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廣電行業這份生存指南請收下!

在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大環境下,廣電行業如何在全新的春天中求得生存?爲此,我們專訪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大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數熙科技創始人、CEO杜澤壯。

不做“邊緣人”,要有“真狼性”

“做廣電行業新媒體傳播的大數據多年,從我們監測數據內容的變化來看,幾年前,論壇、博客的數據量走低,替換成了微博、微信端的影響力,近兩年又加入了直播平臺、短視頻的監測,通過這種改變,我們看到了新媒體平臺此消彼長、激烈角逐的常態。”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大數據中心常務副主任,數熙科技創始人、CEO杜澤壯說,“廣電人多年來一直處於壟斷地位,養尊處優以至於逐漸成爲市場競爭主體中的'邊緣人',而新媒體生存環境惡劣,競爭態勢激烈,培養出的企業多具有'狼性',這種強弱對比下,廣電暫時難以取勝,是一種必然。”

技術的進步使得用戶有更多的選擇,電視臺想要尋求突破,必須在新的介質方面積極探索。“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後面,比如說視頻網站熱,就把節目放到視頻平臺上,兩微一端火,就開通賬號搬運新聞,短視頻流行,就長槍短炮趕鴨子上架,這樣就只是一個跟風者,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嘗試。”杜澤壯告訴記者,“電視臺應該去引導,找到新的媒介或介質,並且去發力主攻。”

收入下滑,觀衆流失,使得電視臺處於一種被“打暈”的狀態,更多的人還疲於應對找回錯失的東西,沒有精力去積極探索。“一家電視臺不能全體低頭看路,還要有人擡頭看天,不需讓所有人去琢磨怎麼賺錢、填補窟窿,而是讓適合的人才去搞創新與嘗試。”杜澤壯表示。未來五年甚至十年,電視臺靠技術研發所積聚的核心競爭力,將是不可限量的。據瞭解,華爲堅持拿出營收的10%以上,投入研發創新,其在科技公司中的研發投入總量在2017年佔到全球前十,五百強企業中覆蓋超175家的Workday,更是每年拿出31%的營收資金用於技術研發。杜澤壯認爲,科技公司的經驗,電視臺不妨拿來借鑑,對於臺裏而言,研發投入不再侷限於研究一個節目的形態,創造一種新模式等這一層面上,而是要加大對於媒介介質的研究,爭取到下一個“風口”。

拋開“優勢論”,轉做“服務者”

近些年,廣電行業流行一種聲音,叫“客廳沙發”聚攏,主張用優質的內容,把失去的觀衆拉回來,恢復到電視時代全家人再圍坐到一起的輝煌。這在杜澤壯看來,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因爲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個性化的需求,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時,就不會刻意追求共性化的東西,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同時,“內容”特別是非新聞節目、影視劇、紀錄片、專題片等節目,都已不是廣電人的專利,內容製作的門檻正在不斷降低,許多非專業的寫手、拍客,也同樣潛心於好故事的生產與講述,也會嘗試進行價值引領和導向堅持,一旦這些羣體的技術能力與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資金扶持有所保障,廣電人的優勢又將不復存在。

與其抱守殘缺,不如思考真正適合自己的內容,杜澤壯認爲,廣電人變革,一定不是單純的內容傳播,他一定要是深入到各個產業裏邊,與國家的大政方針、政府的公共服務做一個結合。BAT也在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但政策依然是形成壁壘的,電視臺作爲當地的宣傳部門,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與之關係密切,本身就具有天然優勢。比如長興傳媒集團,把縣裏各個局的業務囊括進來,舉全媒體介質,邁穩改革與發展步伐;佛山電視臺舉辦的“佛山50公里徒步”,公安消防等由政府出面協調,臺裏既有經濟收入又有良好社會影響;廣西電視臺的“我爲家鄉代言”直播活動,用行動扶貧,讓“守金山”之人不必“餓肚子”,得到中宣部新聞閱評肯定。“原來電視臺更多的是服務好當地的政府跟黨委,現在應該要把眼光下沉到當地各委辦局,這是一個大的服務主體,兩者合力,將有助於改善現狀。”杜澤壯說。

不止“傳聲筒”,更是“迴音壁”

結合用戶需求的變化,提升傳播內容的質量,將成爲未來媒體變革的趨勢。去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貴陽召開推進全國“智慧廣電”建設現場會,中宣部副部長、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在會上指出,深化融合過程中,要改變“重發端不重收端、重覆蓋不重受衆”的現象,真正以受衆爲本,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情景感知等先進技術以及社交媒體手段,在統一用戶數據和內容數據管理的基礎上,形成“隨需而變”的傳播方式。“從前媒體人扮演的角色是'傳聲筒',做的是三件事——採編播,集體採訪,進行編輯、播出後就畫上句號。”杜澤壯看來,這種粗暴式的內容生產模式已經過時,隨着技術的發展和網民接受內容的習慣改變,媒體人還要扮演好“迴音壁”的角色,這其中包括受衆的興趣點、需求點,對於所提供內容的感受,自己發出的聲音是否得到傳遞。如果媒體人還抱着播完就完事大吉的心理,那麼他將很難跟上用戶的發展。現如今,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平臺傳播擴大了受衆面,流程的完善又讓回收反饋數據成爲可能。

“澤傳媒近幾年所做的事情,正是從網民的角度,反觀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杜澤壯解釋道,電視或廣播推出的內容是不是受衆想要的,受衆看到聽到之後有什麼樣的感受,這些感受對於作品本身的進一步的製作、事件深一層的跟蹤報道有什麼樣的指引作用?這離不開全網內容的監測與回收,數據抓取只是第一步,回收的數據相對雜亂,第二步就要進行數據清洗,把水分和泡沫去除,第三步是對清理之後對數據進行分門別類、整理,最後是加工和分析,並將其反饋給節目內容製作者,用於指導接下來的報道和策劃,改進傳播手段與方法,幫助製作者提升節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還要警惕一味迎合受衆而讓暴力、色情等低俗內容氾濫,導致內容供給側的劣幣驅逐良幣。

“澤傳媒善於從數據中發掘求勝之道,也能夠見微知著,看到不良傾向。”數據本身是沒有是非之分的,但通過上述處理,我們可以賦予數據價值觀,賦予數據講導向、傳播正能量的能力,讓數據及算法指導媒體人用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手段引導受衆、引導用戶,明辨美醜、善惡,重建其對自然和社會的敬畏之心,同時讓其明白,不能全由着自己的喜好消費精神產品。這就形成了現代新興技術下的一個傳播閉環——採、編、播、傳、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