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思聰 和作家 @花千芳

就「學英語」的隔空互懟引發熱議。隨後王思聰還將頭像換成花千芳,但卻被 @江蘇網警 點名,到底發生了什麼?

據中國新聞網、北青網報道,王思聰頭像換成花千芳的照片,還加上了一些字樣。

對此,江蘇網警官方微博點名當事人,並稱:警方提醒,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使用他人肖像時,

使用的文字與配圖

帶有辱罵、貶低真人人格等字眼,或者過分誇張扭曲真人形象,對其惡意醜化、侮辱的,可以認定為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目前 @王思聰 頭像已經改成:

此前回顧:一場「學英語」的熱議18日,一場關於「學英語」的辯論登上了熱搜第一,起因是 @花千芳 發表了這樣一條微博:「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件廢物技能。浪費了我們無數人力財力,犧牲了孩子們寶貴的童年。為英語吶喊的人,無非是那些行業從業者,和一部分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說什麼外文資料,維基百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搞一支專業翻譯團隊就搞定了,哪用得著全民傻乎乎的學英語?我覺得這才叫減負。」此話一出,立即引發爭議。王思聰認為,儘管出國可以用翻譯軟體,但這些軟體並不能翻譯出文化。

@花千芳 回應稱,語言是文化的基礎,語言西化思維就西化,追趕時期學習可以,取而代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

中國人學英語的歷史由來已久。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積極推進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指導意見,決定把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作為21世紀初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中這樣寫道:當今世界,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社會生活的信息化和經濟活動的全球化使外語,特別是英語,日益成為我國對外開放和與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21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同年,教育部印發《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規定「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外國語學校或其他有條件的學校可開設第二外語。」

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規定,高中「外語包括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學校自主選擇第一外語語種。鼓勵學校創造條件開設第二外語,努力滿足學生差異化外語學習需要」。因此,學英語也成為國人從小到大的必修科目,和語文、數學擁有同樣的重量級分數。很多小朋友從幼兒園甚至早教就開始接受英語的培訓。

但另一方面,因為英語課不易學,而且學了十幾年,很多人依然不具備和外籍人士溝通的能力,工作之後也少有機會用到英語。所以,「英語無用論」的說法也很常見。有網友反映,英語曾經是自己高考路上的「絆腳石」,除了高考,已經有30多年歷史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讓大學生們無比頭痛。

2017年,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的建議,並提議把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引發了全民熱議:他說:「如果按照每天8個小時的學習時間來計算,在一個孩子最美好的10年時光里,竟然將近五分之一(18.13%)的時間都花在了英語學習上,使學生感到負擔沉重。」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俞敏洪表示,學習英語已經不再純粹由國家決定了,這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必然需求。「我覺得取消英語考試這個建議有點倉促,甚至比較魯莽。」不僅僅是國內,這個難題在其他國家也出現過。2018年年初,韓國教育部決定自18年3月起,所有公立小學將停止為一、二年級學生開設課外英語輔導課,幼兒園也將全部禁止開設英語課,但遭到家長們的強烈反對。

3月19日上午,與王思聰爭辯的 @花千芳 再發微博:我並沒有反對學英語,我反對全民苦學英語。英語專業辭彙太多,專業領域還是工具不離手,還得翻譯,精通英語很難。對此,你怎麼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