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的代價,你承受得起嗎?

文|傅踢踢

自從《我家那閨女》變身女明星大型相親現場之後,父母催婚的痛點就一再上熱搜。

最新的是袁姍姍的媽媽。

袁姍姍和媽媽是那種習慣互懟的母女關係,因此對話還是有趣有愛的。

這場催婚攻防戰的高亮段落,我們簡單復個盤。

袁媽媽苦口婆心地勸女兒找起來:“這個時代還是有好人的。”

袁姍姍回:“好人得慢慢找,你不能說隨便找個人,他就是個好人。”

袁媽媽開嘲諷 x 1:“需要媽媽給你配個眼鏡吧?”

第二回合,袁姍姍強調了自己女明星的身份,事業忙碌,生活高壓,“走的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說自己不是不想戀愛結婚,只是沒有合適的。

袁媽媽開嘲諷 x 2:“這麼大個中國,都沒有你的意中人嗎?”

聽到這裏,演播室裏的主持人和嘉賓都樂了。袁媽媽的“毒舌”和“硬剛”確實好玩,微博上也引來一片“哈哈哈哈哈哈”“這也太可愛了吧”的叫好聲。

可是啊,兩段玩笑過後,反映母女之間真實焦慮的一段對話,在我看來更加重要。

在媽媽不厭其煩地催戀愛催結婚後,袁姍姍拋出了兩個選項:

1,六七年後晚婚。

2,現在結婚,然後離婚。

從她的反應來看,毫無疑問期待媽媽選擇前者。可媽媽的回答是“哪怕結婚離婚”,“只要努力過,哪怕失敗,你在失敗中再找下一站吧。”

袁媽媽還把婚姻就像坐公交這個比喻引申開了:離婚是你這一站坐這個車不好,再找下一站。

看到這裏我特別想提醒一句:“阿姨,我們可以自己買車自己開,不用硬去擠公交下錯站。”

看到袁姍姍媽媽這種話,我談不上討厭。一來因爲阿姨挺可愛,二來父母這代人大都這麼想。你無法強求他們超越自己深處的時代和傳統,完全接受我們這代人的想法。

可是,對父母有同理心,不代表他們說得對。

類似袁媽媽這種“你要努力,哪怕失敗還可以找下一站”的論調,乍看有道理,卻細思恐極。

這背後是進入婚姻的邏輯前提截然相反。

父母這輩人的出發點是:世上還有合適的人,合適都是不斷磨合出來的。你看我們,不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最後也風風雨雨一輩子。

在他們看來,年輕一代要的是完美,而完美是不存在的。

可是,年輕一代沒那麼天真。我們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合適。所謂合適,不是要求對方每一點都對味,但有一些明確的紅線,卻是一定無法接受的:比如話不投機,比如愛好迥異。

這些父母眼中的“小事”,在我們看來卻是關係一輩子的“大事”。

換句話說,父母心中的“合適”,是隻要沒有原則問題,外在條件相差無幾,就可以一試。

而我們心中的“合適”,是要建立生活和精神的契合。也許我們沒有遇到合適的,但我們至少確定眼前的人不合適。

總不能還沒開始一段感情,就看到了明確的問題,還硬着頭皮開始吧?

於是誤會就這麼加深了:父母覺得子女不上心,怕麻煩,不肯負責任。子女覺得父母瞎操心,淨添亂,一個人過得也挺好的,硬要把自己推進世俗約定的生活規範裏。

大多數人都是容易受影響的普通人,外界的壓力加上父母的催逼,哪怕堅持了一陣,到後來也妥協就範了。

可妥協的結果是什麼呢?

最近的新聞:上海市民政局公佈,2018年上海搬離協議離婚登記51428對,每天約有140對夫妻分手。這10萬多人中,40歲以下的有57259人,30歲以下的有14680人。

上海如此,全國呢?有媒體援引民政部的數據:去年上半年,中國有193萬對夫妻離婚,30到40歲這個年齡段,已經成爲離婚的高發地帶。

如果數據乾巴巴的,講幾個身邊真實的例子。

我親戚有個朋友,80後85前,全國前十的大學畢業,在外企做HR。姑娘畢業留在上海,但家裏不是上海人,父母催得緊,就一直相親。

加上一個人在異鄉打拼,身邊朋友陸續也結婚了,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希望結個婚成個家,能找到一點安全感。

後來姑娘相親遇到一個男生,比自己小一些,條件也不如她,但對她還算溫柔,談了一段時間就結婚了。

婚後姑娘發現,男生心智不成熟,工作沒有上進心,家務也不會做,名義上找了個老公,約等於養了個兒子。

更要命的是,家裏催完婚開始催生,她猶猶豫豫半推半就又把孩子給生了。生完孩子,老公依然故我,愛打遊戲。有一回去朋友家玩,“熊孩子”鬧騰,老公還當着外人的面發飆,數落她只知道忙工作,根本不懂得管孩子。

姑娘心裏憋屈,可對外又不得不嘴硬找補,說老公總有一天會成熟的。在等待老公“成熟”的過程中,她爲自己結婚生子的妥協付出的代價是:過着老媽子的生活,連小孩上興趣班也要自己去籌錢。

旁觀者當然可以說風涼話:那離婚好了啊。婚姻不就是坐錯了站,再換下一站嗎?

離婚本身不是問題。但請問孩子能塞回去嗎?這些年的光陰被狗喫了?憑什麼好好一個姑娘要無端受累受苦啊?

還有一個朋友,性格好,和誰相處都特別融洽,因爲工作很忙,一直沒空談戀愛。爲了她的婚事,父母提早退休,搬到上海來住,每天盯着她相親結婚,還拿孝道倫常各種道德綁架。

可是姑娘去相親,並不具備相親市場上的各種“硬條件”,以至於遇到各種奇葩對象,反而還被嫌棄。

後來,姑娘架不住壓力,和一個有離婚史也有孩子的男人結了婚。父母對她說:“這樣不錯了,再拖幾年連離過婚的人也不要你。”

這是親爹親媽說的話?在這兒演蘇大強和趙美蘭呢?

這段婚姻的結局是:男人婚後不顧家,經常在外面花天酒地。

姑娘和他有了孩子。姑娘想離婚,父母又幾番苦勸,最終選擇拖着。

原本很和善很體面的姑娘,現在整個人都灰濛濛的,活着唯一的念想就是把孩子養大。

這些都是我身邊的事。我想在你身邊,也不缺少這樣的故事。

或許有人會反駁,這是極端個例,我身邊結婚然後平平順順的夫妻也不少啊?

我不強辯什麼每段婚姻都有不爲人知的問題,只說一句:不管將就的婚姻能長久維持表面平順的概率有多高,但凡上述情況出現在你身上,就是百分之一百的折磨,也不是簡單的“離婚”兩個字就能解脫。

離婚的代價包括財產的問題,涉及子女的話更是終身的紐帶,對於人的自信和自我認同往往意味着打擊。

然而,在離婚的當口,那些催婚者的口風卻會變得微妙而置身事外。那些催你結婚的人,哪怕再親,也沒有能力爲你的離婚買單。

雖然現在“離婚”確實不是什麼萬劫不復的災難,離婚也依然可以追求或者擁有幸福。但反正可以離,你先湊合結一個的草率心態,萬萬要不得。

父母以爲自己可以接受離婚,其實未必可以。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拿這條退路給自己催婚的訴求做擋箭牌。

即便他們真的可以,每個面臨婚戀抉擇的人,也務必不要因爲頭腦發熱或者被催太緊就倉促決定。

千萬好好問一問自己:如果輕易向催婚妥協,離婚的代價,你承受得起嗎?

-------------------

插圖|文章插圖來自網絡和微博CNU-black。

你如何看待袁姍姍媽媽的觀點?

作者:傅踢踢,和你一起在複雜的人生裏,保持有趣和溫暖。喜歡可關注公衆號:futeetee。原標題:《袁姍姍媽媽催婚上熱搜,現在哪怕離婚也讓孩子先結了再說了?》

49

運動鞋洗滌劑

89

桌面收納盤

178

《念樓學短》

299

家居服套裝

369

高顏值果汁機

499

貓王收音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