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是2011年剛成立的一個新國家,同時也是聯合國最年輕的成員國。這個國家起初是蘇丹共和國的一部分,在長達數十年的內戰中,蘇丹政府被迫允許南部10州獨立,於是在東非大陸上便誕生了一個此前根本不存在的國家,南蘇丹共和國。

那麼南蘇丹的人為什麼和北方的同胞過不到一起去呢?究竟是什麼樣的矛盾和仇恨導致南方一定要另起爐灶?

其實從人種上說,南方和北方與其說是同胞,倒不如說是仇人。非洲歷來有「黑非洲」和「白非洲」一說,「黑非洲」指的是尼格羅黑人,他們生產力低下,崇拜原始神靈,是奴隸貿易期間的主要販賣對象;「白非洲」則是指阿拉伯人,他們主要分布在北非一帶,膚色較淺,在與歐洲和中東的交流中建立過較高程度的文明。

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在奴隸貿易最為猖獗的時期,他們經常手持西方人提供的先進武器自北向南獵捕落後的尼格羅人。而蘇丹獨立之前正是這樣一種狀態,北方以阿拉伯人為主,南方則以尼格羅人為主。

因為歷史隔閡、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的不同,在1955年蘇丹獨立前夜,為了反對與蘇丹北方組成同一個國家,南方領導人約瑟夫·阿古率領黑人部隊發動兵變,第一次蘇丹內戰隨即爆發。此後蘇丹中央政府為了安撫南方的反對情緒,同意給予南部有限的自治權,雙方大體相安無事。

到了1983年蘇丹北部大阿拉伯主義膨脹,總統尼邁里宣布在全國實行伊斯蘭教法,所有的學校以教授阿拉伯語為主。這讓正愁找不到借口的南方分裂勢力抓住了口實,於是第二次蘇丹內戰爆發。

蘇丹國內頻繁發生的戰爭背後當然也少不了大國的影子,獨立之後的蘇丹一窮二白,西方國家見毫無利用價值因而拒絕給予任何援助。上世紀八十年代,蘇丹南部勘探出儲量驚人的石油,蘇丹一躍而成為產油國,此事一出歐美國家的注意力便瞬間聚焦回了這個無人關注的東非國家。

第二次內戰期間,面對外國勢力幾乎一邊倒的軍事援助,蘇丹政府感覺無力回天,最終南北雙方達成協議,南蘇丹通過公投決定去留。2011年南蘇丹共和國宣告成立,成為非洲大陸第54個國家。

儘管獨立後的南蘇丹帶走了全國四分之三的石油資源,無奈所有的煉油設備和生產線都在北方,南部依然是一片赤貧。更嚴重的是南蘇丹是一個內陸國,距離最近的出海口是位於紅海沿岸的蘇丹港,而這一段必須要通過蘇丹共和國的土地。因此,儘管當家做主了,但南方仍不可避免地要受制於北方。


南蘇丹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2011年7月9日才宣布獨立,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南蘇丹原來是英國殖民地,1955年北蘇丹宣布獨立前,南蘇丹反對與北蘇丹組成獨立的國家,因此爆發了第一次蘇丹內戰,1972年南、北蘇丹簽署了《亞的斯亞貝巴協定》北蘇丹給予南部有限的自治權,第一次內戰結束。蘇丹總統尼邁里1983年宣布在全國實施伊斯蘭律法,這遭到了南蘇丹黑人的反對。1989年蘇丹巴希爾政府上台後,重視解決南方問題。經過雙方談判1994年北蘇丹政府與南蘇丹進行了和平談判。2005年1月,北蘇丹政府同南蘇丹在內羅畢簽訂了《全面和平協議》,結束了長達22年的第二次內戰。蘇丹組建由南北共同參與的民族團結政府。此後蘇丹進入為期六年的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後,南方居民通過公決決定自己的未來。同年9月,南北雙方根據協定組建了民族團結政府。2011年1月9日南蘇丹進行了獨立公投,有98%的民眾支持南部地區從蘇丹分離。公投結果得到了北蘇丹政府和國際社會的接受和認可。

南蘇丹全國分為十個州,國土面積6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有1190萬。2016年GDP90億美元。南蘇丹經濟非常落後、道路、水電、醫療衛生、教育等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嚴重缺失,商品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高昂。國際社會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向南蘇丹提供了大量的援助。2011年7月9日南蘇丹與中國正式建交。中國政府積极參与南蘇丹經濟社會建設。中方承擔了援建醫院、活動板房學校、打井、提供醫療設備、抗瘧藥品和緊急人道援助物資,得到了南蘇丹民眾的好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