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19時45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順利點火,成功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北斗三號導航系統的第一、二顆衛星送入軌道。此次發射不但是北斗三號組網星首次發射,同時也標誌著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導航系統正式全面開啟全球組網的大幕,這對於提升中國大國地位和助力「一帶一路」倡議意義重大。

  衛星定位系統的重要性現今早已家喻戶曉,美國通過向全世界提供GPS定位服務,在彰顯其國力的同時,也利用其周邊產品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過去中國大量依賴美國的GPS,包括國防在內的許多領域都採用了GPS產品,這在帶來方便的同時,卻也隱藏了不少的風險,因為主控權都在美國手裡,一旦美國關閉服務,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從長遠角度考慮,中國必須有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回顧我國的衛星定位系統發展,經歷了由簡到繁、由粗到精的漫長過程.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研究專家們提出了一種利用兩顆衛星實現定位的方案。1994年,國家正式立項,開始研製我國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2000年底,我國先後成功發射了第一顆「北斗一號」衛星和第二顆「北斗一號」衛星,三年後,作為備份的第三顆「北斗一號」衛星也成功發射上天,從而使我國擁有了一個完備的「北斗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但是該系統只是解決了有無問題,實際上難堪大用。「北斗一號」衛星系統採用的是「有源定位」。在這種定位體制下,存在用戶數量受限、用戶機需發射信號、定位數據更新率慢等缺點。所以該系統用戶無法保持無線電靜默,也無法在高速移動的平臺上使用,因此"北斗一號"系統在軍事領域用途有限。

  鑒於「北斗一號」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中國隨後建成了由14顆組網衛星和32個地面站天地協同組網運行的「北斗二號」系統,該系統克服"北斗一號"系統存在的缺點,採用有源定位與無源定位相結合的方法,既可以在用戶不主動發射信號的前提下,為中國及周邊地區的軍民用戶提供陸、海、空導航定位服務,滿足武器制導的需要,同時又具備通信功能,便於用戶間的信息交換。

  而此次正在組建的「北斗三號」系統,預計將在2020年建成,屆時由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組網,不但服務範圍從原來的中國及周邊擴展到了全球,而且在其他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

  相比於「北斗二號」,「北斗三號」提升了1~2倍的定位精度,達到2.5米~5米的水平,建成後的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將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同時「北斗三號」在進一步提高基本導航、定位、授時服務能力基礎上,增加了衛星搜救功能和全球位置報告功能,這是其他定位系統所不具備的。

  可以想像在不遠的將來,一旦「北斗三號」建成,中國就可以徹底擺脫對於國外定位服務的依賴,保障自己的核心利益。另外中國能夠向全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北斗定位服務和相關產品,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這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將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充分展示中國的大國形象。「北斗」必將照亮未來中國的發展之路。

文章來源:中國網

原文鏈接:http://www.kepuchina.cn/qykj/hkht/201711/t20171110_256051.shtml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