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孩子們在學校、幼兒園喫得安不安全,既牽動家長的神經,也牽引着社會輿情,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損害孩子的健康,而且會造成嚴重社會影響。因此,呵護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是各級各類學校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衛健委共同制定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已從4月1日開始執行。根據文件規定,今後學校食品安全實行校長(園長)負責制,中小學幼兒園應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應當有學校相關負責人與學生共同用餐,並做好陪餐記錄。

  三部門制定的校園陪餐制度,是近期校園食品安全輿情倒逼的結果。“陪餐制度”寫進文件,讓不少家長耳目一新。事實上“陪餐制度”並非此次《管理規定》首創。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個部門就印發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細則》,2018年9月教育部又印發了《關於加強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食品安全工作的緊急通知》,均對中小學校及幼兒園“陪餐制度”做出了明確要求。

  那麼問題來了: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喊了這麼久的校園陪餐制度,爲何沒有在家長那裏留下印象?也沒有在各級各類學校得到認真貫徹執行,留下痕跡?直到校園食品安全輿情發生後,陪餐制度才又一次引起重視。

  到底哪裏出了問題?

  事實上,7年前的《實施細則》,去年的《緊急通知》,今年的《管理規定》,都是校園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及時反應,在最短時間內拿出方案、出臺規定,“極爲重視”的成果。

  然而,當家長們正被“極爲重視”感動着,並信心滿滿地等待新方案、新規定在學校、幼兒園落地的時候,卻發現除了開學開園日、六一兒童節這幾個時間節點,能見到校長園長與孩子同餐外,平日裏的“陪餐制度”大多貼在宣傳欄裏,寫在招生手冊上。“陪餐制度”在一些校園中成了懸空的樓閣,壓根兒就沒有得到認真落實。

  校園陪餐制度是舶來品,是國外已經成熟的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經驗。尤其在日本的中小學及幼兒園中,負責人不僅要陪餐,而是要提前半小時先於學生用餐,在確認沒有問題後,學生方可進餐。

  日本校園陪餐制度落實得好,根本上是靠學校負責人的責任感與敬畏心,同時家長、政府部門、司法部門、社會第三方機構及新聞輿論監督等形成的監督合力,也是確保這一制度落地生根、不打折扣的原因。

  7年間,我們自己的“陪餐制”雖然一直在完善、在優化,執行中卻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規矩”在一些地方也就成了擺設。

  形式主義一直是我們工作中除之難盡的痼疾。多年來校園陪餐制度沒有得到全面落實,暴露了有關部門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雖然寫進文件、講在口頭、掛在牆上,卻不認真執行,這種把制度上牆當落實的工作作風如不改變,真擔心校園食品安全事故再爆出時,有關部門的臉該往哪兒擱。

  保障校園食品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陪餐制度”是其重要一環。這一制度若要不被懸空、不流於形式、不被消解於無形,相關部門就要拿出抓鐵有痕的勇氣,把責任落到具體部門、具體人頭;把制度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動中,以高度自覺的責任擔當,確保孩子在校園喫得安全、喝得放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