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或转载请联系大菲哥微信号(Jolie_Y98)

1 / 周六 is 选校日。

昨天周六,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突然接收到人性在闪光的Connie老师的冰淇淋,一边吃,一边聊选校,聊不同城市的文化与生活。

作为旁观者的我,一边倾听,一边看她们表演,一边给出她们客观的建议,内心窃喜「坐著说话可真是比写文章要轻松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学生们都是怎么说的:

「明明也有一颗想要做艺术,学设计的心,却并不明确这个方向一定适合我,所以去一所综合大学,万一艺术设计不适合了,我还能选其他专业。」

「我很确定是要学平面设计专业的,但是家里人,还有我自己也担心艺术设计类院校会不会局限性比较大,所以还是重点申请综合类大学,同时修个经济学,现在不也讲究跨界思维,跨界设计吗?」

「我在华大(Washington University)都读完大学了,现在来到Otis,从大二开始读,但还是发现有些吃力。艺术设计类院校专业性还是要强很多,感觉自己在华大的四年真的太浪费了。」

「你说我到底是申请平面呢,还是交互呢?我都在美院都读了四年了,还是应该换换环境了。我一定要在城市里,位置不能偏。」

New York City

「我在北理工,就觉得我还是适合交互,因为我们产品设计就是要做大量的调研,所以我现在选择学校,还是想继续在综合类大学。」

「我本来工作就是计算机技术成分更多的交互,但是跟著老师上完交互的专业课之后,突然觉得难道我出国一趟还要继续做交互吗?不如换一种艺术,换一个能够自由创作的选择吧,所以我又改申平面设计了。现在在做字体设计的一个项目。」

听完,我觉得她们说的都没有错呀!而且我还很欣赏她们的洒脱和直率。知道自己当下要什么,想干嘛,还知道给自己做选择的时候留一个备选,也知道过去的时光不复返,那就要多多珍惜当下。

你看果真是,「I am real. Time is real, time flows.」

2 / 不去强行说服学生哪种类型的学校就是最好,而是艺术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都各有千秋。适合自己的才是重要的,当下的选择是符合自己最想要的,那就是最值得的。

8月的时候,见到了从纽约回来的插画大神——马老师。她讲到,「近几年,跨专业学习艺术设计的人越来越多。无论当时他们选择本科专业的初衷是什么,但是此刻,他们都知道这次的选择是因为喜欢,因为热爱,这也是他们想要做的方向。比如我们班就有本科是学习物理的,转专业来读交互,还有一个哥们是读建筑的,也来读交互。但他们的作品真的思维很不一样,给人印象就是很不同。」

马老师带著她的作品来工作室玩耍

做艺术设计留学教育这几年来,我也发现国外大学的确很喜欢招收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尤其是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研究生专业,特别喜欢录取那些来自于综合类大学理工科、文科、社会科学等背景的申请者。因为艺术设计类院校也都知道,综合大学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有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突出的英语语言、社会学、历史学、理工科的知识体系,并且能够主动带著问题去投身于艺术设计的实践当中。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我写的RISD和SVA平面设计案例分析的3篇文章,你会发现,这些被录取的人,本科背景90%都是来自综合大学,并且是跨专业的。

大菲哥:平面设计 | 万人迷SVA作品案例分析(上篇)?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大菲哥:平面设计丨万人迷SVA作品案例分析(下篇)?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大菲哥:平面设计丨RISD平面设计研究生录取案例分析(上)?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你的NYU

所以呀,我时常也在想,谁能说清楚她们此刻的自由选择就不会带来丰富的人生呢?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之后的工作和事业也都是因为自己的主动选择才有更多的幸福感。人生要这样才够colorful ~ 她们是新生代,她们做选择的勇气和胆量,以及愿意为选择而付出的坚韧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大很多。

如此这般,我觉得既然已经帮不少学生拿到综合大学不同专业的录取,也是时候该给大家带来系统性的《去综合类大学读艺术设计》的专题文章了。摒弃老生常谈的艺术设计类院校 VS 综合类大学,我来客观地讲述综合大学有什么,由你们来决定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很期待呀?

你的Yale

3 / 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这是任正非在2017年讲过的一句话,我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想法和思考。

任正非提出这句话是在新形势下对公司、对产品、对用户的新理解、新品牌运营和新管理策略。而这一基本逻辑我认为同样适用于我们个体,不论我们是谁。若放在留学领域里,就专业选择、学校选择和就业发展等,我认为:

首先, 方向没有绝对正确,只有大致正确。在几年的学习和漫漫人生中,时时要求方向绝对正确是完全不切实际的。这里的方向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专业、是选校、是之后的就业、行业或者技术,我们任何一人都不可能完全看得准,做到大致准确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谁也没法确保现在的学校和专业就100%有保证,因为形势会变,我们个体也会相应变化,那我们就只要保持大致方向没选错就OK。综合大学之所以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不是为了追求量,而是通过阅读和调研,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底层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底层思维逻辑就是我们在应对不确定性时,给予帮助最大的方式方法。

其次,在方向大致准确的前提下,组织充满活力非常重要。一个人就可以是一个组织,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好的状态。就像现在我们发现,很多95后,00后们,打卡健身,参加比赛,奔赴海外看剧听演唱会,提高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艺术修养等等,这些都是他们活力的外在表现。开心就笑,不开心就任性,他们状态好就用心背单词,努力刷高分;状态不好就吃喝发泄下,这些多好呀 ~ 他们很积极地表达自己,努力去实现阶段性的目标。所以我对他们充满了期待,他们的活力和执行力让我相信,他们终将能够取得成就。

UCLA Processing Community Day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