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沿海北端,地處渤海、黃海之濱,省會爲濟南市,其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相鄰,自古爲華夏先民繁衍生息之地,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就是以今山東爲中心。山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儒家文化的誕生地,爲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爲東方之大國齊國、魯國之地,因此山東有“齊魯大地”之稱。秦滅六國後施行“郡縣制”,今山東境內就爲郡、縣密集之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山東形成了衆多的名州、古縣,其中衆多的單字縣就爲其中代表。現在,山東省共有六個單字縣,但在建國初多達十多個,其中有的撤銷了建制,有的改設爲區,也有的改爲縣級市後改了名,其中因最後一種情況消失的單字縣有六座。

  嶧縣,位於山東省南部,爲山東省舊縣名,即今地級棗莊市。嶧縣地域歷史悠久,但以“嶧”爲名較晚,自秦始原縣境先後有蘭陵、承縣、繒縣、陰平、昌慮等縣及蘭陵郡、繒州等建制,“嶧”之名出現於金朝時期,爲嶧州,因境內有葛嶧山而得名,明初降嶧州爲嶧縣,沿襲至建國後。

  1958年,嶧縣移治棗莊鎮,1960年改設爲縣級棗莊市,1961年棗莊市升爲省轄市(即今地級市)。現在,棗莊市共轄市中區、臺兒莊區、嶧城區、薛城區、山亭區及縣級滕州市共五區一市,這五個區中除山亭區一部原屬滕州外,其餘部分均爲原嶧縣轄地。

  鄒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爲山東舊縣名,即今縣級鄒城市,爲“亞聖”孟子故里,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鄒縣設於秦時,最初名騶縣,唐朝時改“騶”爲鄒,始以鄒縣爲名。歷史上鄒縣先後隸屬於薛郡、魯郡、滕州、兗州等,明初兗州升爲兗州府後,鄒縣明清時期均屬之。建國後,鄒縣先後爲尼山專區、滕縣專區、濟寧專區等轄地,濟寧市成立後屬之至今。1992年鄒縣改設爲縣級鄒城市,爲山東省直轄,由濟寧市代管。

  黃縣,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之畔,是山東省舊縣名,現在爲縣級龍口市。黃縣古屬萊子國,曾爲萊子國國都所在,齊滅萊後爲齊國疆域,秦時就已設縣。歷史上,黃縣是膠東地區重要的中心,東漢時黃縣曾爲東萊郡治所,唐朝時登州也曾設在黃縣,公元707年才移治黃縣蓬萊鎮,而蓬萊自此爲縣。

  建國初,黃縣分爲三個縣級行政區,分別黃縣、縣級龍口市、縣級城廂特區,其中黃縣爲膠東行政區北海專區專署駐地。1950年,北海專區、縣級龍口市、縣級城廂特區均撤銷,黃縣隸屬於萊陽專區,後屬煙臺專區、煙臺市等。1986年,黃縣改設爲縣級市,稱爲龍口市,兩千多年的縣名不復存在。

  掖縣,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萊州灣畔,爲山東省舊縣名,現爲縣級萊州市。掖縣歷史曾長期爲膠東半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設縣於西漢初,爲西漢及南北朝時期東萊郡、東萊國治所,隋時改東萊郡爲萊州,掖縣爲州治所在,而自隋始掖縣均爲萊州、萊州府等治所。建國後,掖縣曾爲膠東行政區西海專區專署駐地,後屬萊陽專區、煙臺專區、煙臺市。1988年,掖縣改設爲縣級萊州市。

  滕縣,位於山東省南部,爲山東舊縣名,即今棗莊滕州市。滕縣歷史悠久,自古有“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之稱,而滕縣也設縣於秦時,有兩千多年建制史,歷史上曾於此設滕郡、滕陽州、滕陽軍、滕州等建制,建國後更是曾於此設滕縣專區,今濟寧市就爲滕縣專區遷往濟寧後所改設。1979年,滕縣改屬棗莊市,1988年改設爲縣級滕州市,爲山東省直轄但仍由棗莊市代管。

  膠縣,位於山東半島西南部,地處黃海之濱、膠州灣畔,是山東省舊縣名,即今縣級膠州市。膠縣舊稱膠西縣,唐朝及五代時爲高密縣板橋鎮,北宋時於此設膠西縣,元時於膠西縣設膠州,明初降州爲膠縣,此爲膠州、膠縣之名之始。明清時期,膠州屬萊州府,清末曾升爲直隸州,民國初廢州又設膠縣。膠縣建國後曾爲膠州專區專署駐地,也曾隸屬於昌濰專區等,1978年改屬青島至今,1987年膠縣改設爲縣級膠州市,仍由青島代管。

  嶧縣、掖縣、滕縣、膠縣、黃縣這五個縣歷史上均曾爲州治,但僅掖縣、滕縣、膠縣改爲縣級市時以州爲名,其中黃縣是由於其爲登州治所太短且登州與蓬萊的聯繫更緊密,嶧縣則是以縣政府駐地爲名。鄒縣歷史上不曾設州,改爲縣級市時就已鄒城爲名。

  本文由滄海桑田史海沉鉤原創,如果喜歡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