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资金怎么玩书摘(一)

   第五章、绝望狂乱之旅          ~~~ 赖老师投资教室

快枪侠

  避险基金经理的绩效表现好比摇滚明星一般,流行过后便消失不见。统计发现,绩效前二十名的基金中,未来三年能够保持在二十名内的机率不到五成,基金的平均寿命只有四年,每年大约有一千档基金因为绩效不彰而关门,同时也有一千档避险基金成立。许多避险基金只是流行的产物,稳定性很差,快枪侠吉姆便是其一。快枪侠对题材的反应非常快速,他通常先投资,再作研究。他的操作模式是「举枪!发射!瞄准!」这种模式在鸡犬升天的大多头行情里非常有效,但在艰困的盘整时期就没什么用。快枪侠的事业生涯起伏不定,他总是投入最热门的领域,但有时手脚太慢,在快变冷前才投入,变成最后一只老鼠。他习惯波段操作,而且相信相对强弱势,总是被热钱流动的方向吸引,不断从追高但卖更高中的过程中获利。

  1979年他的积极成长股票基金抱了很多石油股,当年净值成长40%,隔年又成长65%,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但1981年石油股一夕变冷,他的基金下跌了55%。1982年他东山再起,改投资小型科技股和新兴成长股,可惜到了1980年中期,这类股票纷纷崩盘,快枪侠也失去工作。之后快枪侠加入新兴市场的行列,在香港和东欧操作股票,不过随后又遇到亚洲金融风暴,瞬间就摧毁了他的成果。

  1990年代未期他重新投入科技股怀抱,周游全国发表网路新时代的言论,大众的资金又像潮水般涌入。他不管股票的价值为何,也不顾基本面因素,只找能刺激股价上涨的题材,他需要的是动能,选择的是吃了类固醇的股票。那一年他的基金成长了85%,但接著泡沫破裂,眨眼之间,他的基金就下跌了75%。

 

组合基金

  据估计,目前市场上约有一千档组合基金,他们是避险基金最大的买主。组合基金将资金分散到不同的避险基金,组成风险较低的多元的投资组合。他们用高深的计量分析工具,计算不同的避险基适当的资金配置量。不过有一位资深组合基金经理表示:「实际上,那些计量分析工具,全是装饰性废话,我们的工作很类似大联盟的教练,关键是直觉,能在投手被打爆之前把他换下来。」

  组合基金的管理费介于1%~1.5%之间,大部分基金还多收5%~10%的分红。假设组合基金中的避险基金赚了20%,扣掉避险基金20%的分红、1.5%的管理费,报酬会降为14.5%。但组合基金又要扣掉1.5%管理费,以及10%分红,结果赚到的20%报酬最后只剩下11.7%。不过统计发现,组合基金报酬的中位数虽然略输避险基金,但能有效降低风险,是分散投资有效的方法。

   组合基金非常重视绩效,不过,太重视短期绩效并非好事,因为投资必然受运气影响,即使投资高手也会有低潮期。所以,当基本因素没有改变时,投资一档基金的最佳时机,是在基金运气不好的时候。

 

困境                                                                             

  避险基金的操作策略如果有效,就会吸引太多人跟随,产生迷你泡沫。例如几年前从事可转换公司债套利的避险基金很少,所以创造了不错的获利机会。但是,突然之间大量的资金涌入,获利机会短期内便消失了。当同时有太多专家进入某个领域时,超额利润也会随之消失。即使超额利润没有消失,但利润总量不变,分享的基金变多了,报酬率同样会下降。更多马要喝等量的水,所喝到的水就会减少。所以,对避险基金投资人来说,追逐最新的热门领域是输家的游戏。

  不过避险基金的确有保护资本的功能。2000年时,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下跌了9%,所有避险基金却创造了9%的平均报酬。2001年则分别是负12%和正7%,2002年是负22%和正6%,绩效比只从事多头操作的基金强。不过,相对的,在股市大好时,避险基金的表现会不如只从事多头的基金。

 

  第六章、法说会:血泪交织、苦乐参半

  萨罗斐是真正伟大的操盘人,纪录绝佳。他把资金投资在世界知名的绩优消费成长股上,因此不必像投资科技股那样,随时要更换投资标的。他的标准是股票必须产生正的现金流,这样公司才能买回股票提高股利。他认为在成长缓慢,通货膨胀和利率低落的情势中,这种股票具有极为稀有的价值,他会买进这类股票然后长抱。

  萨罗斐也喜欢买制药类股,这类股票虽然受到许多管制,成长也不快,又因为法律问题而遭到抛售,情形就如同十年前的菲力浦烟草公司一般,但萨罗斐认为,所谓成长的意义就是盈余与股利成长速度超过通货膨胀,这样股东的购买力便能随之提高。例如他在三十年前买进的默克大药厂,这段期间默克的股利成长速度是通货膨胀率的三倍,目前的股利已经是成本的两倍,长抱成长股的复利效益就是这么迷人。

  不过,要找出长期成长股并不容易。研究发现过去半个世纪里,可以长抱二十年的成长股,机会只有4%;可以长抱十年的机会只有15%;即使能抱三年的股票也只略超过一半,在医药股和消费股中寻找,机会可能比较高。但问题是成长股万一不再成长,股价经常会坠机。不过萨罗斐找到五年成长股的机率维持在60%以上,不过这只是少数的特例,组合基金经理西恩就发现,即使绩效优异的避险基金,持续期间也不长,除了规模会严重影响绩效外,成功和财富也会让基金经理变得傲慢,而避险基金经营非常辛苦,身心俱疲也会让绩效跟著走下坡。

  不过毕格斯一再强调,在基金表现不佳时离去并不聪明,如果经理人很长期表现优异,只是最近绩效不佳,这反而是加码投资的机会,而不是撤资的好时机。道理就如同在绩优股落难时,反而是买进的好机会一般。

 

  第七章、挥之不去的回忆

  毕格斯的父亲也是成功的专业投资人,他在子女满十八岁时给每个人一个投资组合,鼓励他们深入研究,甚至让家人玩选股竞赛游戏,看谁的绩效最好。一开始毕格斯对写作比较有兴趣,后来为了工作只好求父亲教他投资。父亲要他把葛拉罕的经典杰作《证券分析》仔细看完。毕格斯辛苦的画重点写笔记,看完后父亲把他翻烂的书拿走,又给他一本新书,要他再看一遍。

  1930年代葛拉罕就成立了基金公司,他以价值分析为基础,找出产业中最贵和最便宜的股票,然后用同等的金额作多和放空,可惜绩效不佳。葛拉罕虽然是绝佳的分析师,却过度沉迷于价值理论。  到了1964年美国只有琼斯一家避险基金,当时投资世界仍在启蒙阶段,资金开始从食古不化的信托部门流出。琼斯认为资讯优势再配合积极精明的基金经理,就能胜过老态龙钟的银行信托部门。一开始毕格斯在琼斯公司工作,1965年才成立合伙基金公司,第一天投入资金,就因为联准会政策引发的股市暴跌而损失了5%,进场第一个月就亏损了6.2%,最严重时还曾亏了10%。幸好最后否极泰来,年度结算时净值成长了55%。随后三年毕格斯表现得很优异,但1970年美国股市变得愈来愈投机,避险基金大为增加。毕格斯的操作开始不顺,因为多空部位都挨刮而深受震撼,以致经常在半夜三点惊醒。

  毕格斯学到的教训是:市场都有走极端的倾向,我们都假设股票随时存在流动性,出问题可以立即脱手,但在极端混乱的崩盘中,不但流动性消失,价格也崩跌得太快,以致买或卖都变得不对。事后发现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大盘正在筑底,但有将近一半的投资人却纷纷赎回,接下来市场开始反弹,道琼指数上涨了29%,毕格斯的基金则上涨了67%,完全收复前一年的亏损,令那些在低档赎回的人扼腕。

  避险基金除了收取固定费用,也从当年的获利中分红20%。万一基金亏钱,除非把亏损赚回来,否则经理隔年就无法分红,这就是所谓的高水线。某些基金连续亏损,想再回到高水线实在太困难,这时基金经理不是退出市场,就是解散基金从新出发。虽然这么做不道德,但有些聪明的投资人见解不一样:如果这位基金经理有多年良好纪录,结果在偶尔的坏年冬创出了难以超越的高水线,在这位基金经理重起炉灶时他们会再投资,理论是避险基金会有均数回归现象,坏年冬之后通常会跟著好时光。不过均数回归有时也会造成基金经理的困扰,例如有些避险基金连续创造好几年惊人的成就,结果部份投资人为了避免均数回归,反而申请赎回。

  

  第八章、形形色色的避险之徒

提姆-大杠杆

  成功的投资专家不可能优柔寡断,因为绩效衡量很明确,输家无法长久生存。所以避险基金会吸引性格怪异,对自己有自信又固执的人,提姆便是其一。提姆强调只有紧抱好投资,才能得到长期最大报酬。他是由上而下的投资人,在全球寻找投资机会,一旦找到机会就集中火力融资投资。万一没有信心,他会降低融资成数,减少操作部位,他把这样称为「靠紧岸边」。

  提姆的作法和一般基金经理完全相反,他大量利用融资,操作标的极为集中,而且不依赖任何研究机构。这需要钢铁般的意志和自信,因为高融资表示波动剧烈,能犯错的空间很小。例如,他可能利用四倍融资,这时只要亏损10%净值就会下跌50%,想再爬起来就很困难。假设亏损了10%,净值会下降50%,如果隔年他成长了10%,跟前年相比,仍然下跌了25%。如果不用融资净值只会减少1%。提姆也不用到价停损单停损,他认为这等于让大盘替你做投资决策,而这种决定大部分是错的。

  提姆也不太看华尔街的报告,但他会注意技术图表,他的投资构想主要来自长期累积的经验,如果没有灵感他就靠岸等待机会。他认为管理投资组合是孤独的活动,团队的意义只是妥协,没有价值。

 

罗伯森-市场中立基金

  罗伯森经营市场中立基金,他在2000到2003年空头市场中,基金还能持续成长。市场中立的意思是多头和空头部位经过波动性调整,使基金的风险程度降低。他可能做多80%,放空60%,因此净风险只有20%。他会放空没落、炒作和可能有弊案的公司,作多价格合理、事业健全的股票。不过2003年第二季他净作多35%,结果多头部位上涨10.5%,空头部位反向上涨24%,虽然最后还是上涨了2%,但为何空头部位的表现这么差?罗伯森认为不是判断错误,而是有太多市场中立基金彼此互相干扰,特别是在回补空单时影响更大。

 

塔雷伯-从噪音和胡说中寻找意义

  投资人决策时最困难的是对抗大量的杂音和胡说,杂音是媒体随机出现的讯息,胡说则是生活周遭的闲谈和善意建议。杂音和胡说都会严重危害投资的健康,塔雷伯在《随机致富的陷阱》中认为:聪明人会从话中听出意义,但傻瓜只会听到杂音。就如古代诗人菲洛史查图斯说的:「神看未来的事情,一般人看现在的事情,但是聪明人看即将发生的事情。」

  塔雷伯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有个投资组合的报酬率比国库券高15%,年度波动率是10%,这个投资组合获利的机率会随著投资期间变短而大幅下降:投资一年有93%机率会赚钱、投资一季有77%,一个月只有67%,一天有54%,一小时有51.3%,一分钟则只剩50.17%。如果投资人注意自己投资组合每天甚至每一分钟的绩效,不只会因为亏损而痛苦焦虑,更会因此而做出不当的决策。换言之,持续不断注意绩效,对精神健康和投资组合的健康都有不良影响。当投资人注意短期涨跌时,看的其实是投资组合的变化,不是报酬率的变化,这时他根本是受到随机变动的愚弄,陷在随机的情绪陷阱之中。

 

高手为何是高手

  投资界只有屈指可数的超级巨星,以及大量的投资老手。超级巨星像神一样,能持续不断创造惊人的报酬,长期胜过指数几个百分点。至于投资老手,偶尔会创出大放光明的绩效,但长期而言,却无法持续地打败指数。这并不表示投资老手的能力不足,他们通常都是聪明伶俐,和超级巨星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同样专注努力,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巴菲特用假想的丢钱币比赛来解释:如果举办一个全美丢钱币大赛,所有参赛者交十美元报名费,二十亿美元的奖金会分给最后八位胜利者。假设每周举办一次比赛,六个月后将剩下三十二位选手,每位都创下连赢二十五次的纪录。这时媒体会炒出什么新闻呢?铁定认为这批胜利者拥有独一无二的能力,否则怎么可能胜出?

  在掷硬币大赛中,一定有一些赢家只是运气特别好,同样的,有些投资的超级巨星也只是运气所致,否则有那么多努力的专家,背景也很类似,阅读同样的资料,但绩效却如此不同。不过毕格斯认为并不是所有大师都只是运气好,他相信某些人的确拥有特殊的魔力。

 上亿资金怎么玩书摘(三)

 投资图书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