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金石來通杯.jpg

Drinking vessel (Rhyton) in lapis lazuli and gold Iran, Achaemenid, 6th/5th century BC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黃金青金石角狀飲酒器, 公元前6-5世紀

來通(古希臘語ῥυτόν rhŭtón英語:Rhyton),

是希臘語的譯音,有流出的意思,大多做成獸角形。一般在酒杯的底部有孔,液體可以從孔中流出,功能如同漏斗,用來注神酒,當時人們相信用它來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舉起“來通”將酒一飲而盡是向神致敬的表示,因此也常用於禮儀和祭祀活動。

自青銅時期或公元前2000年開始,圓錐Rhyton形的酒具就已經出現在了愛琴海地區。當然,它並不限於該地區。Rhyton可能源於與其形狀相似的角杯,用角製成的飲器早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於亞歐地區了。

在史前時代時,角杯和飲器並不是全部都在底部開口的。自從開孔開始出現,他們就逐步被塑造為動物的形象,如牛科、馬科、鹿甚至犬科動物的頭部,而液體則從這些動物的口中流出。 

在公元前2000年以來的近東、中東和波斯等地的多個文明的遺蹟中都有Rhyton的發現。它們通常採用貴金屬或寶石等材料製成,往往製作精美,且被製成動物頭部或角的形狀。

Rhyton曾廣泛流行於自美索不達米亞至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區域中,這種造型的酒具在中亞、西亞,特別是伊朗薩珊波斯是十分常見的。在波斯這種器具被稱為「塔庫克」(takuk,تکوک)。在希臘戰勝波斯時,很多金銀器等奢侈品被帶回了雅典,其中就包含了很多的Rhyton。此後,希臘的工匠們也開始仿造波斯風格的Rhyton了。

鑲金獸首瑪瑙杯.jpg

在中國西安發現的何家村唐代窖藏中也包含了一件精美的Rhyton,這件被稱為「鑲金獸首瑪瑙杯」的酒具具有明顯的Rhyton特徵。

有的學者推測此杯是從中亞或西亞進獻來的禮品。但深入研究者堅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獸首杯在製作之初,可能也想摸擬西方風尚採用羚羊之形,可由於對題材的生疏,所以最後成了現在的面目。據估計,它的製作年代當在8世紀前期。1970年在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已被列為一級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在中國,從唐代以前的圖像資料來看,這種酒具常出現在胡人的宴飲場面中,唐朝貴族以追求新奇為時尚,而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貴族崇尚胡風,模仿新奇的宴飲方式的見證它是唐代與西域各國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證。

中國最早的Rhyton發現於新疆和田約特幹遺址,時代約在三或四世紀,而傳入內地則不晚於六世紀。用Rhyton飲酒,飲者須仰承自上方下注的酒,由於其與中國傳統用杯飲酒的習慣迥異,所以在唐代以後在中國的Rhyton逐漸向杯形器轉化。

有點像是一時的新鮮熱鬧了一場最後雖免不了被變形同化,但中國的藝術造型因此而更多采

 編者:採石selen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