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滅蚊行動

公共衛生
全球滅蚊行動
全世界的科學家正以新殺蟲藥、誘捕法和遺傳工程技術對抗蚊媒傳染病的擴散。
撰文/斯特利克曼(Dan Strickman)
翻譯/姚若潔

重點提要
■ 每年因蚊子而死亡的人數高達72萬5000人,蚊子成了地球上最致命的生物。
■ 氣候變遷和全球化加劇了蚊子帶來的威脅,而蚊子對一般殺蟲劑也產生了抗藥性。
■ 病媒防治專家正以各種新方法對抗蚊子,從技術性的陷阱到基因改造策略都有。

科學人/ 2018.09
有史以來,人類一直與病媒蚊互相角力。
蚊子只要叮人兩次,第一次染上病原體、第二次傳播出去,就能散播疫情。人類過著羣居生活、發展農業之初,瘧疾就在非洲擴展開來。1870年代,黃熱病幾乎催毀了美國田納西州的曼斐斯市,因為都市化和河運把感染疾病的人與蚊子湊在一起。有些考古學家甚至因此懷疑,是病媒蚊傳染病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亡。我在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主持病媒蚊防治工作。目前每年因蚊子致死的人數估計約為72萬5000人,相較之下,每年人為事故死亡人數是47萬5000人。在整年都有蚊子活動的地區,包括非洲撒哈拉以南與南美洲、亞洲大部份地區,蚊子也削弱了經濟成長。整體來說,因蚊子致病而死的人數,比人類歷史上因戰爭而死亡的總人數還要多。

曾經有一度人類似乎快要戰勝蚊子。1939年,瑞士化學家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發現了一種無色無味的合成物質,殺蟲效果非常好,那就是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uphenyltrichloroethane),以DDT的名稱為大眾所熟知。當時許多住家、農場及軍事基地都噴灑了這種強效殺蟲劑,在某些瘧疾嚴重肆虐的地區成就了瘧疾消失的奇蹟,穆勒在1948年因為這項救命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生醫獎。

但這種強效殺蟲劑帶來了威脅人類健康和破壞環境的後果,我們因此付出了昂貴的代價。DDT會累積在魚類、植物以及哺乳類的脂肪組織,在整個食物鏈肆虐。白頭海鵰、魚鷹和隼等鳥類喫了受DDT污染的魚後所產下的蛋變得脆弱,使得這些鳥類的數量大為減少,影響程度令人驚心。到了1970年代,DDT的使用受到嚴格限制,而蚊子與瘧疾很快又擴散開來。

近數十年來,氣候變遷和全球化共同加劇了蚊子帶來的威脅,經由蚊子傳播的疾病在許多地方變成越來越普遍的問題,例如美國去年就有約2000人感染西尼羅河病毒(West Nile virus)。過去五年,引起關節劇烈疼痛的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擴散到45個國家,有記錄的感染案例超過200萬人,美國境內也爆發多起大規模疫情。雖然在今年初的幾個月,美國茲卡病毒病例只有14例,而且全都從茲卡病毒疫區入境,但茲卡病毒在世界許多地區仍是一個問題。2016年在美國,蚊子叮咬致病的病例是4萬7000例,10年前則少於7000例。

最佳的病媒蚊防治策略是針對特定病媒蚊,若消滅的數量足夠得以中斷傳染。然而越來越明顯的狀況是,我們現有的滅蚊武器正在失效:蚊子對許多殺蟲劑已經產生抗藥性,例如為了對抗瘧疾而噴灑在蚊帳上的殺蟲劑,而近年的茲卡病毒也是如此。要有效殺害某些種類的蚊子,例如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已經變得非常困難,牠們住在我們的居家環境中,只要一點點積水就能夠繁殖。

更厲害的陷阱
為了挽救這種劣勢,數十個國家的科學家正致力研發防治病媒蚊的新工具:更有效的殺蟲劑、更好的誘捕陷阱,甚至利用放射線或遺傳工程使雌蚊不孕。這些新工具背後的構想,有些其實在數十年前便已提出。隨著科技進步、許多團體的資金挹注(包括我們基金會),以及人們普遍認知到,控制病媒蚊是防治這類疾病的根本之道,終於使病媒蚊防治再度得到應有的重視。

在病媒蚊傳染病中,瘧疾尤其頑強且致命。2016年,全世界有2億1600萬人罹患瘧疾,其中44萬5000人死亡。瘧疾是因感染瘧原蟲(Plasmodium)所致,而瘧蚊屬的某些種類是瘧原蟲的媒介。當雌蚊為了產卵所需的營養而叮咬人類時(雄蚊不會叮人),有可能無意間成為攜帶瘧原蟲的宿主。瘧原蟲會在宿主雌蚊的腸道繁殖,然後移動到宿主雌蚊的唾液腺。大約一星期後,當宿主雌蚊再次叮咬人類時,這些搭便車的瘧原蟲便經由宿主雌蚊的唾液進入人體中,最終感染人體肝臟和血液,使人類宿主發病乃至死亡。

瘧疾大量傳播和致死人數令人憂心,因此人們投注了很多心力與金錢來防治瘧疾病媒蚊;2016年,投注在研究與消除瘧疾的經費共27億美元。然而最大的挑戰往往是該在「何處」進行防治:要在蚊子生長的環境中消滅牠們,卻又得盡可能不危害周遭居民和野生動物。於是有了「簷管」(eave tube)的發明;多數熱帶住家的屋頂和外牆頂端之間有一個小空隙,稱為「簷」。蚊子有許多方法找尋獵物,包括透過這道小空隙尋覓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再進入住家。過去幾年,研究人員開始推出簷管,在封閉這些空隙的同時也降低了瘧疾的傳播。簷管是簡單而安全的設備,由塑膠圓筒和灑滿殺蟲藥粉的靜電網組成,相當於把人當做誘餌,讓整個住家變成捕蚊器。當蚊子試圖從簷管進入屋內,就會被灑有殺蟲劑的靜電網擋下並殺死。

簷管實地測試的時間已經將近10年。2016~2017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與歐洲、非洲的研究人員共同在西非的象牙海岸進行實地測試,尚未發表的初步結果指出,裝設簷管的住家,兒童感染瘧疾的人數減少了40%。研究人員期望簷管最終可取代室內殘效噴藥(indoor residual spraying),後者雖然頗有成效,但實行上較麻煩且殺蟲劑用量較大。簷管對兒童也比較安全,因為殺蟲劑的位置很高,兒童較不會接觸到。再者,這個方法可以使抗藥性產生的機率降到最低。當蚊子試著通過簷管時,全身會被殺蟲劑粉末覆蓋,接觸到的藥量比蚊子停在噴灑殺蟲藥的牆面還多,也因此大為提高簷管殺死蚊子的可能性。

不過,並非所有蚊子都進入室內吸血,也不是每一戶人家都適合裝設簷管。為此,以色列科學家正發展一種含有殺蟲劑的糖餌,可同時吸引雌蚊和雄蚊。和其他用來殺死成蚊的誘餌相比,蚊子攝食糖餌時,攝入的藥量較多,因為蚊子以為糖餌是維持生存所需的糖份,一隻蚊子可攝食相當於自己體重20%的糖餌。蚊子會不斷飛到這種試驗陷阱(尺寸近似標準印表機用紙),叮咬一層護膜,這層護膜中有許多小室,內含毒糖餌。在馬利(Mali)進行的實地實驗顯示,護膜的微小開孔讓蚊子和其他吸血性昆蟲可進入攝食殺蟲藥,但蜜蜂等授粉昆蟲則被擋在外面。

在最近一場熱帶醫學研討會上,研究人員指出,他們在馬利的一個村莊為每戶人家在屋外掛兩個毒糖餌陷阱後,附近區域將近一半的瘧蚊攝食了毒餌。(他們估計蚊子數量的方式是在毒糖餌中加入染料,然後捕捉蚊子樣本,檢查其腸道是否有染料痕跡,即可證實蚊子已喫下毒餌。)由於人為的介入,實驗地區約90%的雌蚊(也就是會叮咬人的蚊子)在攝食毒糖餌後很快便死亡,沒機會透過叮咬傳染瘧疾。

與其殺死蚊子,有沒有可能讓蚊子根本無法出生?由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推廣的一項計畫,是使雄蚊接受遊離輻射導致不孕(遊離輻射會破壞精巢細胞的生長與發育),然後釋放這種雄蚊。這個構想是當實驗室培養的不孕雄蚊與野外雌蚊交配,產下的卵永遠不會孵化。由於多數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這個方法可大幅降低蚊子族羣。

基因改造蚊子
聯合國支持的另一項計畫,由蘇丹的熱帶醫學研究所(Tropical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進行,研究人員在特殊的飼養設備中大量製造不孕的阿拉伯瘧蚊(Anopheles arabiensis),預備日後釋放;阿拉伯瘧蚊是蘇丹最普遍的瘧疾病媒蚊。這項計畫還在測試階段,但前景樂觀。

1950年代早期,美國昆蟲學家尼普林(Edward Knipling)開始應用這種稱為「不孕性昆蟲技術」(sterile insect technique),來防治新世界的螺旋蠅(screwworm fly),螺旋蠅會在牲畜和人類傷口上產卵,孵化出的蛆取食活生生的肉。他研究了數十年,2006年終於成功消滅北美洲到中美洲的螺旋蠅,畜牧業每年不再損失數十億美元。

蚊子的情況也類似,不孕性技術為整個地區帶來永久解決方案,之後的維護工作也可降到最低。不過這個方法需要許多機構和基礎設施配合,卻沒有什麼金錢收益,因此過去大多由政府開發,而非由私人企業進行。茲卡病毒危機發生後,私人企業開始對病媒蚊防治產生興趣,希望透過另一種不孕性研究可更快、更簡單、也更澈底地消滅蚊子,這些方法是改變蚊子的基因。

舉例來說,為了幫助巴西消滅登革熱和茲卡熱病媒蚊,牛津昆蟲技術公司(Oxitec)把實驗室中培育、經遺傳工程改造的蚊子釋放到野外,其基因會讓雌蚊產下的後代死亡。這種基改蚊子到野外交配,快速在族羣中散佈這種致死性狀。巴西東北的佐傑魯市郊已進行試驗性釋放,九個月內就使登革熱和茲卡熱病媒蚊的數量降低了93~99%,巴西另外兩座城鎮也回報試驗成功。但這項試驗仍有爭議,批評者懷疑這種方法對環境可能會帶來無法預期的後果。

不論防治工作的規模大小,以遺傳工程為主的不孕性技術都需要多年努力,但還有另一種選擇。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科學家主張,我們應採用「基因驅動」(gene drive)工具,在蚊子族羣中推動特定遺傳快速改變。他們認為防治瘧疾最好的方法是使用CRISPR之類的基因剪輯工具,把特定基因植入蚊子個體,「驅動」這種改變並擴散到整個族羣。植入特定基因到昆蟲胚胎的DNA中,該基因決定的性狀能夠優先傳遞到下一代。理論上經過數代後,整個族羣都帶有那個基因。自然狀況下的有性生殖,個體分別從親代得到某個基因的機率為50%。而基因驅動凌駕於自然遺傳基因之上,因為我們在兩套染色體中都會植入特定基因。

針對瘧疾防治,這類基改技術可以下手的地方很多,包括改變蚊子使其無法再傳染瘧疾、幹擾下一代性別比例或單純殺掉子代。這和透過遊離輻射或直接改造基因的不孕性技術很相似,但基因驅動可能只需釋放少量蚊子、經過數代後,就能把改造基因傳遍整個族羣。

然而基因驅動也有爭議,主要是擔憂對環境造成未知結果,因此目前還未開放任何實地測試。部份在田間工作的科學家也表示,隨著時間,野生蚊子族羣將對基因驅動產生抗性(這在實驗室中已經發生),最終使這個方法失效。產生抗性的途徑有幾種:一是基因驅動的作用目標是短遺傳序列,自然遺傳變異也能改變這些短序列;又或者,細胞修復過程可能改變目標DNA序列,基因驅動系統因而失去可辨認的目標。

疫情復燃的危機
把蚊子全部消滅是一種幻想。在美國滅蚊最有成效的地區,每年每人花費1~10美元噴灑殺蟲劑,清除積水、清理吸引蚊子的植物,卻仍無法消滅蚊子。消滅所有蚊子也可能出乎意料地幹擾食物鏈及植物的授粉。此外,在科學上已知的3500種蚊子中,只有數百種會叮咬人並傳播疾病,所以使全數蚊子從地球上消滅,未免矯枉過正。我們該期望的是,在特定地區消滅某些關鍵種類,或許是兼顧環境安全的唯一方法。

而我相信這是做得到的。以海地為例,我們或許可以透過不孕雄蚊技術消滅傳染瘧疾的主要蚊子種類,而以簷管或糖餌來保護人們免於別種病媒蚊叮咬。我們也需監控病例與當地蚊子族羣,盡早得知威脅出現時的警訊,抑制任何可能爆發的小規模疫情。運用如此周全的策略,五年內讓海地全島的瘧疾消失,並非夢話。

永遠保持警戒
但即使如此,疫情復燃的危機還是存在。歷史告訴我們,如果有一艘船載著受感染的人抵達先前沒有疾病的地方,或者更糟糕的是,某種能傳染疾病的蚊子直接從非洲來到東南亞,像瘧疾這樣的疾病就有可能再度出現。雖然放眼全球趨勢,有瘧疾的國家正在減少,但因社羣疏於病媒蚊防治而出現疫情復燃的實際病例,至少有68起記錄。例如禁用DDT後,埃及斑蚊於1980年代又在巴西出沒,登革熱和黃熱病捲土重來,屈公症和茲卡病毒也突然出現。在印度,由於缺乏殺蟲劑等原因而停用DDT之後,瘧疾也重新出現。

在病媒蚊防治上,我們現在擁有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經費。例如我們這種私人基金會、政府機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加起來,近年來每年病媒蚊防治經費約為5億7000萬美元,而2002年時只有1億美元。但即使有新工具的幫助,病媒蚊防治需要我們持續警覺。病媒蚊問題很少能夠永久解決,必須時時關注,這和任何公衛風險一樣。
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資助了本文所討論的數項計畫,包括簷管、糖餌和基因驅動。

姚若潔是臺灣大學昆蟲學系碩士、英國布來頓大學視覺傳達博士候選人,現專事翻譯與寫作。

[ 基礎知識 ]
小昆蟲,大麻煩
世界上已知的3500種蚊子中,只有幾種蚊子會散播大多數傳染性疾病,造成患者痛苦。
屈公症
症狀:發燒、關節疼痛、頭痛、肌肉疼痛、皮疹
現況:2013年之前,科學家在美洲並未觀察到任何發生於當地的病毒傳染。但去年有12萬3000名病例確認是當地傳染。
登革熱
症狀:發燒、劇烈頭痛、劇烈眼痛和關節痛、皮疹、白血球數量低
現況:1970年之前,只有九個國家發生過登革熱疫情大流行。現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已超過100個。
茲卡病毒
症狀:通常無症狀,但有時會造成發燒、皮疹、頭痛
現況:最近連續幾年造成全球公衛緊急狀態;可以經由蚊子叮咬、性交傳染,或由母體傳染到胎兒,造成嚴重的新生兒缺陷,包括小頭症。
瘧疾
症狀:發燒、發冷、流汗、頭痛、噁心、嘔吐
現況:2016年,瘧疾死亡人數高達44萬5000人,大部份病例與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同年全球91個國家的通報病例共有2億1600萬例。
黃熱病
症狀:發燒、發冷、嚴重頭痛、背痛、嘔吐
現況:和多數病蚊媒傳染病不同,黃熱病病毒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但近幾年來,疫苗庫存量下降,讓疫情再起。
淋巴絲蟲病
症狀:身體部份腫大,包括四肢和生殖器官,發燒
現況:即一般所知的象皮症,受到這種寄生蟲威脅的人數超過8億5600萬人,範圍從亞洲、非洲、太平洋西岸至加勒比海部份地區和南美洲。
西尼羅河病毒
症狀:通常無症狀,但有時會造成發燒、頭痛、疲勞、嘔吐、皮疹
現況:2017年美國約有2000人感染西尼羅河病毒;其中有120多人死亡。
主要病媒蚊
有些種類的蚊子可以傳播多種疾病,而且是同時傳播,例如埃及斑蚊。牠們居住的地方和全球半數人口相同,能夠傳播茲卡病毒、登革熱、屈公症和黃熱病。
斯特利克曼(Dan Strickman)
美國昆蟲學家,在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主持病媒蚊防治工作。
白線斑蚊
黑斑蚊屬
埃及斑蚊
PRECEDING PAGES: Getty Images
Research by Amanda Hobbs
Illustration by Immy Smith
瘧蚊屬
趨血蚊屬
家蚊屬
主要傳染病
世界上全年大部份時間都有蚊子活動的地區,經濟成長也受到拖累。以肯亞為例,每年農業損失中,有一半歸咎於農民和家人感染瘧疾的影響。
甜蜜毒藥:在馬利,巴馬科大學瘧疾研究暨訓練中心的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糖餌殺蚊陷阱。
Gunter MullerUniversity of Bamako
延伸閱讀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rea-Wid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Edited by V. A. Dyck, J. Hendrichs and A. S. Robinson. Springer, 2005.
The Deadliest Animal in the World.Bill Gates in Gates Notes.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5, 2014.
Suppression of a Field Population of Aedes aegypti in Brazil by Sustained Release of Transgenic Male Mosquitoes.Danilo O. Carvalho in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Vol. 9, No. 7, Article No. e0003864; July 2, 2015.
Eave Tubes for Malaria Control in Africa: An Introduction.Bart G. J. Knols et al. inMalaria Journal, Vol. 15, Article. No. 404; 2016.

〈蚊子的死亡誘惑〉,《科學人》2017年12月號。
〈細菌終結登革熱〉,《科學人》2015年7月號。
〈蚊到人血香〉,《科學人》2011年9月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