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明軒,是有所新意的模仿,上海豫園東部修復是有所寓新的續筆,而昆明安寧的楠園是平地起家,獨自設計的,是我的園林理論的具體實踐。”這段文字是我父親陳從周晚年對自己造園循序漸進,概括殆盡之總結。

  陳從周

  父親對昆明的眷念源於滇池大觀樓的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然“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垂垂老矣,看來此生他是無緣去昆明瞭。安寧城建局局長的夫人是位蘇州姑娘,我父親將她比作“文成公主下西藏”。1989年3月,安寧縣長段文三顧茅廬,請父親爲當地設計建造一個江南園林。剛完成“豫園”,接而“天一閣”東園設計施工,父親已有過一次輕微腦血栓,身疲力竭帶病的他,實該遵醫囑在家休息了,故推之遲遲。同年夏,安寧城建局長李康祖登門堅邀我父親前往,並說已買好了飛機票:“先生,爲我們安寧造一個江南園林吧!”我父親笑雲:“州司臨門,急於星火。”後路全無,匆匆行李,當日四時便直飛昆明,次日就與當地城建局同仁去勘查景地,細看圖紙,他說:“我來昆明不是遊,也不是‘白相’,我是爲昆明添美。”

  我父親認爲每個地方的特色,反映在園林中就是要有其不同的特點,不可雷同,千篇一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爲造園之髓”。雲南產珍貴木材“楠木”,生長期漫長,須歷經百年,方成棟樑之材,可謂大器晚成,此木耐腐,美觀,不變形,壽命長,爲木料之最,僅使用在宮殿建築中,今安寧有其得天獨厚之優勢,可以從建築樑柱、構件、匾額到傢俱均用楠木,爲中國園林首舉,父親雲:“材採楠木,爲之故曰楠園。”其景點有引人入景“春蘇軒”,移步換景“春影廊”,小憩賞景之“楠亭”,隨心所宜“隨宜軒”,高鎮假山“安寧閣”,看山看水“小山流水軒”,修身養心“怡心居”,聽聲聽音“音谷”石,幽靜“藏春月門洞”,及主體建築,賞景高潮“春花秋月館”,“潤春亭”則旁立於鴛鴦廳。

  “楠園”造在百花山公園內,佔地不足6000平方米,周以粉牆,其佈局是以水爲中心,園中原有一泓水,名“方池”,平靜如鏡,有突兀島嶼略出,亭臺樓閣廊皆臨水而建,倒影歷歷,主要景點繞池的東南西三面,岸北是蜿蜒曲折,幽邃深杳的假山區,宛如一幅盆景畫面。於1989年8月動工至1991年冬竣工,歷時三年有餘,其間父親三次親臨現場指導,然終因過於勞累,高原不適,抱病而歸,纏綿不愈,於1991年冬末再次重度腦血栓昏迷,入瑞金醫院搶救。心急如焚,日夜守護在他病牀邊的我,四次接醫院病危通知。可數月後,他還是頑強地扶病而起,持杖移步,握筆運墨了,挑燈寫“楠園小記”,記造園之實:

  “安寧有溫泉,昆明之勝地也,昆明景物,四季長春,世人所向往者,安寧縣邀餘遊,居之真神仙高境,山水信美,遂有構園之思,以爲遊人憩息之地,園有水一泓,倚山壘石,亭館參列,材採楠木,爲之故曰楠園,園可以閒吟,可以度曲,更容雅集舉觴,秋月春風,山影波光,遊者情自得。”

  昆明安寧小住三日,那重整一新的“楠園”,在藍天白雲下更顯淡雅古樸,這是安寧人民懷念父親陳從周,送給他百年誕辰日的厚禮!(陳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