斷和猜測;比如「也許」、可能」等,從社會科學和學術角度上來看,不夠嚴謹,缺乏實證支持,是作者一廂情願的臆想。再者,作者文中不斷侵入跳躍式的聯想和比較議論,不夠流利通暢,比較晦澀,不夠「通俗」易懂;最後,這本書在分析評判中國時的觀點並不高明,甚至「武斷」,一個西方人不見得比中國本國的學者更熟悉了解祖國,這點「文化自信」還是應該有的。作為一本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版的社科書,20年後出的中文版有炒冷飯的嫌疑。儘管在英美獲獎無數,讓中國之外,似懂非懂,附庸風雅的專家讀者還可以,但從我海歸華僑的視角來看,這本書通俗、學術兩不靠,不是本好書。

書中津津樂道的西班牙和印加帝國1532年的卡哈馬卡衝突,168名西兵以少勝多俘獲擁兵8萬之眾的印加皇帝。作者故作驚人之語,其實短期來看,就是殖民者精良的槍炮火器在與新大陸原住民的戰場衝突中佔據上風和優勢,從長期看,其實是殖民者從歐洲帶來的病菌和傳染病,讓缺乏免疫能力的印第安人大片死去。西班牙人16世紀在美洲大陸干過,英國殖民者在18-19世紀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重干一次。我看過1860-1872年的英國和紐西蘭毛利人的戰爭文獻,大多都是數百人的小規模衝突,目的就是爭土地,殖民者對原住民壓倒性的屠戮是一方面(澳大利更甚),更厲害的武器是傳染病。百多年間,澳大利亞土著被滅掉99%(剩下的要麼被同化,要麼在中部荒漠中,幾乎銷聲匿跡),紐西蘭的毛利人被消滅90%,不過最近半個多世紀,政府開始保護毛利種族和文化,人口開始恢復。


很可能是翻譯者的問題,你可以試著讀原版。。


一.畫個全書思維導圖,可以讓你理解章節、段落之間的關係。

二.無論是讀每章,還是讀每個段落,都要不斷問自己幾個問題:這部分主旨是?與上下文的關係?運用何種論證方法?我能根據作者的想法進行什麼自創的推論?他說的是否正確,我的觀點是?...... 這樣做可以讓你對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運用。一道高難度數學題,你不可能看一眼就明白推理過程,讀懂此書亦是如此。


我也曾經讀過一半沒讀下去。覺得寫的結構有一點亂,讀起來沒有記住幾個故事也沒有清晰的時間線,讀的腦子裡也沒個清晰的結構,讀了一半就放棄了…可能也有翻譯的原因,外文書讀起來總覺得彆扭,以後可以試試讀原版。不過也可能是自己水平不夠,讀不懂就覺得沒意思了吧…

我最近在看這本書,說真的真的很難讀,翻譯的什麼玩意。我讀書都是喜歡一口氣讀完,但是這書讓我停了三次了,讀起來太累了,要不是作者的觀點吸引我,應該已經棄了。


嘿嘿,我也讀過這本書。這本書國產版本就是翻譯的垃圾,我導師還想著退休後重新翻譯一遍。其實這本書就是一個中心思想「地理環境決定論」


你看書費不費勁,和你本碩是不是挺好的985學校,沒有關係。


因為翻譯爛得跟屎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