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g 
歷史的輪軸滾啊滾的,不論輾壓了多少痛苦,都還是持續往前進了。

坦白說剛看前兩集時有一點蠻不明所以的感覺,可能因為主要就是要鋪陳一些時代背景、人物關係,加上有主要事件、也就是林景維跟最後神秘焦屍的命案發生,對我來說是蠻撲朔迷離的,當然以這樣的類型來說,不外乎就會有很多讓人覺得「產生疑竇」的片段。我喜歡推理劇,很大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我很喜歡那一種跟著劇情一起動腦,一起去猜測或者討論哪一個人才是真兇、或者是從破碎的線索中拼湊真相這樣的過程,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
C.png  
像我覺得前兩集,可能是因為本來設定上陶展文跟楊輝銘回台灣,就是要去林家娶親,因此隨著這兩個主要角色(或者說故事裡的偵探搭檔)進到林家,觀眾也隨之會把更多焦點放在林家人身上,因此,當旁白形容林珠英是「沉甸甸的謎團」時,伴隨著劉品言那愁眉莫展、又好像隱含著太多秘密於心的愁容,彷若她如果會是最終的反派也不算太過意外(尤其是特別把昆蟲圖鑑這本書留下來時,我一直有誤以為這是甚麼重要線索XD)

不過從林珠英這個角色,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她與陶展文的對談──立場不同、想法不同,但好像同樣的深謀遠慮,對話看似簡單、但卻又充滿深意,全劇看完之後再來回想兩人的對話,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另外我覺得還有一點是她很重要的功能是──轉場。
c.jpg  
前兩集、伴隨著最開始的那場宴席,絕大多數的事件都場景都在林家,觀眾所看得更多的、自然也是林家,但因為林景維死亡,導致林家狀況「不太方便住人」,導致在林珠英的斡旋、請求之下,讓陶展文跟楊輝銘來到了陸家。這樣的過場最大的意義,是自然、同時也帶領觀眾進到不同視角,因為我覺得《憤怒的菩薩》最要討論的,其實是一種身分認同與大時代之下的難為。而林家跟陸家的處境,莫過於是很大的象徵。

其實我覺得絕大多數的民眾只是想要安然度日而已,要說忠心耿耿、要說愛國,我覺得都是一種順應著時代趨勢的行為,隱瞞自己內心真正想的、或者說,他們根本就失去了「想」以及「選擇」的權力。故事走到最後才會發現,每一個角色,都是時代底下的悲歌,而歷史的輪軸滾啊滾的,不論輾壓了多少痛苦,都還是持續往前進了。
B.jpg  
所以我自己其實反倒看了三四集之後,把全劇扣緊起來重新思考,就發現每一個線索的用意──或者說,我是直到看了後兩集,並因而懂了前兩集的鋪陳意義時,才開始真正喜歡上《憤怒的菩薩》。當然,你要說以推理劇來看,這部作品是真的有蠻多相對來說比較跳躍一點的思考,可能也並不是那麼嚴謹的推理劇、謎底也相對好猜,可是像是第二集,從事件的發生、到後來的推理,前山有小廖、後山有崔上校這樣的設計,也好像形成一個極天然的密室。

另外像是從焦屍是川崎一事爆出,從筆記本、報紙與《三國演義》裡,連結出了「山上密處朝五時」、「趙百文被殺」等等的對話密碼,這幾段還算是讓我覺得蠻印象深刻的部分!
D.jpg  
回歸最初,其實我有喜歡《憤怒的菩薩》,雖然感覺主軸是命案的推理,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在那樣的時代環境下,每個人被迫選擇的不同立場,整個氛圍到最後的一種淒涼與蕭條,反而讓我覺得有一點點的悲哀,因為,最後誰也不認同誰,誰也不知道自己是誰,而每一個看似旁觀的視角,卻其實都捲入於當事人的風暴。好像這個故事裡,到最後並沒有誰是真正的反派──因為就連反派,都是時代底下值得被同情的一角。

其實不管是被害者還是加害者,都是歷史舞台底下的犧牲者,從來沒有誰真正勝利,多種語言的匯合與交融,在《憤怒的菩薩》裡形成一種微妙的和諧與矛盾,象徵的,是民眾在新政與舊權之間的無所適從。我其實私心很喜歡吳慷仁這次有點瀟灑的演出(好啦我知道應該會有人說我就是慷仁粉嘛哪次不喜歡XD),但我想說的是,在看似放蕩不羈又瀟灑的表象,以及那與楊輝銘有點一搭一唱的一種有點像黑色幽默的呈現,對我來說,更放大了最後的一種「孤獨」感,很疊合整個時代氛圍的、又同時渲染了觀眾。

圖片來源:愛奇藝
click ☞ Dear Han on FacebookInstagra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