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懸浮的長江索道,軌道交通三號線列車一秒換裝,冰封的來福士廣場化身行星發動機……一個個重慶的標誌性建築和交通工具多了幾分科幻色彩。在微博、B站等平臺上,“無解的魔術VFX”鏡頭裏的重慶,就像這個用戶名一樣,成爲了魔術的背景,顯得那麼有趣而又腦洞大開。

  朝天門行星發動機

  漏勺兜列車、磁懸浮索道

  重慶的交通工具更科幻了

  重慶軌道環線貫通之後,海棠溪站成了打卡新寵——列車穿行而過,裹挾着海棠煙雨與層樓綠樹,這樣的景緻吸引了不少熱愛生活與攝影的人,拍出美感很容易,但想拍出創意可就不簡單了。

  重慶鸚鵡螺VFX團隊就給出了一個範本,在團隊最近發佈的一條短視頻中,從海棠溪站駛出的列車成爲了“一道小菜”。視頻中一男子手持漏勺靜待列車,而當列車“駛入”漏勺後,竟然從漏勺的小孔中變成五顏六色的“粉條”。這個場景對於熟悉重慶美食的朋友不會陌生,正是模擬了製作酸辣粉前期用漏勺製作紅薯粉的過程。

  漏勺舀地鐵

  這已經不是重慶鸚鵡螺VFX今年頭一次被人們關注了,在《流浪地球》正火的時候,他們就打造了一條朝天門來福士廣場變身行星發動機的視頻,讓這個重慶新地標籠罩在科幻大片的詭譎氛圍中,不但網絡點擊量極高,甚至還被《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翻牌”了。

  仔細翻閱他們在社交網站上的賬號,這樣充滿奇思妙想還帶着重慶元素的作品還很多:長江索道沒有了纜繩,“改用”磁懸浮技術在空中漂移過江;行駛中的三號線列車猝不及防地“蛻去”身上的塗裝,改換新衣;甚至於往返於牛角沱站的軌道列車也不用通過大橋跨江,而是用上了“離子發動機”……配上的解說詞也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些交通工具爲了增大運力,改用了高科技手段。

  列車一秒換裝

  給《寶蓮燈》動畫片修型

  這個重慶崽兒不簡單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今(9)日聯繫到了鸚鵡螺VFX的創始人劉軍,一個40歲的沙坪壩崽兒。

  劉軍

  劉軍所在的團隊創立於6年前,而在20年前,他是上海美術製片廠的一名工作人員。在1999年出品的《寶蓮燈》製作中,劉軍負責設計稿和原畫的修型。

  讀者可能不太清楚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傳統的動畫設計稿就是由導演畫出片子的所有分鏡頭,一部120分鐘的動畫電影,保守估計會有超過25000個鏡頭。設計稿的工作就是把這25000個鏡頭精細地畫出來,“就像連環畫插圖一樣,一張一張畫在A1紙上,把整個鏡頭裏所有要表達的東西包括背景和人物都畫下來。”劉軍介紹道,修型則是把原畫師根據設計稿提供的畫面裏角色的運動軌跡等進行修整,修整到造型和設計圖完全一致,讓人物形象不走形,包括人物身上的配飾都不能遺漏,方便下一步動畫師進行製作。從這裏就不難看出動畫製作是一個浩大的過程,《寶蓮燈》的製作週期在一年左右,而設計稿在劉軍手上過的也有幾百個鏡頭,涉及到的修型內容呈現在屏幕上幾十分鐘,包括“二郎神出場”“沉香盜燈”等場景都留下了他的手筆。

  2003年後,感受到傳統二維動畫的表現力度有限,加上受到了皮克斯、迪士尼動畫的影響,他開始自學視覺特效,“在國內,這個行業基本上都是自學。”接下來近十年的時間,劉軍參與過不少國產電影的後期特效製作,擔任視效指導,其中還包括《建國大業》等大片,而2013年組建重慶鸚鵡螺vfx視效團隊至今,團隊一直從事和影視cg製作相關的工作。

  創意最重要 要貼近生活

  重慶適合拍照或者短視頻的地方不少,但沒有特色和創意,也很難在社交網絡中脫穎而出。對於這一點,專業的視效團隊有什麼建議呢?

  以他們最近拍攝的“漏勺兜地鐵列車”爲例,整個拍攝加上後期製作花費了一週左右的時間。在他們看來,技術只是一種手段,更主要的還是創意,在拍攝之前就要構思好,挖空心思想別人想不到的表現手法,然後這種手法要更貼近生活。比如使用一些受衆平時就能接觸到的漏勺、插線板等,這樣能使內容的代入感更強。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這需要一些技術實力,但在劉軍看來,現在軟件和技術都是開放的,只要願意摸索,誰都可以來一段魔術式的視頻。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卓然 文 受訪者供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