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漆器的定義來說,用漆塗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製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漆器上的漆,可能是天然大漆,也可能是化學漆。

但很早以前還沒有化學漆的存在。古人並不知道製作大漆所依據的化學原理,而是通過不斷的觀察和實踐掌握了大漆的奧秘。它們發現了漆樹。它分泌的漆液,經日晒後會形成黑色發亮的漆膜,刷在器物上就是原始的漆器。

所以,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漆器用的都是天然大漆。

天然漆是從漆樹上割取的汁液。「漆」,上從木,下從水,中間左右各一撇,表示割漆時插入樹榦的竹片,漆液如水由竹片導出,此時的漆液呈灰乳色,與空氣接觸後變成栗殼色,干後呈褐色。

「白賽雪、紅似血、黑如鐵」就是說天然漆從液體狀態到氧化干固後,色澤由淺到深,最後形成堅固的漆膜的過程。說到大漆的顏色,在古代有這樣的說法:「凡漆不言色者皆黑」。

入漆顏料是配置彩色大漆不可缺少的一個主要組分。自古以來能作為入漆的顏料僅有銀硃、石黃、鐵紅、藍靛、松煙等數種,而到了近代,有人採用鉻黃、鉛鉻黃、鉻綠、鐵藍等作為入漆顏料。

《髹飾錄》將純黑漆器放在第一位。讓大漆變黑,古人有兩種方法:其一,以墨煙加入大漆中,雖然色黑但有渣滓;其二,用鐵鏽水調入漆中,漆酚與氧化鐵顯呈色反應,拌勻後,刷在物件上,黝黑如墨。以此法所得黑漆又稱烏漆、玄漆。

「正黑光澤為佳,揩光要黑玉,退光要烏木。」揩光使用一種透明的罩漆,其中可以加色或不加色,漆後不經搓磨木質紋理分明,光澤要如黑玉一般溫潤光亮;而退光的一種製作方法則是在半透明的退光漆干透之後,用老羊皮蘸芝麻油並以最細膩的磚磁灰精心打磨,「初令去其外表浮光,再則推出內蘊之精光也。」對手法及用料極其考究,而結果也如烏木一般敦樸古色歷久彌新。

朱漆也分揩光與退光。揩光朱漆如珊瑚般鮮紅亮眼,退光者朴雅。 最有趣的莫過於朱漆製作的季節性,根據《髹飾錄》,春暖夏熱之時製作的朱漆,色澤紅亮奪目,而到了秋天成色變老,拙樸殷紅,寒冷的冬天則不適合製作朱漆器皿。朱漆的調和顏料以銀硃為好,色彩鮮亮飽滿,用絳礬做顏料的朱漆色澤滯暗,比較劣質。

銀硃呈鮮艷的紅色,極具耐久性,久不褪色。價格過於昂貴,在如今的時代已被有機紅色顏料所替代。

《髹飾錄》中指出「紫髹,一名紫漆,即赤黑漆也。」可知分別摻入黑色和紅色顏料可調出紫漆。而根據兩者比例的多寡及原料的不同,紫漆有各種明暗深淺,風雅的古人據此為不同色彩的紫漆器取了諸如「雀頭」、「栗殼」、「銅紫」、「騂毛」、「殷紅」等名。

至於混有豬血,朱漆,真者加煉朱,偽者加豬血,或一種植物油。琉球漆器也有以硃色和黑色的漆為底色,紅色更採用豬血打底,所以硃色十分鮮明亮澤,被稱為「豚血下地」。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部分圖片來源東家漆藝師,陳如山。


我是小柒,漆器文化傳播者。

漆是人們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種塗料,漆的主要成分是從漆樹上獲得的。漆樹屬於漆樹科,是一種落葉喬木,高達二十米,樹皮灰白色,粗糙,呈不規則縱裂,每年秋冬季節或乾旱季節樹葉就會全部脫落。

割開樹榦韌皮後,會流出會流出一種乳白色或者乳灰色的汁液,這就是生產漆的原料,一般稱為生漆或者天然漆,俗稱大漆。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漆器的漆。

古人主要是用天然漆,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化學漆也出現了。所以現在有可能是大漆有可能是化學漆!

生漆和空氣接觸後,會立即發生化學反應,灰乳色汁液的表面會變成赭色,乾涸後進一步氧化變成褐色,非常堅固。經過提煉和加工,生漆可以配製出半透明漆和有顏色的漆,也就是色漆。

而今天看到的各種顏色的漆,是用熟漆和金屬氧化成分的色料(即礦物質)混合而成的。配製色漆就是將熟漆與礦物質混合而得到的,不同的物質與熟漆混合後能形成不同的色漆。例如:

黑漆:加氫氧化鐵,古法配製黑漆,大多加鐵水;

朱漆:加硃砂;

白漆:加鉛粉;

金漆:加金粉;

綠漆:加藍靛及雄黃混合。

以上各種顏料,按照一定方法配合,就可以得到題主所說的黑色或者紅色,以及各種顏色了!

我是小柒哦,喜歡的關注一下,小柒每天會和大家分享漆器的知識,共同進步!


有一種叫漆樹的植物,通過割樹皮能分泌一種原漆,經氧化處理就能作為漆料了,就是這種紅色的顏色,具體的還加了什麼不記得了,有一個紀錄片叫【我在故宮修文物】有一集就是講漆器的,感興趣可以看看:

豬血點石灰+生漆一般用來替代全用大漆的方法來做灰胎,成本較低;

在表面髹塗中不能直接用生漆,需要進行煉製,在太陽光下晾曬使之變為透明色【天然生漆是乳白色的,接觸空氣氧化變紅變褐色,乾燥後為深褐色,不容易添加顏色】。同樣的漆放置時間地點不同乾燥後顏色也不同、且乾燥後顏色還會繼續變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