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麗敏

不久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提到了鄉村振興戰略,由此可見“三農”問題的重要性,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鄉村振興戰略妥善實施人才是關鍵。

對此,中原工學院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陶建格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爲中國經濟發展輸出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實施鄉村振興,農村最迫切需要的也是人才資源。

從高校入手實施人才振興

“農村不僅爲中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農村大學生進城、農民工進城、農民企業家進城,農村也成爲了‘智力’資源的輸出地,也使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面臨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這也成爲制約鄉村振興的重大約束。”陶建格說,沒有人才振興,也就不可能有鄉村的振興,必須把人才振興放在突出位置。

而如何實施人才振興,事實上可以從大學高校入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曾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農業現代化需要一大批懂技術、懂管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農村文化振興需要普及文化,開展文化教育,需要一批文藝工作者;農村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提高鄉村幹部管理能力和水平;農村生態振興需要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人才振興、引智下鄉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可見人才對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不可少。

那鄉村振興的人才從哪裏來?陶建格提出,國內國際的實踐表明,大學的專業發展和學科建設要緊緊圍繞本國、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國家和地方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和技術,大學就應側重發展、建設這樣的學科、培養這樣的人才,並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進行科學研究。

“農村是實踐的重要天地,而目前我們很多院校卻是關門辦學。”他解釋道,由於長期脫離實踐,很多專業的教學無法有效開展,農學學生不下田、工學學生不進廠、經濟學學生不瞭解中國農村、管理學學生不實踐;由於長期脫離實踐,大學的科研項目不落地,創新成果得不到轉化;由於缺少智力輸出渠道,大學生就業難、大學教師無科研,大量智力富餘在大學成爲普遍現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升高等教育的重要舉措。

事實上,政府對此也開始有所佈局,早些時候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就意在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發揮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有五方面利好

據悉,未來五年,我國將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佈局,強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能力和質量顯著提升,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使高校成爲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諮詢研究的高端智庫。

陶建格認爲,組織和引導高等學校深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有五方面利好。

第一,有利於鄉村產業振興。學校師生深入鄉村,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及時轉化相關科技成果,有利於培養一批鄉村振興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於鄉村人才振興。大學師生可以對農村青年實施技術技能教育,提升其可持續致富能力;可以開展文化教育,提升鄉村人文素質,還有利於發展鄉村中小學教育事業等。綜合來看,有利於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實現鄉村人才振興。

第三,有利於鄉村文化振興。大學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對農民實施人文藝術教育,提升其自我發展的精神驅動力。文化下鄉,可以陶冶鄉村人文精神,激發農民脫貧致富的意願,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思想意識。消極的人生態度是貧窮的重要根源。

第四,有利於鄉村生態振興。大學師生到鄉村去可以促進城鄉交流,有利於對農村居民廣泛開展衛生健康教育,促進農民關注身心健康、美化生活環境,讓農民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第五,有利於鄉村組織振興。大學師生參與鄉村建設,將推動鄉村幹部鄉村治理綜合能力,提升其推動鄉村振興的領導力。現代鄉村治理不只是對農民的常規管理和對農村秩序的常規維護,還包括民主決策、創造願景、引領致富、開拓市場和進行自然、人文環境建設等諸多維度。

“新時代,推進大學師生深入鄉村,將發揮大學師生的智力優勢,引智下鄉,將有效推進鄉村的全面振興。”陶建格總結道。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