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張艾嘉電影《相愛相親》中飾演男主角,田壯壯進入了今年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單。套用一句俗話,提名即是榮耀,最終無論田壯壯能否獲獎,他演技之高,是沒人會否定的。

提到田壯壯,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看不懂」,1984年導演的《獵場札撒》因為審查人員看不懂,電影無緣公映,2009年導演的《狼災記》,許多觀眾也覺得看不懂,因此在豆瓣只有4.3的評分。

另一個關鍵詞則是「有個性」,1988年拍攝霹靂舞題材《搖滾青年》,1992年因拍攝《藍風箏》被禁十年……這兩個關鍵詞,讓田壯壯的藝術人生,擁有了一種稀缺的純粹性。

張艾嘉堅持邀請田壯壯出演《相愛相親》,正是因為看中了田壯壯身上的這種純粹的氣質,她說田壯壯讓她感覺踏實、溫暖。確實是這樣,田壯壯在張艾嘉新片中飾演的父親形象,既保守傳統,又開放包容,那種看透人生又熱愛生活的勁兒,和現實中的田壯壯可以合為一體。

田壯壯並不熱愛到處露一臉的那種表演,他為數不多的幾部演員作品,都是出於友情。和田壯壯一樣,第五代導演親自出鏡上陣當演員,要麼是還人情,要麼是玩票,但總是能給人以驚艷之感。

比如馮小剛,他在周星馳《功夫》開場戲中演的黑老大,短短几分鐘表演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主要《老炮兒》拿獎拿到手軟,還有陳凱歌,《建國大業》中飾演馮玉祥,短暫亮相技驚四座,不少網友建議他乾脆放棄當導演做演員得了。張藝謀當演員對比前面幾位稍有些放不開,但觀眾已經不是消費他的演技,更多是看一個新鮮與有趣,在《有話好好說》裏,張藝謀大喊「安紅,我想你」,這個情形恐怕以後再難看到了。

所以,幾位第五代導演演得再好,也為脫離客串的範疇。客串讓他們躊躇、忐忑,客串也讓他們自由、輕鬆。所謂導而優則演,其實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他們很容易做到把自己的藝術經驗和人生體驗,自然而然地過度到角色身上,讓自己與角色融為一體。他們也是在用客串的實例,來給年輕演員們上一堂生動的表演課——表演想要有層次有深度,只靠教室裏學到的那點東西是不夠的。

觀眾特別關注導演們的客串作品,多少都帶著點「徒弟不行看師傅」的心理,結果往往得到「薑是老的辣」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恰好映襯了新生代演員業務不精的弊病所在:生活平穩,經歷簡單,年紀又小,沒法從人生際遇當中汲取營養;不愛讀書,不願學習,更不知道如何觀察與思考,安心於在作品流水線上當個面無表情的傀儡。這樣怎麼才能出得來優秀演員和表演藝術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