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三牲根本不是雞豬魚?

 

嗯,大俠在寫這篇前想了很久,應該會被宗教人士罵翻天,但是,大俠還是認為應該將三牲的真實由來及內容,整理給大家知道。

在臺灣民間信仰,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都免不了有大小型的祭祀行為,「三牲」更是不可或缺的祭祀牲品,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祭祀的「三牲」,應該是陸海空各一種,也就是「豬」﹑「雞」﹑「魚」。

p05303835657-item-9c83xf4x0600x0525-m.jpg

03040446001I03.jpg

d3197213.jpg

 

不過,這卻是「近代」的祭祀才由「臺灣農民」改的,就讓我們先從祭祀的起源及歷史文獻說起。

《說文解字》記載:宗廟之牲也。「牲」,牛之完全也。《論語》記載:色純白曰「犧」,體完曰「牷」,牛羊豕(豬)曰「牲」,器實曰用。經傳多言三牲,知牲是牛羊豕(豬)也。

到目前為止,很明顯的發現,祭祀用的「牲」原本指的是「牛」,《論語》更註解了是「牛」﹑「羊」及「豬」三種牲禮。

而《周禮·天官·膳夫》則記載膳用六牲,馬牛羊豕(豬)犬雞也。所以這時的「牲」由三種變六種,雖然加入了「雞」,可是並沒有「魚」。

我們再從《康熙字典》找到,「牲」,從牛從生,所以本來的含意是指活牲口,如牛、馬、羊、豬等各種牧養的家畜。六牲即是六畜,指馬、牛、羊、豬、狗、雞六種家畜,供飼養曰畜,供祭祀曰牲。三牲是指六牲中的三種牲畜,多是指牛、羊、豬三牲。

中間的歷史演變大同小異,除了宋末明初時,「正一教」及「全真教」反對使用血祭,而改成四果(現今避諱四,改三果或五果)以外,祭祀時幾乎都是以牛羊豬,或是牛豬雞為主。

明朝起,只有皇帝纔有資格拜「三牲」大禮,平民則拜「兩牲」或是「一全牲」小禮。清朝禮制將原先的兩種「牢禮」改為四種規格,但依然是以「牛」﹑「豬」﹑「羊」為搭配內容。
「牲」必須是毛色整齊的一整隻牲畜,現在民間習俗所稱的三牲、五牲,與古禮中記載的三牲,並非相同。為什麼?

因為臺灣農民不喫牛跟羊啊~怎麼辦?所以只好將「牛」除去,改成臺灣產量較多的「魚」,將「羊」除去,由六牲中的「雞」來取代。

所以,原來「三牲」並不是雞豬魚啊?

不過習俗自古以來都是由「人」訂的,「臺灣」的習俗,當然是要由住在「臺灣」的人訂啊!你說是不是呢?

 

本文章版權為地球神祕奇聞檔案粉絲團所有

 
編輯:中原大俠
 
中原大俠部落格點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