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羽亭

  隨着2019年的生死大考髮捲,“馬不停蹄”或許會成爲新勢力造車企業的羣像,新能源補貼的“靴子落地”更給戰局繫上了未知。

  在打好首款車型零跑S01量產交付之戰的同時,4月初,零跑在上海車展前釋放了有關於第二款車型C-more的相關數據。

  年銷多少零跑才能實現盈利?

  C-more是零跑汽車推出的首款準量產純電動SUV車型,預計2020年底上市。

  動力方面,搭載了160kW 300 N·m永磁同步電機,百公里加速約爲5s,NEDC續航500公里以上。軸距爲2900mm。

  作爲一輛主打智能的電動車,C-more上市具備L3級別的自動駕駛,並可通過OTA升級到L4級別。中控臺配備10寸+15寸雙大屏組合,主駕駛位擁有8寸AR-HUD。

  同時,C-more保留了零跑S01上的“Leap In生物鑰匙系統”,在採用“指靜脈識別解鎖”與“人臉識別啓動”雙重認證的同時,也滿足了駕駛員在遺忘鑰匙的狀況下通過身份驗證進入車輛。

  “C-more是零跑全新平臺的產品,這個產品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對標特斯拉的Model 3,這意味着我們將在功能上更優,實用性更全面。”零跑創始人朱江明表示。

  相比於S01,零跑對於C-more在銷量上所寄予的期待更加明顯。

  今年二季度,零跑汽車將在全國開設10餘家零跑中心,其中,成都零跑中心預計在4月開業。

  如此一來截止今年,零跑在全國投入運營體驗和服務中心將超過60家,覆蓋全國20多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在其他部分城市,零跑汽車將與新零售平臺展開合作。

  按照計劃,零跑將通過此後的五年完成一個目標,到2024年銷量佔國內電動車銷量的10%。基於我國去年260萬輛的電動汽車保有量計算,2024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1700萬輛。

  在朱江明看來,即便是到了那個時候,“年銷達到10萬輛也很難實現盈虧平衡,起碼要到50萬輛以上纔有可能平衡工廠、研發和車型各個方面的投入。”

  對於零跑來說,50萬輛年銷將是又一個門檻,也將會是“道阻且長”。

  零跑S01爲何沒能成爲爆款?

  時間拉回今年3月,新能源補貼的退坡將“門檻”繼續拉高。

  “一方面,高額補貼實際上需要車企提前代付,這是一個較大的負擔。”朱江明認爲需要辯證看待問題,“另一方面,更嚴峻的考也會倒逼車企練就好內功,調整成本結構,提升產品競爭力。”

  面對6月即將啓動的零跑S01交付, 零跑官方表示,將針對交付計劃推出相應的保價計劃,根據時間線分爲三類——

  5月31日前交付預付款的用戶,仍享受綜合補貼後價格政策;

  1月3日前參與預定活動,並在10月31日前交付預付款的,仍享受綜合補貼後價格政策;

  6月1日後交付預付款的用戶,零跑S01補貼後價格將根據2019年補貼政策進行調整。

  在補貼政策公佈的當日,朱江明與負責營銷的零跑汽車副總裁趙剛彼此心照不宣,內心毫無波瀾。“前期我們有一些預判,對於補貼退坡的程度已經有了預期。”

  零跑S01從2017年11月發佈,經歷了2018年6月和8月共2輪的正式預定。據統計,截止2019年2月25日,零跑汽車收到全國3000份訂單。

  有說法認爲,零跑S01之所以沒有成爲 “爆款”,與沒有把SUV擺在首位的選擇有關,而接着C-more的推出更是給了這種可能進一步的印證。

  對此,朱江明不置可否:“第一款車要形成爆款,還是有一定難度。”

  他表示,S01是在零跑團隊能力形成過程中推出的,代表了成熟的過程,也因此才能對S01、T等高端產品提供積累。“整個的同步工程和製造,都通過了前期的練兵,達到一個最高境界。”

  S01的高性價比,確實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消費者的關注。但不可否認的是,市場更傾向於相對成熟的產品,再而建立在合理價格之上,才能形成爆款。

  零跑爲何堅持智能駕駛自主研發?

  要讓新勢力造車承認在製造層面的短板,這對於零跑來說並非刁難,在創始人朱江明看來,零跑身上流淌着IT製造業的“基因”。

  相對於產品研發,汽車的製造體系經過80年的工業驗證,已形成了成熟的四大工藝——衝壓、焊裝、塗裝、總裝,在他看來比其他行業要來更爲標準化。而長江於2016年投資建廠的車間具備先進性,爲零跑提供了設備保障。

  “零跑進入造車行業,我認爲最關鍵的還是在於理念和定位。”朱江明表示,“憑國人對製造業的理解,磨合出一支至少達到韓系、日系車企水平的製造能力團隊,不是沒有可能的。”

  與其他新造車勢力有所不同,零跑是爲數不多堅持自主研發智能駕駛系統的入局者。簡單來說,就是從感知、決策到執行,均形成體系化的研發。

  朱江明認爲,“供應商模式”存在着變化所帶來的成本,而規模形成之後,體系化的打通更有利於成本和利潤成本的優化。

  業界對於自動駕駛持續投入的悲觀態度,似乎也並沒有影響到他,“許多技術的成熟過程,都是從低谷到高潮的更替,自動駕駛也一定會經歷這一過程。”

  而零跑要做的就是不斷積累基礎技術,從硬件到軟件、從算法到控制決策的整個平臺化的架構做好技術的儲備。

  在體系化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不斷汲取能量,零跑纔能有信心跑得更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