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中國的科技考古進入大發展的階段,自然科學的技術手段與理念在考古學的各個環節中逐漸得以應用,考古年代學、冶金考古、生物考古、環境考古等學科逐步發展。

伴隨著長江中下游大量的稻作遺址的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將狩獵—採集到稻作農業經濟過渡鎖定在了長江流域,中國也被世界公認為稻作農業起源地。

現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顧海濱,當年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成為我所第一個理工科背景的職工。

隨著上世紀90年代初,澧陽平原不斷出土的炭化稻米,這些微小的黑色米粒成為了她後來幾十年的研究課題。

本期「發現湖南」系列講座,就由我所植物考古「女神」顧海濱帶大家一起解密中國史前稻作:

發現湖南系列講座 第七場

「嘉禾生南國——

解密中國史前稻作」

開講啦!~

講座時間:2019年4月20日(星期六)14:30-16:30

講座地點:長沙博物館一樓多功能報告廳

舉辦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博物館

適合人羣:歷史文化愛好者

參加人數:260人

(謝絕12歲以下兒童參加,懇請合作!)

新浪微博@湖南考古 同步直播

講座內容

稻米、麥、玉米並稱為人類的三大穀物,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來源。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超過一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能夠發現並栽培農作物,意味著人類進一步掌握了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主動權,也意味著人類向文明又邁近了一小步。

小麥起源於西亞,玉米起源於南美,那麼最早的栽培稻起源於哪裡?答案是中國湖南

水稻最初只是一種不起眼的野草,它的種子也很小,古人是怎麼發現它的種子可以喫什麼時候開始主動種植水稻呢?類又是如何永遠改變了水稻的生態基因?為什麼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會出現在湖南?水稻又是怎麼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顧海濱老師帶你尋找水稻起源的祕密。

主講嘉賓

顧海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植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考古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專業,2000年7月—2001年3月赴日本進修。研究方向為植物考古和農業起源。主持或參與多項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40餘篇。現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主要負責科技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並從事稻作農業起源相關研究。

Super Super 福利

報名方式

1、打開「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菜單欄「長博指南」-「教育活動」進行預約。

2、已關注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可以掃描二維碼直接預約(蘋果手機用戶推薦使用第一種方式,預約更順暢)

小貼士:

?預約系統調試中,如預約過程中遇到問題,請重新關注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再預約;

?請憑活動預約二維碼入館和參與活動簽到。建議拍照保留二維碼。二維碼微信客戶端查看方式: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菜單欄「長博指南」-「教育活動」-「我的預約」-「查看二維碼門票」;

?請準時參加。因故不能參加者請於活動前1天16點之前取消預約,無故缺席將列入黑名單,一個月內不能預約參加博物館的活動。取消方式:長沙博物館微信公眾號菜單欄「長博指南」-「教育活動」-「我的預約」-「取消預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