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韋航

人類社會自從有了商品經濟,就有了企業公司等組織,企業常有而企業家不常有,新時代下,懷有中國夢的企業家才能算是真正的企業家。

在美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通過依靠個人的單打獨鬥英雄主義,最後獲得了成功,這是一種典型的美國夢,但不可避免的走向個人的享樂主義最終理想破滅,化為泡影。

美國人曾經相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取得成功,但隨著美國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人在過去40年裏卻沒有看到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國人感覺美國夢不再適用於他們。

而在中國,中國人卻覺得他們是中國夢的一部分。

中國的文學作品中,路遙筆下的孫少平卻有著另一種精神,比如對理想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

這就是「中國夢」的一個側影:個人命運和時代息息相關,個人的責任感更強的一種文化吸引力。

01

窮過的許家印更懂窮人苦

要理解「中國夢」就是給中國人民量身定做的「一雙鞋子」,只有穿上它才舒適,才輕快,才青春煥發,才健步如飛,那麼最好的視角就是與著名的那雙美國鞋子——「美國夢」來比較一下。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夢」更強調的是個人命運和國家的緊密相連。

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同樣出身貧寒,有一種堅韌的精神和夢想。

他的人生歷程中,充滿著挫折和苦難,但是正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苦難人生中,他熱情不減,在人生的搏擊中不斷成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幫助下一步步走向成功。

在我們國家的富豪中也有一位年少時充滿了苦難,長大後回報社會的案例,他就是許家印。

少年時的苦難給了許家印一生的財富,就如他在中華慈善獎獲獎時所說,對於貧困,他是有非常深刻體會的。

他出生在河南豫東一個非常貧窮的地方,在他1 歲零 3 個月的時候,母親得病,沒錢看病,也沒地方看病,就這麼走了,他就成了半個孤兒。

從小到大他是喫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

讀小學的時候,在村裡面幾間不遮風、不擋雨的破草房裡面,用泥巴檯子做的課桌,遇到下雨天氣,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

讀中學的時候,離家比較遠,每星期背一筐地瓜、地瓜面做的黑窩頭,還有一瓶鹽去學校,一日三餐每餐喫一個地瓜、一個黑窩頭,喝一碗鹽水。

夏天天熱,半天黑窩頭就長毛了,洗一洗再喫。高中畢業後,他想找份每個月 10 塊錢的搬磚頭的活,都找不到。

許家印窮過苦過,所以更能體會窮人農民之苦,在許家印創辦恆大取得成功之後,許家印也身體力行在貴州大方縣開始保障扶貧的工程。

恆大集團已在大方援建了1所慈善醫院、1所養老院、1所兒童福利院,並通過對大方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大數據分析,一共幫扶農村貧困兒童留守兒童4993名,將愛心點對點地傳遞給了大方兒童。

恆大不僅在貴州大方縣要實現幼有所育,更要實現老有所養,恆大已在大方援建了1所慈善醫院、1所養老院、1所兒童福利院,並設立養老基金有效保障弱勢羣體。

恆大集團和許家印之所以如此重視扶貧、熱愛公益,媒體用一句話評價:「窮過的許家印更懂窮人苦。

02

許家印的中國夢

中國人自古就有一個「家國」的概念,羣體意識一直很濃,講究的是「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之內,關係和睦,人人安康,自己才能幸福。

所以中國人的幸福是羣體意識的。在一個家庭內部,幸福是共享的。在一個國家內部,幸福也是共享的,中國夢相比於美國夢聚焦羣體的和諧幸福。

許家印對中國夢有著特殊的理解,他曾說過沒有國家的恢復高考政策,他就離不開農村,他就實現不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少時的許家印是非常渴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幫助,非常渴望能夠有一份工作,非常渴望能夠走出農村、喫上白麪。

1975年在太康縣第一高級中學畢業後,他幾乎做遍了所有的農村工種,在家務農。下地鋤田,開拖拉機,甚至在生產隊裏挖大糞。此外,他還做過農村裡的保安,那時候叫「大隊自保員」。幾十個人,住在大隊部的房子裏,在地上鋪上草,弄個通鋪,就在那睡。

就在這個時候,國家恢復高考,許家印考上了大學。因為沒錢讀書,沒錢喫飯,每個月是國家給了 14 塊錢的助學金,許家印才讀完了大學。

「沒有國家每個月給我14塊的助學金,就讀不完大學」,後來的許家印回憶說,顯然國家和社會在許家印的成長過程中產生了重要作用,使得許家印感激併產生了回報社會的責任。

恆大從2015年12月結對幫扶畢節市大方縣開始,對大方縣的扶貧不僅是資金上的支持,幫助大方縣實現搬遷扶貧,更是教育的扶貧。

恆大針對基本喪失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羣眾,依託縣城和工業園區等,投入44億元,在畢節10個縣區建設12個移民搬遷社區及50個新農村,3年搬遷10.7萬人,連搬遷戶感慨速度之快「超乎想像」。

通過發展教育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更是脫貧攻堅的「藥方」之一。

從2015年12月起,恆大已建成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和1所職業技術學院,使全縣18萬學生燃起了教育的希望。

03

扶貧濟困許家印

美國的發展道路是在幾百年的資本主義發展背景下確立起來的,是上千年西方文化滋養的產物。從國家的角度來說,「美國夢」的實現是通過所謂的全球化,其本質是對外擴張、掠奪和侵略;從個人的角度來說,「美國夢」是具有很強「個人主義」色彩的理想和追求,所以個人會為實現其夢想不擇手段。

「中國夢」實質是人們在競爭中相互勉勵,在前行中相互守望的力量,是一種給發展和奮鬥賦予倫理準則和價值標準的要求,向善求真是「中國夢」不可缺少的追求也是其重要的實現途徑。

許家印說過沒有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就沒有恆大的今天,許家印的奮鬥歷程不僅創造了巨大社會價值,也在使中國夢照耀著每一個貧窮老百姓的生活。

1992年是中國改革進程中的關鍵一年,這一年也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關鍵年份。

1994年的國慶節,許家印迎來了他人生的重要轉折,來到廣州涉水剛剛興起的房地產業,成立了一家名為鵬達的房地產公司。

鵬達在廣州搞了第一個房地產項目,名叫「珠島花園」。在當時以大戶型為主流的廣州樓市,這個項目迅速成為廣州房地產市場的一匹黑馬,另闢蹊徑主打「小面積、低價格」策略,還未發售就轟動市場,首期項目很快脫銷。

1997年,許家印創立了恆大,首個項目金碧花園兩個月之後正式公開發售,開盤價定為每平方米2800元,比當時海珠區樓盤均價便宜了近20%,當天上午首期323套住宅全部售完,一共回款8000多萬元。

後來用了3年的時間,就從廣州1600家房地產企業,脫穎而出,然後生意順風順水,越做越大。

許家印在成為中國首富的過程中,也不忘扶貧濟困。

恆大成立 22 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累計為國家交稅 1850 多億元,各種慈善公益捐款 100 多億元,每年為社會解決就業 260 多萬人。

在對口幫助貴州畢節大方縣中,恆大因地制宜的產業扶貧,實現了永久脫貧這一目標。

在大方縣,恆大建立了3.2萬平米、覆蓋全縣的蔬菜育苗中心,一千多棟的蔬菜大棚基地,和300多個肉牛基地。300多萬平米的現代化農業工程星羅棋佈,讓人感受到恆大產業幫扶帶來的全新氣象,恆大幫助了20萬戶、70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在就業扶貧上,恆大組織貧困羣眾進行職業技能培訓,解決8萬人就業,已幫助全市培訓107323人,推薦到當地產業就業和異地就業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萬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04

達則兼濟天下

邵逸夫曾說過:一個企業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以「逸夫樓」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醫療中心等機構,幾乎遍及中國版圖。

而像邵逸夫一樣的身體力行的企業家就有許家印,許家印的慈善近幾年才被人們發現,其實許家印早在他創業初期就開始了。98年長江水災,許家印的恆大就捐款500萬元。

在2018年7月31日,福布斯公佈了2018中國慈善榜,其中恆大集團董事長許家印以42.1億排名第一。許家印不僅是中國首富,也是中國首捐。

扶貧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許家印貧困出身,崛起於改革開放,回報於社會,無不體現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優質品格。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全社會一起去努力,中國夢的光輝也要映射到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在新時代,中國正需要這樣的企業家精神,用不計回報的付出,推動國家與時代的進步,促進更多人「美好生活」的實現。

許家印不僅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也實現了貧窮人民的中國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