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在整個三國時代,一共有12位君主,其中曹魏5個。東吳5個。蜀漢2個。在這12位君主里最傑出的就應該是魏明帝曹睿。

曹睿,北魏第二位皇帝。生於公元204年,如果曹操開始算應當是第三位。曹睿的父親是魏武帝曹丕,其母是甄氏,有人說曹睿其父應該是袁熙。這應當是胡說,純粹是為了給曹魏出醜而故意為之。我這裡說的是》《三國志》不是《三國演義》,

曹睿在公元222年立為太子,登基的時候是公元 226年,時年22歲,曹丕給曹睿給留下三位輔政大臣,陳群,曹真,司馬懿。這絕對是個強強組合,提出哪一個都不必蜀漢的諸葛亮差。這三個輔政大臣既有宗室曹真,也有氏族潁川集團的陳群,和世家代表司馬懿。應當說曹睿接說接手的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但內在的實權逐步被門閥氏族所掌控了。就在曹睿登基當年,孫權就發兵攻擊曹魏的江夏。曹睿得報以後,派人慰勞戍邊將士,但沒有派兵,言道:東吳善水戰而不善陸戰,當地守軍完全可以抵抗東吳,可以曹睿絕非生於深宮的太子,應該是有能力和謀略的。

公元227年,麴英與孟達先後反叛,被曹睿迅速平定,而從228年到234年蜀漢3次討伐曹魏,都被曹睿擊敗,在秉政期間多次降低賦稅,將嚴苛的法律變得寬鬆,即寬律法,以安民心。應當說,曹睿既可撫民安政,也可征戰四方。能文能武,比他同時代的劉禪,孫亮要出色的多。

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曹睿不死。司馬懿絕對不敢反,而曹睿也對司馬懿不放心,所以派毌丘儉作為司馬懿副手出兵作戰,但毌丘儉能力不行,沒有制約住司馬懿,但也由於此,司馬懿深恨毌丘儉,以後司馬懿高平陵之變以後,第一件就是把毌丘儉給殺了。司馬懿長壽是他最終勝利的最大資本,而曹睿最大的悲哀就是短壽。公元239年駕崩,終年36歲,而又迫不得已讓司馬懿二度為輔政大臣,此實在是飲鴆止渴,但曹睿也是沒有辦法了。

應當說曹睿時期,國家的權力和上升通道基本上已經被門閥氏族所把持了,曹睿也數次希望擺脫這種桎梏,但效果甚微,而曹魏時期應該是漢朝制度向兩晉門閥制度過渡時期,這不是以人的意志力可以轉移的。潁川集團,河北集團已經徹底控制了一切 。曹魏不過是代理人而已。

史學大家司馬光資治通鑒曰:「漢主壽常慕漢武,魏明之為人。」應該是很中肯的,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曹睿多活十年,司馬懿少活十年,曹睿應該是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可惜,歷史是最不能假設的,曹睿可謂三國第一明君。


若論中國古代皇帝,三國曹魏的第二位皇帝魏明帝曹叡,若列入悲催皇帝行列中,估計應無異議。且不說他身世撲朔迷離:你究竟是袁家的孩子呢?還是曹家的孩子呢?如果你是曹家的孩子,你究竟是曹操or曹丕or曹植誰的孩子?也不說他少年時代就因母親被父親賜死,母親死後也未遵循禮制安葬;自己在殺母仇人的「撫養」下,忍辱偷生,賠盡了多少小心和委屈?單單就祖父曹操、父親曹丕、叔叔曹植,建安年間或有赫赫武功,或有璀璨文采,或二者兼備,被後人譽為「三曹」,估計就使魏明帝倍感「亞歷山大」,心理陰影面積會有多大呢?

「三曹」塑像

對曹叡,時人及後人評價褒貶不一。如曹叡即位伊始,曹魏侍中劉曄就有「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的評價。後來,王沈《魏書》則有「褒禮大臣,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的評價,孫吳陸遜則有「(叡)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曹)操時」的評價。總體來看,古代史家對曹叡多有褒崇。近代史家呂思勉則有「明帝繼立,荒淫奢侈,朝政更壞」,蔡東藩則有「奢淫無度,違理蔑倫」等「差評」。2017年熱播歷史大劇《軍師聯盟2虎嘯龍吟》,更是將他塑造成只知道吃喝玩樂、嗜殺成性的紈絝暴君。

綜觀曹叡一生,就文治武功而言,他雖較祖父曹操、父親曹丕、叔叔曹植遜色,卻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他雖貴為一國之君,卻也有人的七情六慾,也有複雜多變喜怒無常的人性。下面,我們就結合史書的相關記載,盡量真實地復原歷史上的魏明帝。

一、撲朔迷離的身世

曹操究竟是曹操or曹丕or曹植誰的孩子?這個問題,因當時沒有DNA鑒定,估計要永久成為歷史謎案了。他是曹家的孩子,還是袁家的孩子?這個問題,卻在史書中,留下了蛛絲馬跡,也引起了後世史家的諸多爭辯。

陳壽《三國志》主「建安九年」說。他在《明帝紀》中記載,曹叡於公元239年正月去世時,「時年三十六」。依此計算,曹叡當出生於204年(建安九年)。關鍵問題來了:眾所周知,曹操於建安九年八月才攻克袁氏的老巢—鄴城(今河北臨漳)。甄氏原是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鄴城陷落,袁熙、袁尚等逃亡,袁紹妻劉氏、袁熙妻甄氏則被曹軍俘獲。曹丕垂涎甄氏美貌,遂娶其為妻。

若依曹叡生於建安九年,則曹叡究竟誰之子,已不言而喻。

很多史家或許難以接受此說法,因而紛紛對陳壽的記載提出異議。南朝劉宋史家裴松之說:「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 明代學者周嬰則說:「《志》稱叡封武德侯,年十五,時為延康元年,則叡蓋以建安十一年生。」盧弼據《三國志·常林傳》裴《注》引《魏略》「吉茂轉為武德侯庶子。二十三年,坐其宗人吉本等起事,被收」的記載提出,建安二十三年,曹叡被封為武德侯,其時曹叡15歲。則曹叡之出生年,當在建安八年。盧弼據此提出:「竊謂承祚此文,實為曲筆,讀史者逆推年月,證以甄夫人之賜死,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則元仲究為誰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曹叡生於建安九年,其為袁熙之子已可為定論,況且其生於建安八年呢?

二、魏明帝施政能力與評價

古往今來的人,對魏明帝的評價,可謂冰火兩重天。愛之者捧其上天,惡之者摁之入地。如果說前引曹魏劉曄、王沈對曹叡的評價,有對本國皇帝溢美吹捧之嫌。那麼,作為敵國的孫吳名將陸遜的評價,應具有較大的客觀性。因而,呂思勉、蔡東藩對曹叡的評價,可謂激切且失之偏頗。那麼,曹叡的執政能力究竟如何呢?

(一)強化皇權,生殺賞罰操於己手

曹叡即位初,孫權曾對此乳臭小兒不屑一顧。認為陸遜對曹叡的褒獎之言,言過其實。他還樂觀地預言:陳群、司馬懿、曹真等在曹操、曹丕時代被壓抑,且又被曹丕遺命輔政的元老重臣,必會利用新君幼弱時機,「弄巧行態,阿黨比周」,專擅朝權。可後來的結果,卻大大出乎一世梟雄孫權意料之外:他所鄙視的曹叡,竟能不動聲色的攬權於己手,保證了曹魏的穩定和繁榮。

魏明帝即位初,就大力強化皇權:「諸公受遺輔導,帝皆以方任處之,政自己出。」曹真、曹休、司馬懿,多因與蜀漢、孫吳戰事而被明帝差遣,馳騁邊疆,無法有效的干預朝政,所謂輔政,形同虛設。因而,自魏明帝即位伊始,就將人事、軍權、國家各項政務的處置等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

(二)崇儒重教

魏明帝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儒家經典教育。他於太和二年(228年)六月頒詔:「尊儒貴學,王敎之本也。……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鑒於高堂隆等名儒年邁,後繼乏人,故於景初年間頒詔,揀選資質聰穎者,跟高堂隆等學習儒家經學。

(三)重視禮、刑治國,禮主刑輔

魏明帝深諳禮樂制度在治理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致力於曹魏郊祀、宗廟、正朔、為人後、宗廟演奏樂舞諸禮制的制定和完善。他借鑒歷史教訓,於太和三年七月頒布的《禁外藩入嗣復顧私親詔》,頻頻為後世所稱引,影響巨大。

魏明帝重視刑法對統治國家的重要性。他於太和三年十月改平望觀曰聽訟觀。他既重視刑法的制定與完善,於太和三年詔令陳羣、劉邵等「刪約舊科,傍采漢律,定為魏法」;也重視刑罰在治國理政領域的重要性,強調刑罰務必以寬大簡化為要務。

(四)優禮元老重臣和賢士

魏明帝優禮大臣,對年紀老邁、行動不便的鐘繇、華歆等重臣,他特意下詔規定:「朝見皆使載輿車,虎賁舁上殿就坐。」他重視賢能之士,多次下詔征賢士管寧入朝。並對地方官吏的接送,做出明確規定:「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發遣寧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

(五)鼓勵進諫,虛心納諫

曹叡鼓勵臣民上書,對皇帝的過失進行勸諫:「有可以補朕不逮者,各封上之。」對吏民的勸諫,魏明帝大多親自認真審閱,「含垢藏疾,容受直言,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開容善直,雖犯顏極諫,無所摧戮。」

(六)外交、軍事處置得當

對外,魏明帝在綜合考慮蜀漢、曹魏國力後,用曹真、司馬懿等,對蜀、吳的侵擾,制定以防禦為主的戰略。使中原地區基本再未遭兵燹之禍。

魏明帝雖確定防禦蜀、吳進犯的基本國策,但這種防禦並非消極防禦,被動應付。他試圖通過輿論造勢,扭轉戰事不利局面。如在太和二年正月詔書中,魏明帝極盡挑唆、離間之能事,試圖挑起蜀漢統治集團內部及吏民衝突和矛盾:「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已。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

若有有利時機,曹叡也積極、主動對蜀、吳、遼東發起進攻。如太和二年秋,他詔命曹休、司馬懿、賈逵等伐吳;太和四年七月,詔使曹真、司馬懿伐蜀;太和六年詔田豫等伐遼東等。其中,戰績最顯赫,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征伐,是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命司馬懿、毌丘儉等率軍征伐公孫淵。該年八月,公孫淵集團即宣告覆滅。自東漢末年盤踞遼東,曹操、曹丕無力征討,只得羈縻籠絡的公孫氏集團,至此徹底滅亡。遼東地區也重新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魏明帝時期曹魏國力的積聚、發展,也為後來曹魏滅蜀、西晉滅吳,結束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戰、三國鼎峙的分裂狀態,重新實現國家的統一,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文史君曰

馬植傑先生如此評價曹叡:綜觀叡之行事,優缺點各佔一半。其優點是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容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曹叡的最大缺點是奢淫過度,還有一個重要的失誤,則在確定繼承人和輔政大臣方面。這一評價,較之以往或多褒崇溢美,或激切貶斥,可謂客觀、公允之論。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2.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年。

3.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4. 馬植傑:《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文武雙全、御下有方,可惜命太短。

曹睿出生大概在204年,而去世時正當年,只有三十五歲,在239年就去世了。

在登基前,從小曹睿就深得曹操的喜愛,史書層記載「帝生數歲而有岐嶷之姿,武皇帝異之,曰:「我基於爾三世矣。」」說的就是曹睿小時候就很厲害能夠過目不忘,曹操覺得十分驚異而更喜愛他,說有曹睿我曹家可以屹立三代不倒。

後來曹睿經歷了母親被賜死,父親貶其爵位再重新封為王,並在其次確立了他嫡長子的身份,到了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駕崩,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曹睿作為皇帝登上了歷史舞台的核心區域。

在他即位當年,孫吳看有機可趁就想北伐,但是很快就被曹睿派人打回去了。諸葛亮在執政期間不斷北伐,第一次北伐時曹睿到長安壓陣,之後數次北伐都沒有什麼進展。而孫吳也在從荊州到徐州不斷試探攻擊,也都被其擋住,而後面他派遣出刺客刺殺軻比能,也有效穩定了北部邊境,在公孫淵反叛後,他也迅速命司馬懿平叛……

一般來說有輔政大臣的皇帝都需要與大臣鬥智斗勇才能奪回權利,而曹睿即位不久就可以獨攬大權,更是不斷派輔政大臣前往邊疆參與戰爭,讓他們很少有時間可以呆在首都,保證了國家和自己政權的穩定。

然而曹睿年僅三十五六就去世了,不得不感嘆一句時也,命也。


歷史上對曹睿的評價確實很高,小武帝的稱號也是很高的評價,我們先看看幾個人對曹睿的評價。

劉曄:秦始皇、漢孝武之儔,才具微不及耳。

孫權:及操子丕,桀逆遺丑,薦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尋丕凶跡,阻兵盜土,未伏厥誅。

陸遜: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

鍾會:烈祖明皇帝奕世重光,恢拓洪業。

在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可想而知,曹叡還是是個非常厲害人物!我們在新播出的大軍師司馬懿里也能明顯看出,曹睿這個人在政治上,處理國事上也是敏銳果決,對群臣了如指掌,跟其父曹丕相比,更懂得帝王之術。曹丕在彌留之際留給他幾個輔政大臣。他藉由戰事多次將曹休、曹真與司馬懿調往邊境,令其停留都城的時間十分有限,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通過以上策略,明帝巧妙地將四位輔政大臣中實力最強的三人調離中央,成功收攬權柄掌握大權。在軍事上,當時諸葛亮正在積極北伐,而孫權攻江夏、襄陽,還有孟達反叛,鮮卑與蜀漢聯手進犯。魏明帝成功地抵禦了這些內外戰爭。他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名將與諸葛亮作戰。諸葛亮死後,魏蜀邊境上的情況有所減緩。同年,軻比能被曹叡派遣出的刺客所刺殺,鮮卑「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北疆也得以安定。曹叡令司馬懿攻遼東,司馬懿遂帶兵四萬,和牛金、胡遵等出征遼東,大破燕軍,殺公孫淵,成功收復遼東。

曹睿還素有文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

只可惜他身體不好…英年早逝了,他如果不死那麼早,司馬懿也是沒有機會奪取曹魏江山的,很無奈!空有一腔熱血!事實還是太沉迷了整日飲酒作樂,傅粉何郎不解愁。

諸葛亮死後,曹睿心病得除,開始縱情享樂。他挑選了大批美女入宮,日夜在宮中作樂。連年征戰,曹魏國庫空虛,財政開支本已告急,曹睿又雪上加霜,在洛陽、許昌兩地建宮殿,弄得國家財政頻頻亮起紅燈。身體被掏空了不說,在繼承人和顧命大臣的選擇上也犯了致命的錯誤。使得最後曹魏江山斷送在他的手上。


我認為曹睿還是個很好的皇帝了,對外殺伐果斷,善用奇才,對內愛護子民,減輕賦稅,唯賢適用,這都是當皇帝好的一方面,並且文采極好,魏家三祖不是白叫的,老曹家的能人很多,像曹操,曹丕,曹沖,曹植,曹睿都是文采極好的人物,但是曹沖幼年早逝,曹植有個曹丕這樣的哥哥,也算鬱郁不得志。

但是還是有兩點受到了詬病,一是託孤大臣,選了司馬老賊,本來司馬老賊就賊心不死,詭計多端,加上手握兵權,並沒有選擇在臨死之際除掉司馬家族,而是選為託孤大臣,直接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

二是好色,這是老曹家的傳統,這也可以理解,畢竟都是男人,而且還是皇上,並且還是家族基因,曹操建了銅雀台,曹操死了沒幾天曹丕就把銅雀台的美女全摟走了,曹睿死後後宮有上萬人。

不過總體來說,曹睿還是個明君,就是苦了後來人。


曹叡(204年—239年),字元仲,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226年-239年在位。謚號明皇帝,廟號魏烈祖。只活了36歲,歲數在一步一步的減少。雖然文學上與曹操、曹丕合成「三祖」,但是成就根本沒辦法比。曹叡剛開始並沒有得到曹丕太多的青睞,但是這位曹叡仁慈,連小鹿都不捨得。這種善良也感動了曹丕。如果按照西漢時期關於廟號的嚴格要求,這位皇帝是沒有資格取得廟號的。

曹叡的取得軍事成就幾乎就是司馬懿的成就。

《三國志·諸葛瑾傳》中記載了孫權對以上皇帝的評價:丕之於操,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猶丕不如操也

曹叡有三個兒子,但是都早死,都在曹叡生前就去世了。最後是養子曹芳繼位。託孤於司馬懿,曹爽。


曹睿能夠和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是有道理的,在他小時候,就十分受祖父曹操的喜愛,常常讓他與侍中近臣並列。可以說曹操在世時就開始為自己下一代的下一代的魏國培養合格的君主。而曹睿也不負厚望,像許多的皇子一樣,曹睿歷經艱險繼承了大魏的皇位。在他短短的36年的生命中、12年的皇帝生涯中,是很有作為的。

看過電視劇《軍師聯盟》的人都知道,曹丕死後留下了四位輔臣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來輔佐年輕的曹睿執政。曹睿深諳制衡之道,剛剛即位不久便政由己出,幾個輔政大臣都變得形同虛設,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這也是司馬懿we"為什麼j"懼怕ca"曹睿的原因。

在位12年間,曹睿在政治、軍事、文化上均有成績。

政治上對原先的法令律條進行了很大的改動,如刪減死刑等,他處理政事時十分謹慎,而且善於納諫。地方官甚至百姓的上書都會仔細查看,親自處理百姓的冤案、疑案。在政事上十分的精明能幹。

軍事上的曹睿十分的果斷,在曹丕新亡、年輕的曹睿剛剛即位的時候,其他的勢力認為魏國政權更替,國內不穩,便紛紛出兵征討魏國。曹睿剛剛即位就面臨著這樣嚴峻的形式。我們來看一看當時曹睿面對的形勢:孫權攻打江夏等地、孟達反叛、諸葛亮五次攻打魏國、鮮卑族不斷的侵擾、公孫淵反魏等,可以說曹睿稱帝後就沒過過幾天太平日子。但他用人精明、殺伐果斷,重用曹真、張郃、司馬懿等軍事奇才,成功的抵擋住了所有對魏國的進攻。不得不說是極為成功的。

在文化上他極為鼓勵文學創作,他本身也十分的擅長詩作,他的詩文和曹操、曹丕並稱「三祖」可見其文化造詣也很高。

當然,人無完人,他也有缺點,他精明強幹的同時也十分的奢淫。史書記載他的後宮人數達到了上萬人。這可能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他在將死之時,在確立繼承人和輔臣時犯下了極大的失誤,使得司馬懿大權獨攬,葬送了曹魏政權。總的來說,曹睿在短短的12年的帝王生涯中是極為有作為的,可稱是一代明君。


謝邀。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即魏明帝。曹叡自幼深得曹操喜愛,有文采,有謀略,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祖」。總體來說,曹叡算是一代比較開明有為的帝王。

曹叡即位後,對三國的政冶形勢還是比較清醒的,對形勢判斷比較準確,指揮當朝將軍曹真、司馬懿等人,數次擊敗了吳、蜀兩國的進攻。比較著名的是擊退孫權進攻江夏,擊退東吳將軍諸葛瑾、張霸等進攻襄陽。 果斷起用司馬懿,擒殺叛將孟達,奪街亭,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此戰,曹叡親往長安壓陣。由於曹叡用人有方,讓蜀國諸葛亮五次北伐均無功而退。 公元233年,曹叡先後派秦朗、司馬懿平定了鮮卑、匈奴以及遼東公孫淵的叛亂。 曹叡在位十二年,在其死前的統治後期,好大興土木,尤其是臨終前託孤不當,讓曹爽與司馬懿輔政,不爭氣的曹爽無能卻專權,導致後來朝政動蕩。

曹睿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曹丕能夠被立為世子,立為皇太子曹睿也是很有功勞的,曹睿非常受曹操的喜歡,所以指揮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他的,所以曹睿對指揮作戰是非常熟悉,而相比較,曹丕的作戰經驗反而弱了很多。你可以看到魏明帝朝的時候皇帝親征是常常發生的事情。

曹丕繼位的時候,曹睿是受到排擠的,因為他母親死得非常慘,他母親是一個很賢德也很有才華的人,只不過說了幾句怨言,就被他父親曹丕在母親死後用糠塞住嘴,頭髮覆面。立曹睿為太子只是因為那一句話,曹丕射死了母鹿,然後讓曹睿射小鹿,曹睿不忍,最後曹丕有感。從此就確立他為皇太子。從這裡可以看得出曹睿的心計和忍耐的程度,也可以感受到曹瑞內心的凄苦。

曹睿繼位之後,勵精圖治,整個魏朝在他的統治下一片祥和,雖然有諸葛亮,還有東吳的騷擾,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幾次都能夠在朝廷裡面做出正確的戰爭預判,具體的就不展開,因為內容太多。他重用司馬懿,司馬懿是一個忠臣,曹睿重用他沒有任何問題,關於司馬懿是忠臣,我以後會寫一篇文章,大概是後天吧。

如果說曹睿的最大失誤是什麼?這是自己壽命太短,還有就是沒有孩子。或許真的,老天要滅掉魏,這是天意,不能違。


謝謝邀請;魏明帝曹叡是怎樣一個皇帝?

曹叡字元仲,曹操孫子,曹丕之子。延康元年曹丕篡位稱帝,其母甄姬因惹怒曹丕被賜死。曹叡被貶為平原侯,曹叡雖然是長子,因母親的牽連未能被立為儲君。

曹叡非常喜歡兒子曹霖時常想立為儲君。因長子是曹叡只是母親牽連才沒立為儲君。曹叡怕曹丕加害自己,平時小心謹慎,在曹丕面前做出仁德之態。來獲得曹丕的好感。

一次跟隨曹丕打獵,曹丕見一對母子鹿,將母鹿射死,讓曹叡射小鹿,曹叡不幹,說其母已死,剩下小鹿已經夠可憐的,怎麼還忍心射死它呢?說完痛哭流涕,曹丕心中大讚此子仁德,回去後立曹叡儲君。

曹叡文學水平很高,與曹操,曹丕,並成為魏氏三祖。曹叡對國家法律特別重視,改立法去死刑。明察斷獄,能容臣直諫,不殺直諫之臣。在古代的帝王里實屬罕見。缺點是奢淫過度,過於酒色生活,英年早逝。在洛陽病逝,死時候年僅36歲。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