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元年.jpg

《殺戮元年》,亦是《國定殺戮日》系列的第四集,

片商特地將美國上映日訂在國慶日7/4,嘲諷意味頗為濃厚,

這次主軸回溯到故事的起源:封閉社區的社會實驗。

 

我已經盡力找了一個最不恐怖的海報版本,希望不要嚇跑讀者XD

 

------------------------------------------以下內文含劇透請慎入------------------------------------------

 

由於本系列已經出了好幾集,先來回顧一下前幾集的表現吧!

最新的《殺戮元年》在IMDB上的評分為5.3/10分,

至於2013年上映的《國定殺戮日》為5.7分

2014年上映的《國定殺戮日:無法無天》為6.5分

2016年上映的《國定殺戮日:大選之年》為6.0分

 

從上面口碑分數可看出這集評價偏低許多,我也覺得這次缺乏亮點,

大部分元素與套路在前幾集都出現過了,創新程度不高,

不過布倫屋製片公司出品的驚悚片大多都是小成本,端出這樣的作品也不算太意外啦。

 

本集最大賣點應該在於故事焦點轉移至政府高層的"上帝視角",

這場由「新國父」政黨提出的社會實驗,將範圍縮小至一個封閉島上的社區,

並且提供高額獎金誘使居民留下參加,想透過實驗成功與否決定政策推廣至全國的可能性,

然而當政府高官下令派出傭兵介入這場實驗後,一切全都變調了,

看似有科學數據又有縝密規劃的實驗,全都只是假象,

事實上,政府根本不關心實驗的成敗,「新國父」鐵了心就是要實行這個政策,只許成功,不容失敗。

 

關於片名,英文原名是The Purge,台灣翻譯為《國定殺戮日》,中國翻譯則是《人類清除計劃》,

坦白說我比較喜歡中國的翻譯,更貼近英文原意以及電影中真正要傳達的涵義,

Purge意指【淨化、清除、肅清、刪去】,皆暗示除去被認為是不好的或不被需要的東西,

雖然使用的手段是殺戮,但真正的核心就是Purge:清除掉不好的東西。

台灣譯名較偏向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形式,但中國的譯名才有點出這系列的主題內涵,

這項政策要清除的目標就是窮人、有色人種、罪犯....等被認為對社會沒有助益的人,

透過淨化後就能讓美國再度繁榮,是典型的烏托邦主義,因此The Purge系列也可稱為反烏托邦電影。

 

關於提出實驗的科學家,看到影評有些人表示同情,可是我想不通怎麼會同情她,

提出這種非人道的社會實驗,難道不知道會有多少無辜的人在這邊犧牲嗎?

明知道留下的居民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參加,卻要因此喪命,

把人命當成數字;將每次殺戮當成數據分析,如此冷血的科學家,為什麼要同情她?

她若能接受人民死於自己主導的實驗,那也該認清:要有多麼無情的政府才會雇用她且同意實施這項實驗?

被這樣的政府當作一顆棋子利用又丟棄,只能說是可預期的命運吧。

 

打到這邊突然想到,為何不將監獄的重罪囚犯丟到無人島上實行這項計劃看看,

也許一般民眾的憤怒感會稍微降低一些吧,但這樣又不符政府想清除窮人跟有色人種的野心了,

導演非常不避諱的將本集焦點放在黑人身上,

電影中的有色人種被貼了滿滿的標籤:窮、學歷低、暴力、犯罪。

對於現在種族議題敏感的美國來說,是滿大膽的拍攝,好奇黑人觀眾看了不知作何感想,

不過故事中還是誕生了一名黑人英雄,看的過程總是讓我想起「黑豹」,

政府是迫害人民的邪惡反派,而毒梟老大成為保護居民對抗高層的英雄,

若還有續集的話,有點好奇革命軍的背景會不會跟前傳的男女主角有關係。

 

總結:

《國定殺戮日》系列算是低成本製作的恐怖片中,少數除了驚悚血腥之外,還能保有一些值得探討的議題,

我想這也是它屢屢推出續集,都能取得不錯票房的原因之一吧!

若再出續集,希望能提高預算,端出更有質感的作品。

評分:7 / 10

 

布倫屋製片公司出品的▼相關文章▼

【影評】忌日快樂:又一個面具殺人魔/驚悚懸疑電影推薦/Happy Death Day/內有劇透

【影評】《真心話大冒險》Truth or Dare:永無止盡的恐怖遊戲(內有劇透)/劇情賞析/電影心得

 

▼如果你喜歡我的部落格,歡迎點讚FB追蹤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