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一個孩子,就逼TA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於孩子的身上,纔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與呵護。

作者:逆鱗(富書專欄作者)

01

書籍《無聲告白》講了一個關於擺脫期待的故事。

莉迪亞很小的時候,母親曾離家出走。

母親不甘於把自己禁錮在丈夫和家庭之間,狠心離家去讀書,想要過另外一種生活,卻因為懷孕回歸家庭。

母親明白自己沒有機會實現成為醫生的願望,於是把夢想寄託在女兒莉迪亞的身上。

父親詹姆斯則希望她能融入羣體,可是她其實不擅長交際,在學校一直都沒有知心的朋友;

母親的離家,在莉迪亞內心埋下了深深的恐懼。

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莉迪亞告訴自己,一定要實現母親的每一個夢想。

就這樣,莉迪亞強迫自己做算術,看專業書,不喜歡也不拒絕。因為這樣才能迎接每一個有母親陪伴的明天。

她以為,只要滿足母親對自己的期待,母親就會快樂,她也會快樂。

當母親把她變成世界的中心,她卻越來越不快樂。

母親把莉迪亞困住自己編織的華麗夢想牢籠裏,從不關心她內心的真正需求。

莉迪亞多希望母親能讓自己去做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按著她的期待去走人生的路。

武志紅說: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深以為然。

莉迪亞在偽裝自己的懂事,主動承擔起維繫一家人感情的重任,承載父母的夢想,心裡卻早已疲憊不堪,最終因不堪重負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說,父母的過度期待,最終變成殺害莉迪亞的利刃。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說:

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我想,這也是莉迪亞的心聲。

她渴望父母的關注和理解,渴望逃脫父母的期待,卻又害怕父母的失望和難過。

父母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輕則讓他迷失自己,重則釀成悲劇。

02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乖巧懂事,卻少有人去關注孩子是真懂事,還是在迎合自己的期待。

母親一向重男輕女,生活中也是如實去做。

我和弟弟的待遇是有區別的。我負責家務活,弟弟負責玩耍;

爭吵時我負責道歉,弟弟只管接受安慰;

我只能拿挑剩的禮物,弟弟永遠可以先挑選。

對於母親的偏心行為,我的抗議是一種不懂事的表現,只會換來母親更偏心的對待。

我學會了委曲求全,內心明明想說不,嘴裡卻答應著,只為讓母親看到我的懂事,同時爭得多一分的關注。

我能讀懂母親的期待,我應該聽話,讓著弟弟,不和父母頂嘴爭吵。

我以為這樣,母親才能輕鬆一點,不發聲纔不會讓她難過。

我很的內心無比壓抑,而母親卻為我的懂事而倍感欣慰。

加藤諦三在《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表明:

我們小時候如果從親密的人身上得到兩種肯定,就能得到最初的信任感。

這兩種肯定,一種是即使自己沒有能耐,無法完成父母的期待,也能被坦然接受;

另一種是即使自己和父母持有不同的概念,也能被尊重和肯定。

也就是說,當孩子的內心得不到父母的肯定,為了某種原因,那麼父母的期待將會變成孩子的枷鎖。

母親期待我乖巧,我便變裝成母親想要看到的樣子,對弟弟謙讓,不讓母親操心。

久而久之,我會無意識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放棄爭取自己想要的。

工作後,當我第一次堅定地拒絕母親的工作安排的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我可以擺脫母親的期待,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就如《無聲告白》所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不確定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但我慶幸已經擁有拒絕他人期待的勇氣。

03

很多父母會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就如武志紅在《巨嬰國》中所說,這樣很容易導致一個惡果,就是大人們把自己的生命價值捆綁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額外焦慮。

有時候,放下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也是一種愛和教育。

高曉松出生於名門世家,其父母格外重視教育。

父母早早就規劃好他的人生藍圖,學習琴棋書畫,讀完清華繼而留學,然後成為某個領域的科學家。

而叛逆的高曉松,選擇追求「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生活。

清華就讀期間,他選擇退學進入娛樂圈玩音樂。

違背了父母的期待,即便父子關係因此僵化也不妥協的他,在擺脫父母的期待後,活成了自己期待的樣子。

一路艱辛,他的音樂《同桌的你》紅遍大江南北,他做脫口秀節目《曉松奇談》遊刃有餘獲得眾人稱讚,還曾出任阿里音樂董事。

這所有的經歷,都建立他在對自己內心期待的遵從之上。

如若高曉松遵從了父母的期待,他可能成為父母期待的一位有名科學家,卻沒有了如今率性而為的他。

就像武志紅所說:

孩子就只須承擔他一個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擔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

就如高曉松的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長的領域,父母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於他的身上,就是給他最好的愛。

高曉松曾說:

以前以為四十不惑是指人到四十歲就沒有疑惑了,後來才明白,是指人到四十歲以後,以前不明白的事已經不想明白了。

不管父母曾經如何期待自己,或是自己曾經如何期待這個家庭,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高曉松在自己的堅持之下,父母撇開期待,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去做自己,這纔是給他最好的愛。

04

曾在網路上看過這樣一個調查:父母和孩子分別給彼此打分。

半數的孩子認為,自己擁有滿分的父母;而九成的父母卻覺得,孩子仍需要繼續努力。

孩子對父母的愛是純粹不含雜質的,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卻是有期待有條件的。比如考試高分纔有獎勵,聽話懂事才能被誇獎等等。

而父母自以為是的為了孩子好的期待,其實正在毀掉那個最真實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羅森塔爾效應。

指父母親等權威型人物對孩子的期待發出怎樣的語言,對他的成長和行為影響至關重要。

父母尊重並保護孩子的想法,孩子終究會找到自己合適的路,或許歷盡千辛萬苦,但能活得自我。

如果父母把孩子變成期待的樣子,或許孩子終其一生都沒有機會認識真正的自己。

就如《無聲告白》裏的莉迪亞,無法擺脫母親的期待,大聲說出內心所思所想。

又如我自己,為了迎合母親,花費很多時間,才終於找回做自己的勇氣。

不是每個人都有高曉松的勇敢和幸運,能一直堅守初心,不被父母的期待所羈絆。

大多數的我們,都是平凡人。

父母的期待是最沉重的枷鎖,這種所謂「我覺得」的愛會讓孩子迷失自己。

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己,擺脫他人的期待,做一個有血有肉鮮活的自己。

給孩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願為人父母的你,能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和支持,不要強制把孩子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伍綺詩說:父母越是關心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就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父母只有給予孩子適當合理的期望,孩子才能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於孩子的身上,纔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與呵護。

作者簡介:逆鱗,進化媽的人,富書專欄作者,喜歡發獃,喜歡文字,喜歡故事裡的喜怒哀樂。簡單生活,用文字書寫你我他的愛恨嗔癡。你的喜歡,便是我過得去的滄海。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