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我們在香港推出的微信錢包,現在已經在內地推廣將近100萬家商戶都可以使用這種香港地區微信錢包了,這個是非常便利的。我們也希望國家層面、大灣區內所有的成員都能更加積極的推動更多的便利措施。”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

  去年9月,在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支持下,微信香港錢包成爲首家爲香港用戶提供內地移動支付服務的香港電子錢包,助力大灣區互聯互通。目前已支持在內地近百萬商戶使用,涵蓋線上線下渠道,全面覆蓋衣食住行領域。香港同胞帶着一部手機到內地就可輕鬆解決支付需求。對此,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表示:“微信香港錢包在大灣區先行運行,具有極強的示範引領作用,希望參與各方再接再厲,不斷提高用戶體驗。”

  此外,馬化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標籤希望是“創新的城市圈”,這個本身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優勢。他希望建立一個大灣區的金融機構,比如大灣區開發銀行,像在“一帶一路”等領域建立的金融投融資的工具;希望成立一個灣區的大學,尤其是突破現在一些國內高校發展中遇到的瓶頸、障礙,利用大灣區特殊的區位優勢,做一個試點,可以綜合國內外高校的優點,打造一個獨特的人才培養基地。

  以下爲人民日報採訪全文:

  今年春節,香港市民潘先生回到廣東東莞老家探親。過關後,他打開手機上的叫車軟件,很快打到一輛網約車,而他用來支付車費的,同樣是手機上安裝的微信錢包。“香港和內地打通了移動支付,我捆綁的港幣卡,一樣可以在內地‘掃一掃’付款,太方便了。”

  晚上,廣州小學生曉敏拿着媽媽的手機,正在起勁兒地玩一款微信小遊戲,不知不覺忘了時間。突然,遊戲自動退出了,任曉敏再怎麼弄,也登錄不進去。“嘿嘿,這孩子還不知道呢。這款遊戲最近新增了‘超級家長’功能,我已經在裏面設置了遊戲時長,沒得到家長允許的情況下偷偷玩遊戲,會被無情‘踢下線’。”曉敏媽媽說這話時,口吻中滿是放心的調調。

  該打通的打通,該堵漏的堵漏……

  這只是互聯網巨頭騰訊不斷提升移動互聯網服務水平的兩個鏡頭。兩會開幕,作爲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再次成爲媒體關注的焦點。3月3日,人民日報記者在北京專訪馬化騰,話題涉及產業互聯網、粵港澳大灣區、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保護等,小馬哥均一一作答。

  一談產業互聯網的未來

  實現產業互聯網,主角應該是實體產業,騰訊的定位是一個工具和助手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您一直以來很關心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包括今年建議裏也有相應的內容。想問一下,騰訊要從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怎樣理解“產業互聯網是未來”這樣一句話?

  馬化騰: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以來,騰訊在過去的4年多時間裏非常積極地投入到“互聯網+”行動計劃裏。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傳統實體產業和新經濟的融合過程中,主角實際上應該是實體產業本身。不是“互聯網+實體產業”,而應該是“實體產業+互聯網”。

  所以,在產業融合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互聯網在這幾年逐漸演化成產業互聯網的形態。

  另外一方面,過去20年消費互聯網發展,應該說發展非常迅猛。同時,高速發展的消費互聯網和傳統各行各業的結合越來越深入了。

  這得益於過去這四五年期間,尤其是移動支付的普及,移動終端通過像二維碼、公衆號、包括小程序等等這樣一些新業態、新技術,可以把線上、線下網絡打通。這幾年誕生出了很多新業態,包括網約車、智慧零售,以及遠程醫療、教育等等。

  可以說,中國過去幾年在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普及度是很高的,應該說在全球都是非常領先的。有了這個大的環境基礎,才能奠定現在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家、管理人對移動互聯網、雲、大數據、甚至人工智能的認識大幅度地提升,可以說這方面在全球還是比較領先的。

  所以,我們越來越感受到實體經濟主動對互聯網的擁抱。從英文單詞來說,產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是一樣的,但我覺得產業互聯網概念更加廣闊,因爲它不僅是狹義上指代製造業,它還跨很多的領域,包括醫療、教育等等,它已經不僅僅是物聯網、工業的範疇了。

  人民日報記者:全行業都覆蓋了?

  馬化騰:對。所以我們覺得這裏是一個全新的大空間。因此,我覺得對互聯網企業、對創業者也好、以及對傳統行業也好,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機會,當然也是一個挑戰。

  所以,我覺得這對所有的從業者來說,都應該重視這種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前夜,尤其是未來的5G,也是一個全新、超高速,而且比過去3G、4G更加先進的移動通信網絡,在這種大的基礎設施環境下,有很多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未來很大的風口。

  人民日報記者:怎麼抓住這個風口?

  馬化騰:這裏有幾個方向,我們自己也分幾個步驟。

  你要實現產業互聯網,第一個步驟首先要數字化,就是說實體經濟中,不管是跟自己內部的製造、管理、生產、產品、提供服務的流程、以及到消費者前端的連接都要全面的數字化,這是基礎。

  第二步是網絡化或雲化,就是說這些數字的信息是要通過互聯網,不能說在你的信息孤島裏放着,而是要放到雲端,能夠互聯起來。

  第三步是智能化,因爲大家看到未來數據越來越多,你用傳統的大數據分析方式是很難得出一個非常好的、有效的決策,必須要用新的人工智能的技術去處理大數據,而且是在雲端,或終端,甚至這幾端結合起來,纔有可能給你整個生產流程、服務流程做一個最好、最先進的決策。

  而且這個也是非常複雜的,因爲各行各業的知識都是非常深的,所以這裏也需要大量的、原有IT產業的合作伙伴,來跟你一起去實施,這不可能是互聯網企業包打一切。

  所以,我們也在思考,騰訊的定位應該是一個工具和助手,主角其實是很多實施者、企業主體本身、以及中間很多產業生態合作伙伴。

  產業互聯網的春天才剛開始

  人民日報記者:還有一個問題,大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圈都在說互聯網寒冬又來了,您怎麼看待這樣一個觀點?騰訊會怎麼去應對這樣一種形勢?

  除了這種大體量企業之外,中小企業和創業者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應該怎麼去做,您的建議是什麼?

  馬化騰:從某種角度上講,我倒不覺得有寒冬,因爲資金的充裕和減少是有一定週期的,這是一個大的環境變化。

  所以,這可能就對產業界有一些被動的反應。比如,有一些項目大家把價格提高了,要麼可能又不行了,一段時間可能就變上市熱潮。像過去這麼多年,上市是一波一波的,每隔兩三年就有一波上市高潮。

  其實在2018年,很多企業在經歷幾年的發展之後紛紛上市。這其中,騰訊旗下投資的很多企業都是成功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說有寒冬吧!

  但從其他角度來看,遇冷肯定也有,因爲過去資本大量的進入之後,很多企業都拿到資金了,但可能有的發展好、有的發展不好。我覺得一定程度上,整個資本市場的冷靜,其實對這個產業長期來看是比較健康的。放眼到過去整整20年,這些週期性的波動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我們更關注的是未來,像剛纔談到的產業互聯網,現在資本、創業者的目光也都開始盯向這裏,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的機會。比如小程序,我們埋頭做了一年,現在很多資本專門投到小程序的創業領域,這對從業者來說是有非常大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產業互聯網的春天才剛開始。

  二談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的標籤希望是“創新的城市圈”,建議成立灣區大學

  人民日報記者:去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您是和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八個代表之一。當時總書記對廣東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您覺得這一年來廣東對總書記講話精神落實得怎麼樣?您作爲人大代表和行業龍頭,如何推動有關部門和行業踐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馬化騰:我印象很深刻。去年的這個時候,總書記到廣東團發表了重要講話,應該說給廣東指明瞭未來的發展方向。印象尤爲深刻的,就是發展要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我們的實踐來說,其實就是如何更好地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從而抓住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這樣一個機遇。

  因爲未來它的競爭肯定是在高水平方面的競爭,而不是過去的這種只是拼數量,更多的是要拼質量。所以,我在想如何利用新技術和傳統行業結合才能夠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

  所以,我們在過去這一年其實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可能你也知道我們在廣東有個“一號工程”,就是“數字廣東”,這個是省長直接掛帥主抓的一個項目。在騰訊這一邊,也是我直接主抓的。

  所以,過去一年這個項目進展還是非常好的。在很多的領域,包括對老百姓也好,對企業的營商環境,以及對公務員的辦公效率來說,這幾方面的效率大大提升了,可以說讓普通老百姓、企業、公務員感受到整個從數字化、自動化的轉變,我覺得這是非常大的一步。

  我們在香港推出的微信錢包,現在已經在內地推廣將近100萬家商戶都可以使用這種香港地區微信錢包了,這個是非常便利的。

  我們可以看到,的確是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們也希望國家層面、大灣區內所有的成員都能更加積極的推動更多的便利措施,其實這裏面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做的。

  人民日報記者:關於剛纔您提到的大灣區,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剛剛公佈,您比較關注的是什麼內容?您覺得推動大灣區的這個協同發展的牛鼻子是什麼?

  馬化騰:我理解,首先要注重創新,我希望整個大灣區的標籤是“創新的城市圈”,我特別注重這一點,這個本身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優勢。

  所以,我們在這次兩會中,將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議,建議能夠出臺更多的政策鼓勵國內企業和外企,在大灣區建立區域總部。希望大灣區一方面能夠成爲中國企業向外走的橋頭堡,另一方面又能成爲國外企業進入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的落腳點。

  第二個,我希望建立一個大灣區的金融機構,比如大灣區開發銀行,像在“一帶一路”等領域建立的金融投融資的工具,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個,人才的問題,是不是能夠藉助這樣的一個機會,成立一個灣區的大學,尤其是突破現在一些國內高校發展中遇到的瓶頸、障礙,利用大灣區特殊的區位優勢,做一個試點,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綜合國內外這些高校的優點,打造這樣一個獨特的人才培養基地。

  融合首先應該是人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

  人民日報記者:您這幾年一直在關注大灣區,包括前兩年其實就提過相關的建議,今年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發展規劃綱要。自己的建議被採納變成現實,是不是讓您很振奮?

  馬化騰:我們是身處在這個灣區的企業,員工絕大部分都在這個灣區內,所以說感受非常深。而且我們又是在香港上市,是國內第一家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企業,所以十幾年來我們感受良多。

  大灣區人才和文化之間的溝通交流,其實還是不足的。所以,我們希望國家能推出更多的促進政策,大灣區的企業也應該攜手起來做更多的事情。

  我們過去已經舉辦了兩屆“青年營”,也可以叫“夏令營”,攜手大灣區的很多企業,包括港澳企業,各盡所能,拿出自己一些特色的服務和產品,希望三地的年輕人能夠去融合交流。尤其是港澳的高中生孩子們,看到內地的發展,完全是超乎他們想象的。融合首先應該是人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加入進來,所以今年的規模還會更大,效果我相信會更好。

  三談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保護

  服務商獲取用戶信息,後臺應脫敏和加密處理,應建立相應的行業標準

  人民日報記者:我們特別關注到您提了有關個人隱私保護的建議,就是在大數據的前提下怎麼來保護個人的隱私,爲什麼長期對這個話題這麼關注;在大數據的時代,怎麼實現方便和信息安全的共存?

  馬化騰:確實有很多服務提供商、用戶一味圖便利,對隱私並沒有特別重視,而且很多人也不瞭解,只是看到什麼用戶協議都點“同意”。現在國家也對這方面越來越重視了,前不久還出臺了一個規範APP索取用戶個人信息的相關規定,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步。

  如果沒人管的話,的確會濫用,你也不知道這個數據拿來會怎麼用,甚至你保護不當的話可能被濫用。很多用戶的機密信息,實際上服務商在獲取的時候,應該在後臺要處理、要脫敏、要加密,不應該恢復成原來的原始信息。

  對騰訊來說,我們從20年前創立公司的時候就特別重視這一點,但如果是其它服務提供商不重視的話,比如用戶的密碼保存,完全是明文在後臺存儲的話,很多用戶的密碼是一樣的,這其實就會撞庫,也就是說你那邊泄露了之後,他就立馬進入到我們的系統,這是非常危險的。

  未來應該加大這方面的行業規範,應該有人去檢查,比如你後端是怎麼保護密碼的,你應該做個單向加密(不可逆的加密),你可以輸入驗證,但即使你拿了數據,也無法倒推出來他的密碼是什麼。我覺得這個行業標準是應該要建立起來,目前還沒有人管。

  算法推送有正面作用,但如果被濫用,可能非常有害

  人民日報記者:也就是說,用戶個人信息保護這個事,只有一家互聯網企業在做不夠,這個事情在全行業其實不能有短板?

  馬化騰:對,大家都是木桶裏一根木條,哪一塊短了,其它都會受影響。

  還有一點,我補充一下。現在資訊的獲取充分地個性化,千人千面,這和過去的資訊獲取方式有所不同。這裏面,所有算法的使用應該掌握在什麼程度?算法肯定有它非常正面的好處,但夾帶個人隱私的算法,如果被濫用的話,其實也是非常有害的。

  我拿廣告的精準推送來舉個例子。比如,你可能到過一個地方,或者過去在網絡上某個地方看了什麼內容,突然間他就自動給你推了一個內容完全對路的廣告。從廣告的效果來看,很精準,非常好,但對用戶來說會嚇一跳,不完全認同這樣一種做法。如何用好用戶的信息,這個界限是需要非常謹慎的。

  騰訊測試遊戲“兒童鎖”模式,未成年人只有在監護人授權完成“解鎖”後才能登錄遊戲

  人民日報記者:這實際上就是您這些年一直在倡導的“科技向善”的問題。在這個方向上,我們也注意到去年以來,騰訊在未成年人保護,特別是在遊戲領域,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癮上,做了很多工作,能談談您對這方面的認識嗎?

  馬化騰:是的,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互聯網不斷滲透的信息化浪潮下,網民“首次觸網年齡”明顯提前,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成爲社會共識。目前,企業界已爲此展開積極探索。3月1日,騰訊開始測試遊戲“兒童鎖”模式,啓動史上最嚴的遊戲防沉迷措施,13週歲以下未成年人在首次登錄遊戲前被強制要求登記認證,只有在監護人授權完成“解鎖”後才能登錄,且仍遵循現行健康系統的遊戲時間限制。這意味着,孩子能不能玩遊戲,完全由家長說了算。

  從未成年人觸網管理、家長監護介入、企業技術措施、大衆觀念培養和組織研究促進等角度,如何從點到面、多措並舉,以更系統、有效的方式保護未成年人?我認爲有四點具體建議:

  第一,建立統一平臺,對未成年人用戶進行有效識別。在各企業既有的防控措施和家長守護平臺基礎上,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管理平臺,幫助實現有效控制未成年人在全網範圍內的上網時長以及便於監護人更深層次的介入,對孩子上網進行個性化管理。

  第二,加快制定符合國情的“適齡提示”制度。建議由內容主管部門牽頭,結合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特點,就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和適宜未成年人接觸的具有正向價值的信息的內容種類、範圍等,加快制定相應判斷標準,建立內容風險識別的“適齡提示”制度,避免違法信息、不良信息繼續危害未成年人。

  第三,全面加強網絡素養培育工作,培養大衆對互聯網發展應用的科學認知。除培養未成年人的安全上網意識外,還應全面提升包括未成年人、監護人和學校教師等在內的大衆網絡素養教育水平。建議由民政、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研究制定“全民網絡素養”規劃,提高大衆網絡素養,幫助正確認識、使用互聯網。

  第四,推動相關研究組織和社會組織建立,加強專業人員培訓。建議進一步支持、鼓勵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究組織及社會組織的建立,加強相關問題研究、培養專業人才,並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借鑑國際先進經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南方南工作室 賀林平、謝衛羣、張意軒發自兩會現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