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淮、濟」在古代有四瀆之稱,四瀆是星官名,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四條獨流入海的大河,為中國民間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而淮河作為中國古「四瀆」之一,古稱「淮水」,也被稱為「華夏風水河」。淮河西起河南桐柏山、伏牛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皖山餘脈與長江流域分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分界。這一地理位置正是古代中原的一部分,淮河上游地域即是古中原腹地,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國中」的位置。淮河居於黃河、長江之中,淮河主幹道與秦嶺一線,自古被認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如明朝人謝肇淛的《五雜俎·地部》曰:「淮者,匯也。四瀆之尊,淮居其一焉。淮之視江、河、漢,大小懸絕,而與之並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別江、河也。」而中國人對淮河更為熟悉的一句話,載於《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水土異也。」淮河作為南北分界線,是在氣候、植被、水文、農業方面,淮河南北均有較大差異。冬季供暖也是以淮河為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劃定的一條線,決定了貴陽等城市的「冷冬」徘徊於集中供暖門外。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透露,由於當年「能源奇缺」,是周恩來親自主導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在中國的版圖上,沒有任何一條河流像淮河那樣密如蛛網地縱橫交錯著:主幹道全長約為1000公里,擁有一級支流120多條、二級支流460多條,全流域內主要跨省河流100餘條,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養育了全國1/8的人口。從這個意義上講,淮河註定要成為一條人文歷史的河流。人文歷史之河淮河流域地處中原,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中心地域。關於淮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曾三至淮河的源頭桐柏山,疏導淮河。「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沂泗,東入於東海。」(《尚書·禹貢》)會諸侯於塗山(今安徽省懷遠縣境)南麓,鑿山導淮,並娶塗山氏為妻。今塗山仍有「望夫石」天然石像。而至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爭戰不休,各自為了本國的利益和軍事上的需要,任意在各自管轄的河流河段上築堤打壩,以水代兵。公元前657年秋,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陽谷,首次提出「無障谷」等四項禁令。公元前656年,齊楚兩國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訂立了盟約,管仲針對淮河流域的水利糾紛,提出「毋曲堤」等四項禁令。之後齊桓公又提出「毋雍泉」等條款,均指加盟諸侯國不許只顧自己,沿河堤防擋水,堵塞河道,以鄰為壑,以水為兵。春秋戰國時,由於政治和經濟的需要,人工開鑿的運河相繼出現,徐偃王開陳蔡運河溝通沙水、潁水和汝水;吳王夫差開邗溝溝通江、淮,闢菏水溝通泗、濟水系;魏國開鴻溝溝通江、淮、河、濟「四瀆」。從文化的層面看,在先秦這一文化孕育形成時期,淮河地域出現了以老子、墨子、莊子、宋鈃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創發性人物,就是孔子也在安徽的淮河流域經常走動,甚至一住多年。這些思想巨人多出生在弱小國家,弱國居大國間,靜觀風雲變幻,形成了自覺的反省意識與融會貫通的思想品格,從而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成就了文化上的繁榮昌盛。淮上智者(包括淮泗的孔孟等)的思想闡發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品格,也對本地區後來歷史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漢唐至北宋時期,淮河流域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唐後期甚至成為國家經濟支柱,所謂「天下以江淮為國命」。經濟大發展帶來文化的大繁榮,出現了一大批文化巨人。道學在漢代續有發展,黃老學說成為西漢前期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道家又一集大成的作品《淮南子》。世家大族的湧現,不僅在政治上頗有作為,文化上也各有成就,培育了許多文人幹才。也出現了曹操這樣文才治功集於一身、卓絕古今的奇才。從南宋到民國時期,是淮河流域文化衰落變異期。1125年金人南下滅宋,趙構在江南建立新政權,史稱南宋。金亡後蒙古人與南宋繼續戰爭,元朝末年、明末清初與民國時期,淮河流域戰爭不斷、動亂不止。與此同時,黃河開始經常南泛,尤其是1194年黃河決口,河水南下灌注於淮河以北諸支流,形成黃河奪淮入海的局面,淹沒大片的土地莊稼與城鄉聚落,造成淮域人民年年「跑水反」。由於乾旱洪澇和兵禍,經濟發展停止甚至倒退,人民食不果腹。以鳳陽花鼓為代表的「淮風」或「五花藝術」,是災害之年淮河人奔走四方而作的乞討之歌,本質上是苦難藝術、乞丐藝術。戰爭也是淮河流域的人文歷史主題之一。淮河流域由於開發較早,人口聚集,各種政治力量交匯,成為各類政治力量爭相控制的地區,因而頻頻爆發了戰爭。據權威資料統計,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戰役約有200餘次,發生在淮河流域的約佔1/4。先秦時期,是淮河流域戰爭最為頻繁的時期,著名戰役總數約佔全國同期的1/2以上。傳說中歷史上最早的涿鹿之戰主戰場雖在河北平原,但最初的戰爭接觸點是在淮河流域的河南中部平原。秦末陳勝、吳廣是在淮北大澤鄉揭竿而起,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此後,劉邦、頂羽在中原大地捲起楚漢風雲。楚漢戰爭歷時4年,以劉邦勝項羽建立漢朝而告結束。其中如彭城(徐州)之戰,成皋(滎陽)之戰,垓下(靈壁境內)之戰等著名戰役皆發生在淮河流域。漢初,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戰區在淮泗合流地區。淮河流域在東漢時是軍閥角逐之地。東漢滅王莽的昆陽之戰發生在葉縣、禹縣、郾縣一帶;劉秀統一關東之戰,戰區在沂沭泗淮濉諸水之間。曹操挾天子以命諸侯,擁獻帝移都許昌,一時間淮河流域羣雄四起,據地自雄,稱王稱帝。在此期間著名戰役:發生在魯蘇皖交界處的曹呂爭奪兗州之戰;發生在中牟、封丘一帶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兩戰以後,淮河流域皆屬曹魏。「永嘉喪亂」西晉崩潰,中國進入長期分裂時期,淮河流域成為南北雙方角逐的場所,戰火熊熊。如司馬昭圍攻壽春之戰,西晉末年的祖逖北伐,東晉時期的恆溫攻前燕之戰,南北朝時期的東晉與前秦間的淝水之戰(瓦埠湖一帶),南梁與北魏間的鐘離(鳳陽)之戰。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戰火遍及的徐、兗、揚、豫等州均涉及淮河流域。隋末有三支強大的農民起義軍,其中兩支活躍在淮河流域。辛亥革命後,在蘇北、魯南、皖東北發生了著名的討袁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淮河流域先後發生了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