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趙天宇認為:

看到有答主在回答中引述了我們的報道,非常榮幸~我也來試著來回答一下哈。

先回答問題:這次事件,獐子島從來沒有說過什麼「扇貝跑了」;如果2014、2015、2016年放到海底的扇貝苗數量準確無誤的話,這一次從公司的描述來看是大量的死亡。大量的、集體的死亡,有部分海域接近絕收。不過,我不認為此次事件是完全的「天災」。

很遺憾,我們暫時沒辦法下潛海底查看實際的扇貝播種、生長情況。作為彌補,這些天我們走訪大連以及獐子島,有幸接觸了一些專業研究海洋氣候、蝦夷扇貝養殖的研究機構,同時查閱論文,也問到了養殖戶以及一些獐子島本地島民的說法。

為什麼我不認為此次是百分百的「天災」所致?首先,我注意到該公司對底播蝦夷扇貝兩次「探底」存量,數據上有非常大的偏差,而且僅發生在5個月以內。 此前按獐子島披露消息,每年的春秋兩季有底播蝦夷扇貝的抽測。2017年的秋季抽測結果顯示,2014年底播蝦夷扇貝、2015年底播蝦夷扇貝的存量分別為30公斤/畝、34公斤/畝;2017年內不進行收穫的2016年底播蝦夷扇貝存量為40公斤/畝。

事情在4個多月以後急轉直下。2018年1月18日~2月4日,該公司進行年終盤點,共盤點了131.46萬畝海域,同樣是2014、2015、2016年進行底播投苗的區域。本次結果顯示,2014年底播蝦夷扇貝的平均畝產為0.49公斤,2015年底播蝦夷扇貝的平均畝產4.37公斤,2016年的則為0.84公斤。

其中,2014年底播蝦夷扇貝全部進行核銷,因為平均畝產過低,尚不足以彌補採捕成本。如今的0.49公斤/畝,與4個多月前的秋季公佈的數據30公斤/畝,相差約60倍。同樣是公司得出的結論,為什麼會存在如此大的偏差?扇貝真的是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嗎,如果死亡為何沒有披露?

第二個疑問,就是關於此次扇貝大量死亡的原因了。

從我瞭解的情況,有長海縣養殖人員及海洋科研人員均向我確認過2017年出現的夏季高溫情況,在長海縣的蝦夷扇貝養殖行業中,這次高溫屬於大家普遍知悉的情況,並不是突然出現、後知後覺的。同時,有育苗及養殖經驗的人士對我也說過,2017年8月末長海縣海洋高溫情況比較明顯。

同時,有遼寧省海洋水產研究所論文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日本也曾出現蝦夷扇貝養殖大量死亡,原因在於各地盲目無序發展,養殖密度過大,導致水質惡化等原因。

我覺得很難理解的是,獐子島並不是剛剛開始做蝦夷扇貝的養殖,它是有多年經驗的。高溫、養殖密度大等等因素對扇貝養殖有多麼不利,難道不是應該非常清楚的嗎?

高溫發生在2017年夏季;養殖密度大也不可能是突然發生的。公司真的完全不知道上述環境變化嗎?為何不及時處理養殖密度過大等不利因素?三年的養殖期內,為何不能及時對外部條件變化做出相應處理,為何在收穫期才報出大額減值?

也許扇貝真的是「餓死了」,但是把這次的事情完全歸咎於天災,我認為是不合理的。從這一點看,目前還說不上塵埃落定吧。

歡迎討論,歡迎爆料。


獐子島扇貝第二次遊走了,引發市場再度出現爭議和不安,扇貝究竟去了哪兒?

日前獐子島公佈了調查結果,對於蝦夷扇貝存貨異常的初步分析,公告稱,經海洋牧場研究中心分析,初步判斷: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造成高溫期後的扇貝越來越瘦,品質越來越差,長時間處於飢餓狀態的扇貝沒有得到恢復,最後誘發死亡。

這種概率是不是存在,一位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海洋科研人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極限溫度、養殖容量、餌料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蝦夷扇貝死亡。其中2017年夏季大連周邊雨水較少,導致陸地徑流少,海洋的水質很清,造成扇貝的食物來源不足。「溫度高,又喫不飽,體質就會很弱。」多種綜合因素下,之後幾個月蝦夷扇貝死亡的概率就可能上升。

筆者曾經從事過養殖業,養殖淡水魚苗,曾經通過一定渠道銷售魚苗,某個地方水庫剛開始的時候,餌料豐富,投養的白鰱魚大頭魚長勢良好,成長很快,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投放的魚苗成長明顯放慢,但是淡水魚是不會死亡的,只是很瘦成長慢,很長時間也不能作為成魚賣,即使成魚大了,也是很難賣一個好價錢。

扇貝筆者不懂,如果餌料少了,成長是會放慢的,但會不會因為營養不良導致扇貝死亡,只能夠聽信專家的調查結論。

筆者曾經回答過獐子島扇貝問題,對於養殖業企業筆者是較為謹慎的,因為風險因素很多,尤其是難以控制的天氣變化和疾病因素。

筆者不想為獐子島開脫什麼,因為既不持有獐子島股票也與獐子島遠隔千山萬水,只是認為要理性看待。

獐子島扇貝遊走問題,不在於扇貝本身的風險,而在於信披是不是存在問題,據每經新聞,證監會系統相關監管機構人士曾向記者表示,將圍繞「信息披露合規」問題對獐子島此次事件跟進調查。

只要信披合規,獐子島的經營風險是不可人為控制的,但如果信披不合規,那就是另一碼事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前調查發現,獐子島船員在2017年5月到6月捕撈的扇貝出現少量死亡,11月份出現大量死亡,今年2月仍有數量不等的扇貝死亡。

問題就在這兒,獐子島緣何不予以重視,不進行調查,不進行風險披露。作為有經驗的養殖從業人員,緣何不進行分析。這有點說不過去。

 獐子島在2月2日晚間發布的公告中沒有否認2017年11月曾出現扇貝大量死亡的情況,並認為這種情況「符合扇貝生長規律」。這主要是基於根據獐子島捕撈後計算,這些捕撈區域的平均畝產在23~29公斤;而2017年1~12月捕撈的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為27公斤。獐子島對比這兩個數字後,發現差異不太大,該公司因此說,「根據2017年11月、12月的畝產數據判斷,不構成明顯減值或核銷,因此未觸發臨時信息披露義務。」這個筆者有點搞不太明白,大量死亡即使符合生長規律,畢竟死亡的扇貝都是錢,怎麼會如此的粗心,只能靜等證監會調查結論了。


作為一個投資者,看到獐子島這種解釋,請允許我先笑一會,同時表示無法接受,但是也只能表示無奈,一切還是獐子島一家之言,暫時還不會塵埃落定,相信監管還會進一步覈查,不過參考2014年獐子島的扇貝去哪裡第一季的調查結果,希望別太大。

A股上市公司奇葩事件多,但僅僅四年,獐子島這家上市公司已經給了大眾投資兩次掉眼球的事件:

第一次,2014年海域遭遇冷水團,扇貝遊跑了,當年業績變臉成巨虧11.89億元,2015年延續虧2.43億元,當年的扇貝跑了第一季就讓獐子島連續兩年虧損戴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逼向退市的邊緣。但是2016年獐子島卻實現凈利潤7959萬元扭虧為盈,保殼成功。

第二次,就是本次,在2017年10月26日晚間,獐子島發布的2017年的三季報中還預告2017年凈利潤預盈0.9億元-1.1億元,同比增長13.07%-38.20%,但是如今獐子島又該投資者上演了」一個季度"的突變,宣佈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要大幅計提減值導致2017年年報再陷大虧。如今給出的調查結果是這次扇貝沒跑,只是因為降水減少導致扇貝的餌料生物數量下降、養殖規模的大幅擴張更加劇了餌料短缺,再加上海水溫度的異常等因素導致扇貝自然餓死了。

四年間,獐子島這個A股上市公司所在的海域發生了兩次神奇的事件,有點荒唐。 並且是在獐子島曾明文表示「已在海域範圍內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監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 小時不間斷監測」 的背景下。

源自風生焱起的個人分析,專註財經分析多年,歡迎關注本帳號以便獲取更多財經知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