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圖靈教育

之前不斷有創業者不堪壓力結束自己生命的報道出現,以至於說到創業,大家都不禁搖頭感嘆!但還是不斷有人加入到創業的大部隊中實現自己的夢想。當然,創業不是一句口號,在開始自己這個大Project前,你都要準備些什麼?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奔跑吧,程序員》,作者分別從產品、技術、團隊三個方面來爲你講解程序員該如何創業!書中有很多創業成功人士對自己當時創業經驗的總結,幫你避開創業路上的各種“陷阱”。同時你也會收穫一些有關如何規劃自己職業生涯的建議。


程序員你爲何創業?


作者:葉夫根尼·布里克曼

譯者:吳曉嘉

  • 硅谷程序員創業者寫給所有程序員:入門程序員如何快速成爲行業高手
  • 如何系統做好個人編程生涯的CEO
  • 程序員具備哪些能力就可以去創業?如何避開創業路上的九九八十一坑

以軟件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的角度,全面介紹創業公司該如何打造產品、實現技術和建立團隊,既是爲創業者打造的一份實用入門指南,又適合所有程序員系統認識IT行業。

書中內容分爲三部分——技術、產品和團隊,詳細描繪創業的原始景象,具體內容包括:創業點子、產品設計、數據與營銷、技術棧的選擇、整潔的代碼、軟件交付、創業文化、招兵買馬,等等。

這篇文章節選自書中第一章,作者開篇爲讀者分析了創業的必要性。針對科技時代下,爲什麼要在創業公司工作,又爲什麼不要在創業公司工作,作者給出了自己的意見。文章較長,耐心讀完後會有所收穫哦~

1. 1 科技創業的時代

大約五億四千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奇妙的事情:生物的形式開始出現多樣化,導致了所謂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此之前,海綿動物和其他簡單生物主宰着地球,但就在幾百萬年內,動物王國變得極爲豐富多彩……類似的情況正在虛擬領域上演,我們正在經歷“創業者大爆發”。數字式創業蓬勃發展,提供了超乎人們想象的服務和產品,滲透進了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正在重塑各個產業,甚至改變公司這一概念。——《經濟學人》

此時此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兩個程序員正坐在車庫裏敲着一行行代碼,創造着我們的未來。我們正處在高科技創業的時代,硅谷是引領者,但每一個主要城市,從博爾德到倫敦,從特拉維夫到新加坡,都在試圖打造自己的創業中心。僅僅在美國,就有 1000 多家風險投資公司和 20 萬名天使投資者,每年對初創企業的投資大概在 500 億美元左右。2010 年,美國的創業者成立了 3 萬多家高科技和通信技術公司,幾乎每小時就會誕生差不多 4 家科技創業公司。

創業革命就在眼前。本章將解釋爲什麼創業是我們必須關注的事情。(閱讀本書就是一個好的開端!)我將探討創業之所以偉大的一些原因,以及爲什麼我們應該考慮加入創業公司,甚至自己親自創業。實話實說,在討論中我也會承認,創業確實有它令人生厭之處,還會探討爲什麼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創業。但首先,我要對書中所說的“科技創業公司”下個定義,因爲這個詞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義。

1. 2 什麼是科技創業公司

本書主要關注的是科技創業公司。“科技”很好理解,如果公司業務發展主要依賴於技術的研發——這裏的技術不管是實際銷售的產品,還是用來銷售其他產品的技術——那麼它們就是科技公司。如果公司主要使用的是現有的技術,那麼就算不上是科技公司。例如,GitHub 之所以是一家科技公司,是因爲它在研發和銷售一些可以讓程序員更容易相互協作的技術。同樣,TripAdvisor 也是一家科技公司——雖然銷售的是旅遊產品(例如酒店房間、度假套餐、機票),但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員工的大部分工作是去技術研發,比如酒店網頁、用戶賬號、評論存儲、照片存儲和搜索功能。而一家本地的餐廳就談不上是科技公司了,哪怕這家餐廳有一個精美的網站,哪怕該網站是用 Flash 寫的,還可以自動播放音樂。這是因爲該餐廳的主要經營活動是爲用餐者提供美食和良好的氛圍,而不是提供技術。

說清楚了“科技”這個詞,我們再來看看“創業公司”這個詞。典型的創業公司就是兩個開發者上個星期剛在車庫中建立的公司,但是“創業公司”這個詞有時也用來描述一些更大、成立時間更長的公司。例如,華爾街日報把“創業公司”這個詞用在下面這些公司身上。

  • SnapChat:估值 100 億美元,成立 2 年,僱員 20 多人。
  • Uber:估值 420 億美元,成立 5 年,僱員 550 多人。
  • SpaceX:估值 48 億美元,成立 12 年,僱員 3000 多人。

可以看出,創業公司的定義並不是看它值多少錢(從 0 到 420 億美元),也不是看它建立了多長時間(從 1 周到 12 年),或者看它擁有多少員工(從 3 到 3000 名)。那麼,什麼是創業公司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先看看一些知名創業者給出的定義,先從 Eric Ries 開始。

創業公司就是在極度不確定的條件下創造新產品或服務的人類組織。——Eric Ries,《精益創業》

創造產品和服務這點很好理解,創業確實也要面對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但大多數的本地餐廳也面臨着同樣的情況,它們失敗的概率和絕大多數的創業公司類似。不過,我們通常都不會把本地的比薩店稱爲創業公司,所以還需要更進一步的定義。來看看 Paul Graham 是怎麼說的。

創業公司的目標在於快速增長。一家公司成立的時間短並不能讓其本身成爲創業公司,創業公司也未必要從事科技領域的工作,未必要接受風險投資基金或有某種“退出”的機制。創業公司唯一必不可少的東西就是增長,其他和創業相關的所有東西都是伴隨着增長而來的。—— Paul Graham,Y Combinator 聯合創始人,硅谷創業教父,《黑客與畫家》作者

除了不確定性之外,我們現在知道創業公司又多了另一項必備的要素:大幅增長。本地比薩店的目標通常都不是要取得巨大增長,而是希望每天晚上都能吸引足夠的顧客,讓店主獲得合理的收入。另一方面,儘管食品配送公司 SpoonRocket 從 2013 年起就一直在盈利,但它的目標是取得增長並持續不斷地掙到更多的錢、擴張到新的城市並獲取新的客戶。這樣看來,SpoonRocket 算得上是一家創業公司,但它會一直都是創業公司嗎?是否會在某一時刻變成一家“成熟的公司”?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看看 Steve Blank 和 Bob Dorf 是怎麼說的。

創業公司是一個暫時性的組織,目的在於尋找一種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型。根據這一定義,創業公司既可以是一家新的企業,也可以是現有公司中的一個新部門或業務單元。——Steve Blank、Bob Dorf,《創業者手冊》

成熟企業擁有的產品已經被市場證明是爲大家所接受的,所以它們關注的是擴大規模、優化產品和提升執行效率。而創業公司並不知道什麼樣的產品能在市場中立足,所以公司的主要注意力將放在試驗、嘗試和糾錯上,重點是尋找一種可重複、可擴展的商業模型。可以這麼說,創業公司的最後一個要素就是它們是按探索模式運作的。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所有的要素,把它們彙總一下,“科技創業公司”是具有下述特徵的組織。

  • 產品:技術。
  • 環境:極度不確定。
  • 目標:大幅增長。
  • 運作模式:探索。

所以,我在書中並不關心一個組織成立的時間有多長,它有多少員工,所在的行業是什麼,賺了多少錢。這本書的內容既可以用在全新的只有 3 個人的公司上,也可以用在有着 3000 人規模的成熟公司新成立的創新機構上。只要你進行的是技術研發,環境總處於變化之中,主要目標是爲了增長,機構是以探索的模式在運行,那麼書中的內容就適合你。這和多數人認爲的“創業”可能有所不同,但我想不到有更好的詞語或短語可以表達出這些意思。我曾經一度想過把這本書叫作 Hello, Organization Designed for Massive Growth That is Searching for a Repeatable Business Model and Building Technology in an Extremely Uncertain Environment(《你好,探尋可重複商業模型並在極度不確定的環境中研發技術以尋求巨大增長的組織》)——不過 Hello, Startup 聽起來好像更性感一點兒,所以我就繼續使用“創業”(Startup)這個詞。

1.3 爲什麼應該在創業公司中工作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什麼是科技創業了,但爲什麼所有人都這麼關注科技創業呢?究竟是什麼讓它如此重要?要在科技創業公司中工作,甚至自己創立這樣一家公司,我們應該考慮三個主要因素: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所有權以及更多的樂趣。

1.3.1 更多的機會

在此,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有趣的真相:我們其實是一個半機器人。一直以來,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都通過各種人造部件和技術得到增強。這種情況潛移默化地發生,讓人無法覺察。但如果把你和所有附加的東西都送回數千年前,和那時純粹的有機生命做個比較,你就會像有超能力一樣。我們的身體機能之所以出現了明顯的增強,正是因爲有了現代機器的幫助,例如眼鏡、隱形眼鏡、助聽器、填充物、支架、義齒、心臟起搏器、心臟瓣膜置換術、髖關節置換術、人造心臟、3D 打印耳朵、人工植髮、隆胸、皮膚移植、鈦合金骨頭和假肢。不過,談到技術對我們的影響,這一切也只是表面上的東西。

舉個例子,這本書,或者放大了說——書寫,就是一種增強思維能力的技術。我們可以把單詞“存儲”到紙上來擴展自己的記憶,也可以在白板上一步一步地解決數學問題來擴展自己的計算能力,還可以給別人寄一封信、發送一封郵件或一條短信來擴展自己的溝通能力。每當我們畫示意圖、統計圖、表格、時間線或藍圖時,都相當於通過書寫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

現如今,我們會經常通過數字媒介進行思考,你也許會在平板電腦或電子閱讀器上閱讀這本書的電子版,也可能通過在線書店(比如 O'Reilly、Amazon 和 iTunes)買到這本書。我們可以從 Twitter 或 Reddit 獲取資訊,把自己的簡歷放到 LinkedIn 上,使用 TurboTax 進行納稅申報,在 YouTube 和 Netflix 上娛樂消遣,通過 Gmail 和 Facebook 和朋友保持互動。在我們的口袋裏、手提袋中或桌子上,也許就放着一部手機。我們可以用它來增強自己的溝通能力(例如打電話、發短信)、記憶能力(例如日程提醒、鬧鐘、照片)、方向感(例如 GPS、Google 地圖),獲得更多的娛樂(例如音樂、視頻)和更多的知識(例如 Google、Siri、Yelp、股票、天氣)。手機已經成爲了我們的一部分,你會隨身攜帶,讓它伴你入眠,每天不斷把玩,總是離不開它。事實上,一旦沒有了手機,我們很可能會感到失落和緊張。

如果我們現在出去走一走,旁邊可能會有汽車、公交車和火車飛馳而過,這些都是技術帶來的奇蹟。它們都是在電腦上設計,在滿是機器人的工廠裏生產出來的,它們提高了我們在短時間內進行長途旅行的能力。現在擡頭看看,可能正有飛機從頭頂飛過,而驅動它穿過天際的正是噴氣式引擎、無線電和自動領航等技術。在其之上,衛星和空間站正環繞地球軌道運行,它們拍攝照片、測量天氣、處理電話呼叫路由。

但這僅僅只是開始。很快,我們會用上可穿戴智能設備(例如 Apple Watch、Google Glass 和 Jawbone Up),用手機來鎖門(例如 August Smart Lock、Lockitron 和 Goji),用手機去監控和診斷疾病(例如直接通過手機跟蹤血壓和心電圖情況以提前發現心臟疾病),依靠機器人而不是人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例如用 Roomba Vacuum 機器人代替清潔工、用 Amazon 的 Drone Delivery 無人機快遞替代聯邦快遞),使用“複製器”創建物體(例如在家打印 DNA 或用郵件把扳手發送到外太空),乘坐機器人控制的交通工具出行(例如 Google 或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者進行太空旅行(例如通過 Virgin Galactic 或者 SpaceX 實現)。

那麼,這些技術都有什麼共同點呢?它們全都依賴於軟件。換句話說,就像 Marc Andreessen 在 2011 年預測的那樣——“軟件正在蠶食世界”。因爲科技愈加無所不在,軟件公司將會佔據越來越多的產業。例如,Amazon 在圖書產業佔據了統治地位,在新書銷售和在線圖書銷售中分別佔據了 41% 和 65% 的份額。在美國娛樂產業,現在有 50% 的家庭使用的是 Netflix、Hulu 或 Amazon Prime,而 YouTube 對 18~34 歲人羣的覆蓋率已經超過了任何一家有線電視網絡。在旅遊領域,在 Airbnb 登記的房屋已經超過了 100 萬套,並以每週 20 000 套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們不妨把 Airbnb 和洲際酒店集團做個對比,後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酒店公司之一(它們擁有假日酒店和洲際連鎖酒店),也僅擁有 700 000 個房間。在通信產業,WhatsApp 的用戶每年發送的消息達 7.2 萬億條,而全球的通信行業每年發送的短信是 7.5 萬億條,Skype 用戶每年撥打超過 2000 億分鐘的國際電話,這個數量已經佔據全球通信行業的 40%,增長率超過其 50%。軟件公司在其他許多行業也逐漸彰顯優勢,比如招聘領域的 LinkedIn,支付領域的 Paypal、Square 和 Stripe,交通領域的 Uber 和 Lyft,音樂領域的 Spotify 和 Pandora,等等。

最大的變化還是來自移動領域。智能手機搭載了各種可以改變生活方式的軟件並將一切都封裝在一個盒子中,包括更快的 CPU,更多的內存及存儲空間,前所未有的連通性(3G、LTE、WiFi、藍牙、NFC、GPS),大量的內置傳感器(麥克風、攝像頭、加速計、指紋識別、陀螺儀、氣壓計、距離傳感器)、觸摸屏和揚聲器。這個盒子雖然小巧卻用處很大,無論去到哪裏都可以一直帶在身邊。所以說,移動領域成爲了人類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技術領域(見圖 1-1)。

程序員你爲何創業?


圖 1-1:特定的技術達到 80% 覆蓋率所需的年數(由 William Jack 和 Tavneet Suri 提供,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移動技術領域的相關數字令人喫驚。如圖 1-2 所示,地球上使用手機的人遠遠比使用電視、銀行賬號,甚至比安全飲水和使用牙刷的人還多。到 2020 年,地球上將有 80% 的成年人使用手機。可以這麼說,移動技術正在蠶食世界。

程序員你爲何創業?


圖 1-2:移動技術和其他技術在全球範圍的應用比較(由 Chetan Sharma 提供)

軟件和移動領域的大量變革正是由科技創業引領的。變革就意味着巨大的改變,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它們能夠比大公司更好地應對(和發起)改變。一些科技巨頭對此的應對方式,就是嘗試像創業公司一樣去運作它們的部分機構 1,但很多都無法持續下去,最終將被創業公司所取代。事實上,每一代創業公司的增長速度,都要比之前的公司快出許多,如圖 1-3 所示。Facebook、Google、Groupon 和 Zynga 這樣的公司在 10 年內所取得的增長要快於整個 20 世紀的大多數公司的增長。在 1958 年,一家公司被納入標普 500 指數的平均任期是 61 年;今天,這一數字已經下降到區區 18 年。

1例如,Google X 是 Google 的一個半保密分支機構,該機構永遠處於“探索模式”中,對可穿戴技術、無人駕駛汽車、高空 Wi-Fi 氣球、葡萄糖監測隱形眼鏡等項目進行研究。

程序員你爲何創業?


圖 1-3:每獲取 100 萬用戶所需的月數(數據來源:Fralic 2012)

如今,創業公司達到 10 億美元估值的速度是 2000 年時的兩倍,這並不是因爲存在着泡沫,而是現在建立並發展一家公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容易。以下列出了創業障礙降低的一些因素。

開源

現如今,創業公司並不需要從頭開始編寫所有的東西,它們可以利用一千多萬個開源代碼庫中的代碼。其中許多代碼庫都是由大型社區中的開發人員開發並經過了測試,也有完善的文檔。因此,使用開源代碼不僅可以節省時間,而且相比較內部開發的項目而言,可供我們使用的開源項目規模更大、質量更高。第 5 章將更詳細地介紹開源技術,教大家如何選擇技術棧。

服務

通過利用數以百計的服務,創業公司的建立和運行變得分外簡單快捷。例如,它們可以使用 AWS、DigitalOcean 或者 Rackspace,而不用去搭建自己的數據中心;也可以使用 New Relic、KISSMetrics 或者 MixPanel,而不用去研發自己的監控軟件;可以使用 Amazon SES、MailChimp 或者 SendGrid,而不用去搭建自己的 email 服務;如果需要 logo,可以使用 DesignCrowd;如果需要法律服務,可以使用 RocketLawyer;如果需要接受付款,可以使用 Stripe;如果需要管理客戶數據,可以使用 Salesforce;如果需要提供客戶支持,可以使用 Zendesk。

分發

不管是推廣自己的產品,還是運營一家僱員遍佈世界各地的分佈式公司,信息分發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更加簡單。對於市場推廣而言,技術已經無所不在,互聯網和手機讓我們可以通過搜索引擎、移動應用商店、廣告、郵件和社交媒體渠道(比如 Twitter、Facebook、LinkedIn、Reddit、Hacker News 和 YouTube)把產品立即呈現在人們面前,觸及的人數遠遠多於以往(閱讀 4.2 節瞭解更多信息)。如果是建立一家分佈式的公司,我們可以獲得種類繁多的協作工具,比如 GitHub、Skype、Google Hangouts、JIRA、Slack、HipChat、Basecamp、Asana、Trello 以及其他一些產品。

信息

目前,如何建立成功創業公司的相關信息越來越多,來源包括圖書(比如你現在看的這本)、課程(比如免費的斯坦福在線課程“怎樣創業”,對本書就做了非常精彩的補充)、博客(特別是 Paul Graham 的文章)、聚會小組、會議、創業加速器和孵化器。

資金

有了上述開源代碼、服務、簡單易行的分發、更多的信息,創業比以往所需的資金更少。在確實需要資金的時候,我們也有很多辦法,不僅可以找傳統的風險投資公司,也可以尋求天使投資者(例如 AngelList)、衆籌基金(例如 KickStart、Indiegogo、Lending Club 和 Kabbage)、政府基金和創業鼓勵政策(例如,紐約的 Startup-Up NY 計劃和新加坡”政府創業基金和援助方案”)的支持。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着我們正處於歷史上一個不同尋常的時代。軟件正在取代每一個產業,智能手機正在改變生活的方式,創業公司與以往相比,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影響更多的人。可以這麼說,軟件正在蠶食世界。作爲程序員,我們得到了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機會去加入這場盛宴,加入創業公司去編寫代碼,從而影響數百萬人的生活。

1.3.2 更多的所有權

那麼,我們爲什麼不在成熟的大公司中編寫代碼呢?在創業公司中工作究竟能得到什麼好處,是微軟、思科或 IBM 這樣的科技巨頭所無法提供的?在一家擁有數千名員工、已經存在許多年、工作也更有安全感的更加“穩定的”公司工作,不是更好嗎?

好吧,我們來說說工作穩定性的問題。我們的父母或祖父母很可能會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50 年,順着職業的階梯不斷攀爬,戴着金錶退休 2。現在,我們再也享受不到這種待遇了,因爲那種工作已經消失了。據統計,美國 60 年代初期出生的大多數人會在 18~46 歲從事 11.3 份工作,這個數字可能在不斷地上升,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出生的大多數人到 26 歲時已平均從事了 6.2 份工作。從第一個數字可以算出,平均一份工作的持續時間還不到 3 年。大公司的工作並不比小公司的工作更穩定。例如,僅僅在 2014 年,思科就解僱了 6000 名員工,IBM 解僱了 13 000 名員工,微軟解僱了 18 000 名員工,HP 則解僱了 27 000 名員工。所以,所謂的工作穩定性已經不復存在。

2這是過去一些美國公司的傳統,會在工作超過三四十年的員工退休時送上一塊金錶,象徵員工把時間獻給了公司,公司又將時間贈還予員工。這一傳統可追溯至 20 世紀 40 年代的百事公司。——譯者注

我在大學畢業正決定去哪兒的時候得到了一條建議:你應該把硅谷當作一家大公司,其中有 Facebook 部門、Google 部門和一大堆小型創業部門。有時候部門會發生重組而不再獨立存在,但所有的人只要加入其他的團隊就可以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比喻,在這裏人們會相當頻繁地在不同的公司間流動。哪怕你不是一個能力出衆的軟件工程師,也真的不必擔心加入創業公司有什麼風險。你應該可以得到合理的薪水,也許不像在大公司的收入那麼高,但足以支付自己的賬單和貸款,也還過得去。如果那家創業公司倒掉了,再去找另一份工作就行,真的不是什麼風險。——Tracy Chou,Quora 和 Pinterest 軟件工程師

真正的風險並不是因加入了小型創業公司而失業——畢竟我們在大公司工作也沒辦法保證不失業——而是失去機會的風險。如果選擇了在一家公司工作,實際上也就是選擇不在其他許多的公司工作。在這個意義上,缺乏工作穩定性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如果同一份工作已經幹了很久,我們很可能正在錯失其他一些更好的機會。

停滯不前是在大公司工作的一個普遍問題。到頭來,你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相同的任務,覺得工作不再有挑戰性,便會停止學習,對工作感到厭煩。此外,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你對自己從事的事情也沒有多少話語權,做出的貢獻也經常被認爲是無關緊要的。在大公司工作的你有點在像一艘有着上千名劃槳手的大船上的一員,你就這樣做着重複、辛勞的工作,但貢獻卻完全淹沒在他人的船槳所泛起的波瀾中。如果要評功勞,也只會評給掌舵的人,雖然他們除了戴着一頂顯眼的帽子之外,好像也沒做多少事情。雖然你對船前進的方向沒有什麼話語權,但當你確實想努力一把去影響它時,會發現讓一艘大船改變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 3

3顯然,如果你在一艘滿載的、以正常速度行駛的郵輪上,當你看見前方有冰山時,便爲時已晚了。

從我自身的經歷看,在較大的公司工作,你的成功或失敗通常都取決於所在的團體,如果上層管理者覺得該團體完成的工作是戰略性的,和商業目標是一致的,他們就會關心你們什麼時候可以帶來收入等諸如此類的事情。雖然這樣的工作看起來很重要,但我喜歡的卻是能對自己的命運更有發言權的環境。在那種環境下,成功或失敗取決於一個人的執行力以及他是否能做出市場需要的東西。——Julia Grace,Weddinglovely 聯合創始人、Tindie CTO

在小公司工作,通常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對自己做什麼、什麼時候做和如何去做都有更多的話語權,也沒有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官僚主義和政治鬥爭。最重要的是,作爲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或早期員工,你可以參與定義公司的文化(閱讀第 9 章瞭解更多信息),例如,公司的使命是什麼?它的價值是什麼?在溝通交流時是要開誠佈公,還是深藏不露?你們打算用開放式隔間,還是私人辦公室?允不允許員工在家辦公?是通過一定的管理層級來組織公司,還是保持公司的扁平化?你們會對工作和假期進行嚴格管理,還是隻關注結果?在大公司,這些決策大部分都已經是板上釘釘了,唯有忍受。而在創業公司,有許多決策都是取決於你自己。

我們在小創業公司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對於公司都有較大的影響。此外,這種影響也會很快見效,因爲通常而言,小公司與大公司相比有着更快的反饋迴路。你所編寫的每一行代碼,實現的每一個功能,都會有看得見的差別。你也不再只是大機器中的一個小齒輪,而是對整個組織都有顯著影響的人。你會感到和公司的使命聯繫得更加緊密,更能提升你的使命感。在大公司中,人們很難把提升公司的利潤空間放在心上,但是在小創業公司,你要對它的生存負責,所以更容易受到鼓舞,更容易感到它是與你息息相關的。

創業也可以讓你更加具有掌控力。在創業公司中,你會面對各種各樣的任務,在自己前進的路上經常需要學習新的東西。可能某一天要編寫數據庫查詢,第二天又要設計用戶界面,之後還得回覆客戶的服務郵件,中間又要騰出時間準備投資者的融資演講稿,期間培養出的這些技能將對你今後的職業生涯大有裨益。你也會學到如何應對緊張、壓力和風險,會被推出自己的舒適區之外,這纔是你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地方。這也就是爲什麼很多人在創業公司三個月要比在大公司工作三年學到的還多。

(在之前的公司)多年以來,我都覺得公司有許多需要花大力氣去改變的東西,但我甚至無權和人們爭論應該怎麼去做,我的義務不過就是服從前人的決定,他們的想法就是我做事情的正確方式。在 Foursquare,工程師屈指可數,多數的決策都還沒有人定,我可以自己去做決策,這樣感覺好很多。結果也確實如此,我做出了許許多多的決策,雖然未必都是好的決策,但是在三年半之後,我的感覺就是:抱歉抱歉,但因爲這是我三年前做出的糟糕決定,我可不能撒手不管。這真的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體驗,無疑讓我受益匪淺。——Jorge Ortiz,LinkedIn、Foursquare 和 Stripe 軟件工程師

綜上所述,自主權、掌控力和使命感是激勵人的三個最強有力的因素(閱讀 9.5 節瞭解更多信息)。如果你找到了一份可以同時提供這三者的工作,那麼就是找到了一份你會熱愛的工作,也是一份你可以爲之自豪的工作。

1.3.3 更多的樂趣

創業可以有更多的樂趣。在大公司,我們面對的是已經在市場中存在的產品,所以主要任務就是去優化它。在創業公司,我們面對的只是一堆猜測,得去想什麼東西或許可以在市場中立足,重點是探索。你會發現,這樣的探索可以讓你收穫更多的樂趣。

這種探索可以看作是你和世界的一場戰鬥。你要爲存活而戰鬥,要與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繫,而不僅僅是去努力提高 2% 的利潤空間;你也要努力爲世界帶來新的東西,這遠比優化已有的東西更激動人心;你會爲你的首次產品發佈會、首次盈利或 IPO 而歡呼雀躍,這遠比每年的聖誕晚會或通過最近的業績考覈更讓人難忘。

說實話,雖然硅谷給了我豐厚的收入和所有的一切,但我生命中最美妙的一刻,卻是我們的一位合夥人在半夜給我打的一通電話,那是我人生中收穫的最大快樂。他說:“有人給我們付了 50 塊錢!”這是用戶使用我們的軟件所需要支付的費用。我們通過 PayPal 收款,而這筆錢剛存入我們的賬戶。我的腦子裏就浮現出這樣的情形:我們做出了軟件,然後把它放到網上,現在有人真的爲了它而向我們支付真金白銀。我不太敢取這筆錢,因爲……好吧,我其實是擔心我們的軟件會出故障,那個客戶又會回來把這 50 塊錢要回去。我都不知道到時有沒有 50 塊錢還給他,所以還是別去碰那錢好了。——Vikram Rangnekar,Voiceroute 和 socialwok 聯合創始人

即便是創業時那些“狗血”的日子,也可以是充滿樂趣的。貧民窟一樣的辦公室,必須勒緊褲腰帶去維持生計,還常常會有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麼的感覺,這一切都會讓人感到害怕,但同樣也是激動人心的。它們會教你學會感激生命中的小勝利,而不是去糾結於職位的升遷或權力鬥爭。

我在 LinkedIn 最美好的回憶來自最初加入的時光——在內河碼頭東部(East Embarcadero)的辦公室裏度過的前兩年。雖然那時幾乎沒有什麼收益,但我們仍然熱愛着那裏的工作。午餐通常就是冷凍的墨西哥捲餅或者隨便從快餐車買的東西,還得看看那天快餐車有沒有出現。這和現在硅谷創業公司裏工程師們的奢華待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便如此,我們那時仍然有很好的待遇。我最美好的記憶就是夏日的一天,Reid Hoffman 自己掏錢請一輛雪糕車停在辦公室旁,讓公司裏的所有人都去享用。那是一間不可思議的辦公室,它坐落在垃圾場、機場、高爾夫球場和東帕羅奧圖中間。衛生間總是“洪水氾濫”,我們還被偷了好幾次。但那是個非常好玩的地方,我們在辦公室玩滑板車比賽,搞吉他英雄競賽,玩 Nerf 玩具槍大戰。Ian McNish 會拿着他的巨型火箭筒玩具,跟在別人後面對着後腦勺就是一槍,差點把人弄成腦震盪。還有一件事是我真的很喜歡的,那就是我們每週的全體會議,所有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都會來到會議室裏仔細查看那些數字。我們大概在 2005 年秋天推出了人員招聘產品,之後的感覺就像是:等等,難道我們在賺錢了嗎?人們真的會爲這東西付錢?後來,我們就開始賺到了一百萬美元。那感覺就像:“天啊,我們賺了這麼多錢啊!”——Nick Dellamaggiore,LinkedIn 和 Coursera 軟件工程師

創業公司天生就和變化密不可分,所以它們對從事不同尋常的事情會更加開放,這也是爲什麼大多數有趣的公司文化都是創業公司建立起來的,而不是來自大公司。你可能已經聽說過大多數科技公司必備的東西,比如比較寬鬆的着裝規定和免費的零食、飲料和餐食,但其實遠遠不止這些。例如,HubSpot 會定期請思想領袖來舉辦演講,無限量地爲員工報銷書費,每三個月會有一次半隨機的“座位洗牌”,還有一項無條件的假期政策。Evernote 也有一項無條件的假期政策,但他們更勝一籌,會爲實際休假的員工提供 1000 美元的獎金。在 Asana,員工可以獲得 10 000 美元,自己決定添置什麼辦公室設備,公司還提供了內部瑜伽和按摩服務,還有一位全職大廚可以在現場爲員工定做餐食(閱讀第 9 章瞭解更多信息)。

這些東西聽起來就像是些小恩小惠,但它們卻可以讓你改變做事的方式,拋棄“不過是另外一份工作”的想法。如果你足夠幸運,可以順路搭上“火箭宇宙飛船”——一個極其成功、超速發展的創業公司——你的人生也可能會爲之改變。對我而言,在 LinkedIn 工作的日子就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時光:把網站的規模發展到可以承擔數億的會員;在山景城、紐約、柏林、阿姆斯特丹和多倫多舉辦的黑客日競賽;可以聽到 Sheryl Sandberg、Marc Andreessen、Ariana Huffington、Thomas Friedman、Cory Booker、Bryan Stevenson 甚至是奧巴馬總統講話的 InDay 系列演講;還有紐約的 IPO;輪渡大廈、汽車運動俱樂部和巨人體育場的假日派對;紀念每一款產品發佈的 T 恤和慶典 4,不一而足。有時候,我都很難相信有人會爲我支付這一切費用。

4我還過考慮過把這本書命名爲 How to Never Pay for a T-Shirt Again(《怎樣才能永遠得到免費的 T 恤》)。

創業公司具有不走尋常路的勇氣去嘗試全新事物,正是這樣才造就出一個個極佳的工作場所。如圖 1-4 所示,具有不走尋常路的勇氣也是讓自己的生活非比尋常的關鍵所在。

程序員你爲何創業?


圖 1-4:神奇地帶

1.4 爲什麼不應該在創業公司工作

到目前爲止,本章看似在講創業公司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成熟的公司好。情況也並非如此,創業公司自身也有許多問題,其中有一些問題比大公司更爲嚴重。事實上,創業公司往往很極端: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加入創業公司,而適合創業的人就更少了。在這一節,我會向大家展現創業領域存在的一些弊端:創業並不是那麼光鮮亮麗,要讓人做出許多犧牲,並且很有可能無法致富。我也會討論怎樣權衡考慮是自己創業還是加入別人的創業公司。

1.4.1 創業並不是那麼光鮮亮麗

史蒂夫 • 喬布斯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埃隆 • 馬斯克登上了《財富》雜誌封面,Twitter 也時常出現在電視熒幕上,還有一部關於 Facebook 的電影。科技創業者們已經成爲了新的搖滾明星,一些程序員甚至還有自己的經紀人。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好事情。凡是能引起孩子對技術興趣的事都是好事,創業者或程序員可以說是比搖滾明星或運動員更好的榜樣。但是,和媒體經常出現的問題一樣,這些“光鮮亮麗”會讓人們對創業領域的真實情況產生扭曲的想象。

看見創業者出現在每本雜誌的封面上,人們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爲創業英雄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想出絕妙的戰略,克服所有障礙,打敗所有競爭對手,從而改變世界,並在此過程中變得富有。像《社交網絡》這樣的電影把創業生活描繪成無窮無盡的聚會和勝利;而現實當中,根本沒有哪個創業者或創業公司會像那樣。首先,絕大多數創業公司都會失敗,只有少數的創業公司可以成功,而成功的公司並不是因爲他們有一個可以“頓悟”的英雄,而是因爲他們有一個團隊在日復一日地打磨雕琢,讓產品和公司不斷地迭代進化。每一個創業公司背後的真實情況無不包含了大量的失誤、失敗、權衡、爭論和鬥爭。偶爾,也會有背叛或危機,還常常伴隨着恐懼、壓力和痛苦。最終,勝出者通常不是提前想出完美計劃的傑出戰略家,而是一個哪怕事事不順也能生存下來的鬥志旺盛的團隊。

換句話說,創業是一種 99.9% 都是困難、一點都不浪漫的工作。星期四晚上 11 點,當你的親人待在家裏,身心放鬆地坐在電視機前,你卻還在部署新的代碼。星期五凌晨 2 點,你的朋友全都外出聚會,你卻還在猛敲代碼修復 bug,因爲這是產品的發佈前夜。而整個週六和週日,正常上班的人已經不用工作,可以去徒步或自駕旅行,你卻不敢離你的電腦五步遠,因爲網站需要 7×24 小時不間斷運行,這一週你要隨時待命。

大公司就可以享有專人專崗的奢侈,但是在小型的創業公司,每個人都必須成爲通才,每件事你都必須要做一點。你得會安裝小隔間、得會估算衛生間的廁紙要多少錢、知道怎麼去招聘副總裁或銷售人員,知道怎麼生成工資單、填寫各種法律和稅收表格、爲投資者準備融資演講稿、設計 logo,一大堆事情。有些程序員挺喜歡這樣的工作,因爲他們可以學到很多新技能,但也有些程序員更願意只編寫代碼。

創辦公司和解決有趣的技術問題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創業公司是有一些有趣的技術問題,但是一般情況下,公司成敗並不取決於如何解決這些技術問題。當然也有例外,那就是關註解決困難的科學問題的創業公司。例如,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家電池公司,該公司在商業上是否成功既取決於他們在科學上的突破,也取決於他的公司運作是否良好。當然,99% 的 Web 創業公司都不存在這樣複雜的科學問題,大部分的 Web 創業公司能否成功,幾乎都完全取決於執行、有針對性的推廣、銷售、產品和技術。我們覺得只要像工程師那樣,編寫出色的代碼,做出一些可以供百萬人使用的東西,就可以獲得成功,就可以獲得業界的讚美,然後就會有人花幾百萬美元把我們招入麾下。那就是我們在 TechCrunch 和聚會上聽到的故事,但現實情況遠非如此。——Julia Grace,Weddinglovely 聯合創始人、Tindie 公司 CTO

在大公司工作的開發人員常常會覺得,創業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和技術無關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大公司本身也有一些讓你分心的事情,使你無法安心編寫代碼,比如無效的會議、冗長的流程和規矩(請閱讀 9.9 節瞭解更多信息)。在創業公司,雖然非技術的任務通常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工作對於創辦公司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可能也是很無聊的。儘管創業公司名聲在外,讓人以爲都是“迷人的”工作環境,但其實很多時間都被各種苦差事和明顯不迷人的任務填滿了。而且,只要你在組織中越往高處走,花在自己喜歡的技術任務上的時間就會越少。

我喜歡那種投入的狀態,砰砰地敲着代碼,猛然察覺到了午夜,發現自己剛剛居然做了這麼酷的東西出來。隨着你把它發展成爲了公司,當上了領導,你會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了。這種情況是慢慢發生的,實際上你都不會注意到。當公司只有 5 個人的時候,你幾乎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和人們談職業發展,考慮他們的晉升週期和工資標準。當你的公司發展到 50 人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些事情要花掉你 10% 的時間。當你的公司發展到 100 人,底下有四五個人要向你彙報工作,他們每個人都領導着 20 個人,你會發現這些事情要佔用掉你 50%~75% 的時間。當公司繼續壯大,頃刻間,你又發現自己開始成爲公司的公衆形象,你編寫代碼的最後一點時間也會被擠佔掉。如果你總是要四處奔走,和投資者會談、做演講、進行談判,你會發現所有的剩餘時間全部被抽走了。變化無常,你已經很難騰出大塊的固定時間去做真正的技術工作了。這種變化的過程非常緩慢,直至有一天你醒過來才意識到:“噢,天啊,我已經有 4 個月沒有寫代碼了。”——Steven Conine,Wayfair 創始人

許多開發人員在從編寫代碼的角色轉變到領導角色(比如 CEO、CTO 或副總裁)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障礙。如果你從來沒有擔任過領導角色,也許會期待作爲執行團隊的一員,會覺得自己很重要、受尊敬和有影響力。你會想象自己把全部的時間都花在制定戰略、發佈命令、運籌帷幄上,活像一名五星上將。在現實當中,你可能更多的是介於銷售人員和精神病醫生之間。你要花大量時間試圖隨時隨地讓某個人或所有人去關注你的公司;你也要花大量時間去傾聽員工的聲音,努力解決他們的需求,處理他們的抱怨,想方設法去激勵他們;你還要去做決定,但大部分的決定都是痛苦、有風險且不受歡迎的。而且不論你多麼努力,有些決定都可能是錯誤的。有些人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茁壯成長,但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可能就不是個當領導的料。

人們都希望自己創辦公司當 CEO,從而站在金字塔的頂端。有些人會受此願景的激勵,但結果卻未必如此。真實的情況是:其他所有人都是你的老闆——你的所有員工、客戶、合作伙伴、用戶和媒體都是你的老闆。現在我寧可沒有那麼多的老闆和需要爲之負責的人。大多數 CEO 的生活就是向除他以外的每個人做彙報,至少這是我自己和所認識的多數 CEO 的感受。如果你想對別人施加權力和權威,請從軍或從政,別去當創業者。——Phil Libin,Evernote 公司 CEO

1.4.2 創業就是犧牲

建立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的難度是超乎想象的。面對大公司的競爭,你很難招聘到出色的人才;當你好不容易纔招聘到的出色人才決定離開公司時,也會讓你感到世事維艱;解僱那些表現不好的人也很困難;激勵人同樣困難;在事情不見起色錢卻已花完時,激勵自己更是困難;融資是困難的;在投資者介入之後,不讓他們使自己的業務偏離軌道也是困難的;在你不得不擔心公司的短期生存問題時,關注公司的長期發展方向也是困難的;讓不斷變化的市場接受全新的產品是困難的;在某種東西上花那麼多的時間——製作、銷售、推廣,仍然不引起別人的注意,堅持下去也是困難的;每一天,你都要在幾乎沒有足夠信息的情況下做出數十個決定,而且每一個決定都會把很多的時間、金錢和許多人的職業置於風險當中,這同樣不容易;你犯了錯誤,並且還會不斷再犯的時候,同樣也是艱難困苦的,因爲除了自己之外,你沒辦法去責備別人。

上面所說的一切,表明在創業公司工作需要做出大量的犧牲。有些人可以比別人更好地應付這一切,但在新成立的創業公司工作,通常就意味着你沒有足夠的時間經常和自己的朋友及家人在一起,可能身體也會受不了。創業可能會毀掉你的婚姻,導致你的精神和身體出現問題,極端情況下,甚至有創始人精神崩潰而自殺。當然,情況很少會怎麼糟糕,但長時間壓力過大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我那年只有 26 歲,卻來到了醫生的診室。我出現了短期的記憶問題。經過驗血,醫生對我說:“你的數值就像是 60 歲的人,肯定是有問題了。”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走下去,過後我就告訴老闆:“喂,我要離開了,我已經受不了了。我一週要工作 90 個小時,已經持續了八九個月了。”他回答我說:“是的,我正在醫生這裏看心臟問題呢,我可能也要離開了。”由此我懂得了,在創業公司工作必須要控制好自己的步伐,需要努力工作,但也必須找到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去做這些事情。——Philip Jacob,Stylefeeder 創始人、Stackdriver 和 Google 軟件工程師

創業就是坐着情緒的過山車,有時極高,有時極低。對有些人而言,這是創業魅力的一部分;對有些人來說,這種壓力已經超出了他們能夠掌控的範圍。對創始人而言,壓力尤其大。如果你是創業公司的員工,公司的失敗只會讓你感到沮喪,但你可以拍拍屁股去找下一份工作。但如果你是創始人,公司的失敗會讓你感到拖累了所有的人,員工爲你付出了青春,客戶給予你金錢和信任,投資者給了你投資,家庭給了你支持,最終,你一事無成。你的夢想已死,這纔是毀滅性的。

1.4.3 你可能不會變得富有

大多數的創業都會失敗,當然這個數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定義“創業”和“失敗”。但通常來說,失敗率大概是在 75% 左右。因此,四次創業有三次是失敗的,儘管存在着各種的痛苦和犧牲,但創業之路就是如此。就算你是少數能夠成功的幸運兒,也仍然未必會因爲創業而變得富有。這是因爲在創業領域,回報的分佈遵循冪律分佈,即少數的贏家會獲得大部分的金錢。在對 60 多萬家創業公司自 2000 年開始的數據進行分析之後,我發現僅僅 34 家公司(Facebook、Twitter、LindedIn 和 Uber 這樣的知名巨頭)就佔據了總市值的 76%。如果你是這些巨頭之一,就可以變得富有,但屬於這樣一家公司的概率是相當低的。相反,如果你在其他的創業公司中,即便取得了成功,回報也是非常小的,並且大部分都到了投資者手中(閱讀 10.3.2 節瞭解更多信息)。

你也不應該期待通過薪水而致富。多數的創業公司在初期的薪資水平要低於市場,所以甚至可以說,加入創業公司實際上要承擔着賺更少錢的風險。如果那家公司取得成功並壯大起來,你的薪水通常也會跟着增長,但很少能夠彌補之前在收入上的損失。另外,你也不要設想因爲自己是早期員工,就可以獲得晉升而進入高層(例如 CTO、副總裁),從而彌補之前的損失。這是因爲在早期,你面對的是長時間的工作、快速變化的需求和緊張的最後期限,這一切使得你幾乎不可能做出非常高質量的軟件。隨着公司不斷髮展,這個趕工拼湊出來的遺留系統已經開始無法勝任工作,所以公司需要招聘更多“經驗豐富”的員工去“收拾亂攤子”。如果這個系統是靠你個人英雄式的努力才做出來的,那這正會成爲招聘新員工的理由,對於你獲得高層職位並沒有強大的說服力。

簡而言之,想通過加入創業公司而致富並不是明智之舉。這不僅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也是一種不好的導向。對金錢的渴望並不足以讓人忍受在建立公司的過程中所經受的那種殘酷的艱難工作。實際上,它甚至還可能會降低你的積極性,我將在 9.5 節討論這一問題。

我要提醒你,經濟上的成功並不是唯一的目標或者成功的唯一指標。人們很容易沉浸在賺錢帶來的滿足感中。你應該把金錢當作真正要做的事情的助推劑,而不要把金錢本身當作目標。金錢就像汽車中的汽油——你需要加以關注,否則車就會拋錨,但是美好的生活並不是在加油站間旅行。——Tim O'Reilly,O'Reilly 媒體創始人

1.4.4 加入創業公司和自己創業的比較

前章已經提到過,作爲創始人和創業公司的早期員工,對創業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以下就是這二者基本的權衡取捨:作爲創始人,你必須做出 10 倍的犧牲以換取得到 10 倍回報的機會。我說的犧牲,是你將面對一個數量級以上的壓力、風險和漫長的時間;所說的回報,也就是用這種痛苦所換取的回報。一旦成功,你可以賺到一個數量級以上的金錢和聲譽。創立公司是高風險、高回報的遊戲,而大多數人並不具備處理這麼多風險及應對如此大壓力的能力,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應該去當創業者,不論他們有多麼美妙的主意。

即便你可以應付這種壓力,還有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這是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偶然想到的,它完全改變了我對創立公司的思考方式。作爲創始人,如果你幸運地打造了一家成功的創業公司(請記住,這個概率大概是四分之一),平均來說,你要花上七八年纔能夠成功地退出(例如被收購或者 IPO)5。當然,對於投資者來說就真的只有“退出”了,而創始人通常來說都會至少多待上幾年 6。所以,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的一個經驗法則就是:只有你願意把生命的下一個十年都花在開創一家公司上,你才能去做這件事。

5我們可以看看過去十年間大多數成功的創業公司進行 IPO 或被收購的時間:Facebook 是 8 年,Google 是 6 年,Twitter 是 7 年,LinkedIn 是 8 年,WhatsApp 是 5 年,而 Zappos 是 10 年。

6事實上,如果創始人試圖在 IPO 之後立即離開公司,對他的聲譽、公司和股票價格通常都會帶來損害,所以大多數的創始人都至少會再多逗留幾年。對於收購方而言,多數合同都包含了 1~2 年的“cliff”(最短生效期)或“vesting period”(等待期),以幫助公司完成過渡。經過這一期限後,創始人才能獲得收購方的經濟回報,所以這種合同通常也被稱爲“金手銬”。

如果你現在 20 歲,你就要在公司一直工作到 30 歲。如果你現在 30 歲,那麼在 40 歲之前做不了別的什麼事了。我知道了這一統計數字,就去查了一下自己的創業點子清單,把上面一半的點子都劃掉了。我認識到,其中有許多點子從本質上看都只不過是“快速致富”的方案,我不可能把下個十年花在它們身上去奔波勞累。

正如之前所說的,成功的退出也不是創辦公司的唯一理由,它可以說是從事與創業相關的事情中最糟糕的一個目的——但是,有如此多的人把創業看作是一種快速致富的方法,如果本章的其他內容不能讓你記住,請一定要記住這點:建立創業公司很可能不會讓你變得富有;如果可以,也不會那麼快。成功是極少的,如果確實發生了,也要花上近十年的時間。

在這十年期間,你不得不非常辛苦地工作。這種辛苦程度要超過你生命中從事的任何其他工作。現在開辦一家公司可能比以前更爲容易,但讓它成功的難度卻絲毫不減。所有的創始人都會告訴你,把新的產品帶入市場,改變用戶的習慣,招聘到合適的人,最終實現收支平衡——這些都屬於生命中最難做到的事情。

我認爲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成功函數是非常不連續的。例如,你努力了幾個月絞盡腦汁要找出提高用戶增長率的方法,嘗試引入一些新特性,覺得可以讓指標曲線“向上和向右”移動,但實際卻一點兒作用都沒有。長期以來,一無所獲。然後突然之間,巨大的成功就毫無徵兆地到來了。既然我們無法提前知道這些間斷點會出現在什麼地方,那麼唯一合理的行爲似乎就是真正努力去工作了。時間的長度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儘可能多地去做事情,讓自己在倒下之前碰到下一個斷點的機會儘可能地大。如果你在到達下一個斷點之前就已經倒下了,你也知道自己已經努力過,不可能更快地實現目標了。——Martin Kleppmann,Go Test It 和 Rapportive 聯合創始人

因爲成功函數非常不連續,在創業公司工作,特別是作爲創始人,就有點兒像戴着眼罩跑馬拉松。你知道那是一場長跑,但你無法看到里程標記或時鐘,對自己跑了多長自然毫無感覺,甚至無法確定自己是否跑在正確的方向上——但你不能降低速度或停下休息,否則肯定會有人超過你。所以只能儘可能快地繼續前行,追逐下一個斷點。

對大多數的程序員來說,加入別人的創業公司可以得到足夠的好處,還可以極力避開那些缺點。事實上,作爲程序員,把賭注壓在幾家創業公司身上,是找到成功職業的最佳方式之一。如果自己創立一家公司,它成爲下一個 Google 或 Facebook 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作爲創始人,你必須是滿懷堅定,只有爲之堅持 5~10 年才知道結果如何。在同樣的時間內,如果是員工,就可以加入三四家創業公司,每家公司待上幾年,這樣找到成功創業公司的機會將顯著增加。

Facebook 的第一百名工程師所賺到的錢,比硅谷 99% 的創業者所賺到的錢要多得多。巨大的餡餅就算切成小片,本身仍然是巨大的。——Dusting Moskovitz,Facebook 和 Asana 聯合創始人

就像現實中會有追逐救護車的律師 7,在硅谷也會有追趕 IPO 和收購的工程師,這也不是什麼壞事。這些工程師會在公司 IPO 過後跳到另一家公司,如此反覆,他們實現產品,幫助擴大組織的規模,從而貢獻自己的價值。作爲回報,他們也得以培養各種各樣的技能,享受每一家公司的獨特文化,積累股票期權。在若干年後,他們會帶着許多有趣的經歷離開,很多時候,口袋中的收穫也不會少。

7在美國,車禍發生時,有些律師會立即趕到現場,唆使受傷者提出訴訟,要求賠償,自己從中漁利,這些律師被稱爲“追趕救護車的人”,泛指那些急於拉生意,不顧職業道德的律師。——譯者注

如果你知道該關注哪些工程師,就可能會預測出哪些公司很快就會進行 IPO 或被收購。例如,在過去的幾年,我觀察到一些朋友會在 LinkedIn、Facebook 和 Twitter 間轉來轉去,會在每家公司 IPO 之前跳槽進去待上幾年。他們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其實有三個主要的信號。第一,選擇你認識的人中大部分人已經在使用的產品。大多數的開發人員是“早期採用者”,如果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蜂擁而上地用某一種技術,那麼其他人很有可能很快就會追隨而來。第二,尋找那些已經通過多輪融資而籌集到許多資金的公司。這些公司獲得的投資金額越多,投資者就越希望能得到巨大的回報,而實現巨大回報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公司上市或者被收購。第三,尋找那些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增長,並且在盈利之前需要更多金錢去維持增長的公司 8

8對 2015 年和 2016 年的公司進行觀察,至少根據他們的資金募集情況、增長情況和近期開發人員的遷移模式,符合上述特徵的公司有 Uber、Airbnb、Square、Stripe、DropBox、Pinterest、PagerDuty、Slack、Zenefits 和 GitHub。

如果加入別人的創業公司更有可能致富和得到樂趣,創立自己的公司還會是個好主意嗎?是的,只有在你不能不做的時候。也就是說,創立公司最合適的原因就是你對某個想法充滿熱情,非要把它帶給全世界。你之所以去做,不是爲了聲望或財富,而是因爲它對你足夠重要。爲了實現它,你願意爲之經受所有的痛苦、風險和犧牲。

也一定不要把完成特定使命的夢想(閱讀 9.2.1 節瞭解更多信息)和創業的夢想混淆起來。有時候,創業是實現夢想的最佳方式,但是很多情況下,最好還是從事居家業務(例如在家工作的顧問)或者加入別人的公司,或者在大學裏面做研究。創業只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1.5 小結

你知道什麼是創業中最美好的事情嗎?……你只能體會到兩種情緒:狂喜和恐懼。並且,我發現睡眠的缺乏會放大這兩種情緒。——Marc Andreessen,Netscape、Loudcloud、Opsware 和 Ning 聯合創始人

現在我們已經瞭解到創業生活的正反兩面。創業可能會帶給你更多樂趣,也可能會讓你更有壓力。你會得到更多的自主權,也要做更多艱苦的工作。你可以對自己的職業和全世界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也非常有可能會失敗。關鍵的問題是:你是否適合創業?

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嘗試。這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應該走出去開辦公司,但一輩子至少也要嘗試一次,每個人也都應該體驗一下創業公司的工作。說到這一點,其實每個人也應該體驗一下在大型、成熟的公司工作。創業公司未必適合所有的人,大公司也是如此。所以不妨二者都試一試,看看哪一個更適合你。

我在大公司和小公司都工作過。我覺得二者都值得體驗,因爲它們分別需要不同的技能。創業公司有一種活力感,你所做的是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新東西,可以改變他們溝通交流、旅行或做任何事情的方式。在大公司工作時,需要有溝通以及感悟他人觀點的能力。但有時,如果我們只不過想要完成某件事情,但最後銀行賬戶上卻來了三百萬美元,並且也沒有人妨礙你,那種感覺會很不錯的。——Philip Jacob,Stylefeeder 創始人、StackDriver 和 Google 軟件工程師

也許嘗試過後,你會發現創業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甚至也可能會受到鼓舞而成爲一名創業者。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已經是創業者。亞當 • 斯密寫道,每個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商人”,你是在把自己的時間、知識和資源出售給他人,無論是他人的公司還是自己公司的客戶。多年從事一份工作、慢慢晉升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自我僱用(self-employment)的人數規模空前,點對點經濟不斷增長,這一切都是由 Uber、Sidecar、Lyft、Airbnb、TaskRabbit、Homejoy 和 Etsy 這樣的創業公司促成的。

當然,出租一間房子或從事顧問工作和建立創業公司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但是隨着自我僱傭的模式變得越來越普遍,人們會更加接受創業公司,對大公司“職業安全感”的錯誤依戀也會更少一點。人們甚至可以接受一種時髦的“工作”概念:工作並不是固定的實體,也不是隻有在大學畢業後纔有權做的事。沒有所謂的工作,其實你在做的只不過是他人(老闆或客戶)覺得有足夠價值的事,這樣他們纔會付給你錢。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人們總是會告訴你:這個世界就是……儘量不要撞了牆也不回頭,要努力擁有美好的家庭,要學會享樂,要存下一點錢。那是一種非常有限的生活。生活可以變得更加多彩,只要你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你周圍的一切,即你所謂的生活,都是由不如你聰明的人組成的,你可以去改變它,可以去影響它,也可以做出自己的東西供他人使用。一旦意識到這一點,你將從此不同。——史蒂夫 • 喬布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