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著名的懸空寺就坐落在那裏。

  恆山,爲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尹志平曾在此修煉,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紫嶽。明朝中期利用古恆山人文景觀損壞嚴重之際,竊取河北恆山大茂山歷史文化,通過僞造仙蹟,牽強附會轉移到天峯嶺上,不斷要求北嶽移祀,並最終在順治年間獲得剛剛入關的清政府承認,上升爲北嶽,成爲五嶽之一。

  懸空寺歷史悠久,於北魏時期所建,唐代的大詩人李白也來過懸空寺,並在此留下“壯觀”二字,這也算是對懸空寺的評價吧,就像現在網友或遊客留言一樣,不過李白的“壯觀”二字本身就成爲了景觀。

  恆山最有名的景色就是恆山十八景,這十八景基本上都是處於天峯嶺西南的懸崖峭壁之間。剛開始上山的時候,看天峯嶺就像是一個拔地而起的險峯,阻隔東西兩面。

  這些石刻有的蒼勁,有的娟秀,有的粗狂,有的細膩,有的幾千年,有的幾百年。有的是歷代文豪所書,有的是朝廷官吏所作,更有得道方士抒懷。她們歷經滄桑,包攬世事,實乃奇珍國粹。

  山上有風,但已經不如剛剛刺骨。陽光再斜灑在大殿裏,只我們幾個人的大殿,格外清淨,沒人說話,無話可說,頗有一種“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奇妙感。

  南北朝,恆山就建有寺廟。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恆山已經寺廟羣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爲"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恆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恆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恆山後,把在恆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行走在山川自然之中,有着不同於都市或者人文景觀的靈氣,常駐都市的人們,需要偶爾離開冰冷沒有生命的環境,所謂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我想,這也是迴歸初心之途吧。

  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着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恆山山脈發源於陰山,發脈於管涔山,止於太行山,唐代詩人賈島曾用“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鬼怪浩難測”的詩句來描繪北嶽的雄渾氣象。古代時候,歷代帝王都十分重視恆山,百姓也都加以朝拜,農曆四月初八是恆山傳統廟會,恆宗殿前會舉行盛大的法事活動,這項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香火不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