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的一種孝順叫做“父母在,不遠遊”,也有一種遺憾叫“子欲養而親不待”。

  其實,孝順可以是“父母在,共遠遊”的。

  最近一位叫聶臻的青年火了。

  他跨越千山萬水,

  把自己滬C牌照的車停在埃菲爾鐵塔前,

  展開五星紅旗露出燦爛笑容,

  致敬兩萬裏之外的祖國

  ——

  這條隨手發佈的視頻在互聯網引發關注,

  抖音上200多萬網友爲他點贊。

  這是一份有些意外的禮物。

  而聶臻之所以出發,

  是緣於親情。

  30歲出頭的聶臻,愛好自駕。在上海工作的9年中,他獨自駕車走過很多地方。日復一日,聶臻像大多數年輕人那樣,忙着學習,忙着工作。直到有一天,偶然翻看相冊,他驀然發現原以爲還年輕的父母已經老了,雙鬢斑白,身形不再挺拔……“回首這些年,我才發覺陪伴他們的時間很少很少。”想起小時候父母的養育陪伴,聶臻有些心酸。

  “我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從業40年,一輩子做了1萬多臺手術。但他從沒有機會走出過國門,去看看這個世界。”聶臻的母親是一名外事警官,“她在工作中不知接觸過多少外國人,自己卻從沒出過國。”

  這些偶然的觸動讓聶臻沉默了,他想了很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年少時在父母膝下成長,長大後奮鬥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然而我們每年回家的時間卻屈指可數,對父母的陪伴也越來越少。我不想再這樣,我要用5個月的時間,在爸媽結婚40週年的時候,陪他們環球旅行。”

  陪父母自駕遊世界,一路有許多艱辛,但是“既然出發了,一切都是開心的”。

  “沿途我爲爸媽重拍了40張結婚紀念照。”聶臻的父親有高血壓,他一路上儘可能平衡趕路和休息的時間。

  “駛出滿洲裏國門時,父母的眼神是激動的。他們那一代人,出一趟國不容易。”在葉卡捷琳堡,聶臻和父母,左腳在亞洲,右腳在歐洲,跨越亞歐大陸。“幫爸媽合影,他們真的很興奮。那一刻就覺得,即便開得再遠再辛苦,也值了!”聶臻說。

  還記得網上那道

  廣爲流傳的數學題嗎?

  “你最近一個月回家了幾次?

  我們到底還能陪父母多久?”

  有網友做出了扎心回答:

  @老李和一隻貓:

  “20歲以前,爸爸每天都能看到我,而現在我已經半年沒有回過家了。

  現在,爸爸45歲。我想如果他可以活100歲,那麼還有55年。

  我半年回家看他一次,我這一生,爸爸這一生,就只有110次機會見面了……

  每次數學考試前,我總會祈禱我不要算錯,只有這道題,我希望我是算錯的,真的。”

  @格格吉祥:

  “算算,媽媽現在55歲,樂觀估計,假若她能活到90歲,我們保證一年回去1次,還能見幾回面?倘若有事耽擱,兩年或者更長時間纔回去1次……

  我算了算,我只能見我媽媽35次了。按平均來算,一次7天來算的話,我只有245天的時間能和媽媽朝夕相處;也就是隻半年多一點的時間,能呆在媽媽身邊撫着她因爲生育我而失去光澤的皮膚,喊一聲“媽媽”;我只有半年多一點的時間,喫着媽媽做的飯菜,聽她嚴厲又溫暖的嘮叨;我只有半年多的時間,能待在媽媽懷裏撒撒嬌了。”

  是的。

  假如一年,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

  每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

  若父母現在60歲,活到了80歲;

  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只有1540個小時,只有64天……

  64天,就是我們以爲的來日方長。

  曾經,有媒體做過一個統計,按人均年齡75歲換算成900個月,繪製成表格交給參與者,讓他們用藍色劃去自己已經度過的月份,劃完之後,參與者驚覺,整張紙已經劃去一半。

  媒體又讓參賽者根據自己母親的年齡,看看距離平均年齡75歲,還差多少個月,然後用紅色筆劃出母親剩下的月份。

  結果出來後,所以的參賽者,無一例外,都哭了。

  人生很長,

  長到能有大把的時間可以體驗揮霍,

  人生又很短,

  短到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少之又少。

  趁着春暖花開

  父母尚在

  帶他們來場遠遊吧

  讓愛,不再等待。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責任編輯:王迪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