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恆大,我去年8月在其中報發佈時寫過一篇分析《

恆大做對了什麼?

》,對照這次發佈的2018年報,有驗證,又有新變化。

整體來描述現在的新恆大,我認爲是兩句話:

1、“低成本”成就“利潤王”。

2、轉型確立,“新恆大”奠基。

恆大2016年取代萬科成爲規模之王,2017年取代中海成爲利潤之王,今年可以說是衛冕成功,蟬聯利潤王

2018年,是恆大要完成“三年扣非淨利1650億”的第一年。按照2017年11月恆大在引進戰投時的承諾:2018—2020年,恆大地產預期銷售額分別爲5000億、5800億、6200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500億、550億、600億,三年合計1650億,並承諾每年向股東派息68%。

這第一年發出的成績單,超額完成——實際上在上半年就已經完成。2018年,恆大核心淨利潤達到了令人恐怖的783.2億,同比增長93.3%。淨利潤722.1億,增106.4%,連續第二年翻倍——2017年,恆大錄得淨利潤370.5億,比2016年增110.3%;股東佔利373.9億,增53.4%。這幾個區別普通人也不必懂,記住一句話就行:房企巨頭裏,現在恆大的賺錢能力最強

從歸屬股東的淨利這個指標來看,恆大是絕對值第二,增速第一。中海2018年淨利449億港幣,增10.1%;碧桂園346.2億元,增32.8%;萬科337.7億,增20.4%。

從銷售額看,恆大2018年銷售額5513.4億,增10.1%,銷售量5243.5萬平米,增4.2%,單價10515元平米,增5.6%。顯示出公司在銷售量上放慢腳步,而在增長的含金量上大下功夫。

從投資者的角度,我認爲,看恆大近幾年的業績跨越式爆增,最重要的問題是:恆大令人恐怖的“高利潤”是怎麼產生的?以及,如此厲害的高利潤以及增速,有沒有長期的持續性?

中國恆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在業績會上的解釋是:“土地價格是我們創造核心利潤的基礎”。誠然,“低成本”的解釋,說服力最強。當然,這個解釋我個人認爲還不夠完整,在上一篇文章裏,我的解釋是:恆大利潤的持續走高,根本上來源於成功切換一二線城市帶來售價不斷提高的同時,有效的控制了土地成本在房價中的佔比。

這裏再總結一下:土地低成本、城市佈局切換、去槓桿。

這三個原因,在2018年的年報裏,繼續得到驗證。

截至2018年底,恆大總土地儲備項目811個,分佈於中國228個城市。土地儲備總規劃建築面積3.03億平方米,土地成本1635元/平方米。2018年新購土地儲備建面4993萬平方米,土地成本1611元/平方米。其中一二線城市土地佔比66%,成本2040元/平方米,三線城市土地佔比34%,成本1178元/平方米。

(注意看:深圳45個項目,規劃建面2903萬平米)

對比可以看出幾點:

1、土地儲備量負增長。2018年恆大的土地儲備總量仍然是行業第一,但是同比2017年的3.12億平米,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負增長,新增拿地量不到2017年的4成——2017年新增1.26億平米,地價也比大降了14.7%——這是在兌現之前的承諾,地太多了。也就是說,新買地的規模趕不上新開發的規模,這會節省下鉅額的購地費用。

2、城市結構。按金額計,2018年,一二線佔比66%,三線佔比34%。在2016年之後至今,恆大的土儲結構基本都是維持在一二線vs三四線=65:35這樣的配置,可以說和早年幾年比起來是來個大調換。夏海鈞在業績會上的回答也給出了非常清晰的對比:

“2009年到2015年,公司主要戰略是以二三線爲主,兼顧一線城市,土地儲備30%是在一二線城市,70%是在經濟發達的地級市。2014年公司銷售突破2000億,我們已經成爲了行業的前三甲。在這個基礎上,我們認爲迴歸一線城市時機已經成熟,所以從2015年公司進入一線城市。如今3.03億平方米土地儲備,樓面價只有1680多塊錢,66%的土地儲備在中國一二線城市,30%多三線城市,都是優質的土地價格”。

3、土地成本最低。無論是絕對成本,還是地價占房價的比重,還是變化曲線,過去數年的數據顯示,恆大在土地成本的控制上都是最強的。

2016-2018年,恆大新拿地土地成本分別爲1996元/平米、1889元/平米、1611元/平米,同期房價分別爲8355元/平米、9960元/平米、10515元/平米。地價占房價之比分別爲24%、19%、15%。大幅低於行業均值,同類巨頭,一般的土地成本大都5000-7000元/平米,占房價之比大約在35-40%這樣,一倍以上的差距。比如中海,2017年平均售價18910港元/平米,新購地成本8181港元/平米,比值43%。萬科,2017年15031元/平米,拿地成本5427元/平米,比值36%。

但上述解釋,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恆大的高利潤,還要加上去槓桿,才能完整。2017年,恆大提出轉換髮展模式,從原來的“三高一低”——高負債、高槓桿、高週轉、低成本——向“三低一高”——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週轉——轉變。2018年,恆大的淨負債率繼續下降,到151.9%,比2017年繼續降了31.8個百分點。借貸總額也是負增長——從7326億元下降到6731億元,減少約595億元,降幅爲8.1%。

也就是說,繼2017年還清1000多億永續債釋放200多億淨利的基礎上,整個2018年,恆大買地少買了6成、借款少借了600億、三費繼續嚴控、銷售規模增加、銷售單價又漲了6%。不買地、不借錢、多賣樓,基本剩下的就是都是賺錢了,這是恆大爲何2018年業績繼續爆發的綜合解釋。

那麼繼續往下看,這樣的高利潤有沒有長期的持續性?

基於目前的情況,我個人判斷:恆大的高利潤還會持續,但是增速會慢慢轉入穩定

說它高利潤會繼續,主要是基於兩點,一是恆大的“低成本”優勢會在長時間內繼續,二是恆大的“去槓桿”策略會在中期時間內繼續,現在的負債率還是會連年往下降。只要是往下降,就意味着它在未來數年裏會繼續少買地、少借錢,以及不斷提高經營效率,這意味着增長的質量更有機會走高。

但是常識都知道,淨利潤這種連年翻倍的增速,不可能一直維持的。2017-2018短期爆發,直接還是有永續債還清業績釋放的推動。考慮到房企在2020年之前都是“牛市結轉高峯期”,下面的利潤增長應該還會比較高。但要是長期實現效益型增長,就必須要靠持續的低成本、去槓桿,以及不斷提高運營效率了。

整體上講,從2009年上市至今,許教授一系列的驚險操作,過山車一般的刺激,迎着部分輿論的質疑。但是最終,節奏的確踏對了。從2018年的年報來看,我個人判斷:“去槓桿”的恆大,穩定了。未來會慢慢轉入穩健型的增長,這是投資者的幸事。

下面來看恆大的轉型。

許教授現場宣佈:恆大多元化佈局已全面完成,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爲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爲兩翼,新能源汽車爲龍頭的產業佈局。“近5年內不會再涉入其他更大的產業”。

這是恆大在2018年發佈的新戰略,是恆大未來的“第二增長曲線”,宣告恆大戰略轉型確立,也將未來若干年內“新恆大”的面貌勾勒出來了。

觀察恆大對新轉型的業務描述,顯見是極具雄心的:

比如旅遊板塊,着重打造填補世界空白的兩大拳頭產品“恆大童世界”、“恆大水世界”。前者是全球唯一的“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大型童話神話樂園。目前15個童世界項目已佈局完成,力爭2021年起陸續開業。恆大水世界,定位全球最大的“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大型溫泉水樂園,未來2-3年力爭全國佈局20-30個。

再如健康板塊,著重打造填補中國空白的養生養老拳頭產品“恆大養生谷”,目前已佈局12個,未來三年計劃佈局50個以上。

尤其是切入新能源汽車佈局,力爭3-5年內成爲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之一。2018年短短時間,通過上下游併購,完成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佈局——整車研發製造、動力電池、輪轂電機、汽車銷售渠道。這一部分是許教授最爲看重的板塊,業績會上也花了最多時間去解釋。

對恆大轉型的領域,坦白講,我沒有什麼資格評價,因爲無論是旅遊還是健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我不懂,這個要交給那些懂行的人去談。

但我認爲有幾點我們是必須要談的。

1、巨頭們真的在轉型,不是假的在轉型。

看到恆大說轉型佈局已完成,我不知那些依然還沉浸在房企要不要轉型的爭論中人作何感想。一直以來,房企轉型,都面臨着巨大的爭議。尤其當萬科說“我們找不到一個比房地產更賺錢的行業”時,大家更覺得根本不需要轉型。

我看這個很簡單:嘴皮子是假的,身體是誠實的。你要去看那些龍頭在做什麼,不要看它說什麼,真刀真槍的幹那纔是刀頭舔血。現在的情況是,悄默聲的,你還在談要不要轉,萬科、恆大的新賽道已經選好了,這對看客是很悲劇的。

2、轉型真的很不容易。

真正的轉型是很不容易的,不可能短期看到效果的,要有長期的耐心和戰略決心,要冒很大的風險,也要交很多學費。比如說,很多公司說我要做芯片,股價狂漲,但是輪到董明珠了,大姐那是真砸錢進去,結果股價就狂跌了。炒概念大家都喜歡,但你真幹,大部分人的心態是:成功了我來喝湯,失敗前我先看戲。

這一點,在恆大身上、在萬科身上,我們都看到了。

業績會上,許教授回憶了這一幕幕:恆大曾經進入過糧油乳業礦泉水,“經過探索之後,感覺到糧油、乳業、礦泉水一年銷售幾十億,但恆大房地產業務年銷售6000億,完全是規模不匹配。”

這句話是啥意思?就是“我們找不到比房地產更賺錢的行業”那個意思。恆大和萬科一樣,要找到體量足夠大、能夠吸納房地產千億級資金進入的行業,最好是和房地產一樣的10萬億級的產業,差也要是萬億級。那麼現在恆大選定的行業是:“旅遊大產業將來可以成爲萬億的企業,大健康也可以做成萬億的企業。”、“汽車產業未來可能5年、10年、20年,那也是幾萬億,全世界幾十萬億的大產業。”這是這些房地產巨頭們現在的體量所決定的,必須要找到差不多的行業。

也許具體做法不同,但在轉不轉的問題上,恆大和萬科的判斷和選擇是一樣的。因此,對於這些巨頭們的轉型,我們作爲看客,是要多一些耐心的。轉型不是喝咖啡,就像革命不是請客喫飯。不是喊個口號,明天就是全球老大了,要上戰場拼刺刀論輸贏的。

3、恆大轉型也已經領先了。

在萬科宣佈“聚焦收斂”之後,我的看法是,這從一個側面其實說明瞭,萬科的轉型佈局已經基本確認了,不需要再去無限度的投入更多的資源。看到恆大轉型,更讓我堅信這一點。在中國房企巨頭的轉型問題上,這兩家公司都已經領先了。所不同者,兩者選擇的路徑不同。萬科選擇的,依然與房地產密切相關,大家比較容易看懂。恆大所選擇的,和房地產的關係比較遠,相信很多人都看不懂。

轉型當然一定要早佈局,等到“最後一個銅板”的時刻來臨了,你也沒有機會了。

所以,當我們還在就轉型不轉型爭論不休時,不如認真去看一看那些巨頭過去這八九年都乾的事情。天下沒有白走的路,人家比你早撞牆、比你多撞牆,也更有機會比你早點到坦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