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說法,其實黃牛這個職業的存在有好有壞。有了他們搶票難搶,但是遇到苦難救急的時候又的確讓人可以馬上拿到票。十年前,大家叫「豬兒市場」,遠行的人不找他們基本上要排隊一兩天才行。現在網路購票,他們依然可以,我就有一次,緊急要回家,在網上搶票了好久搶不到,但是找到黃牛,半個小時搞定。對於黃牛的叫法有以下說法:

1、說法一:

舊社會,拉車的都穿著黃馬甲,一般出行都坐這種車的,因為價錢便宜,所以老百姓都叫「黃牛」車,後來交通發展了,但是火車、汽車票很難買到,拉車的車夫們因為經常在火車站、汽車站跑,和車站賣票的混熟了,有的老百姓就找他們幫忙買票,車夫也得到一些小費,但是不多,後來一買票來百姓就說要找「黃牛」。

二、說法二

牛有很多種,其中黃牛皮硬毛多,一年換兩次毛。所以黃牛黨是掙毛利的意思。加上黃牛在農村一般是肉用居多,不做苦力,有偷閑的意思。所以黃牛黨是貶義。

三、說法三

描述地下經濟裏一堆人在哪裡搶購物資或票劵的場面,有如黃牛羣之騷然,而後將它的中介意義突出,而用於稱呼黃牛!


「黃牛黨」是大家痛恨的職業,但是很多人只知道約定俗成的把倒賣倒手的人叫做黃牛黨,而不知道為什麼叫做「黃牛黨」。這就類似大家都把印度人叫做「阿三」,把俄羅斯人叫做「老毛子」,但是又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稱呼,那麼「黃牛黨」的名字怎麼來的呢?

原來的農耕文化中,農民會辛勤勞動的同時馴養各種家畜家禽,而牛就有黃牛和水牛,水牛可以耕田,可以騎行,也可以幹各種重活,驢子和馬也都可以拉磨和背駝。而黃牛,一般體力不行,懶懶散散,只能用來食肉,因此過去的人眼裡黃牛代表著懶惰和不勞而獲(雖然最後也是要被喫,但是平時還是得好喫好喝供著不幹活),因此黃牛象徵著不幹苦活兒,投機取巧,投機倒把,囤積貨物來賣錢因此謀生的人,於是這樣的人就被稱為黃牛。也就是現在倒賣手機、火車票、演唱會門票和限量奢侈品、甚至鞋子的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來自解放前的一些生意人,不好好做生意,喜歡投機倒把,囤積藥品或者一些硬通貨,比如私鹽等,這樣的人經常會受到大資本家或者政府的打擊和剝削,因此這部分投機倒把的商人把自己稱作案板上的黃牛,任人宰割。這是黃牛的另外一個說法。

當然,還有一個說法來自黃牛的生活習性,我們知道黃牛為了保暖抗旱,皮硬毛長,而且黃牛一年要換毛兩次,只動毛皮,不傷筋骨的做法和很多做中間商的生意人很像,他們不生產商品,只作為掮客在中間環節賺去毛利潤,這樣的生意人往往受到大家的反感,因此這些人被稱為黃牛黨。


謝邀!倒賣車票的人為什麼叫黃牛呢?這要從以前交通工具未發達之時說起。從前出行時大多數是用黃牛拉車載客的,趕牛車之人也穿著黃馬甲外衣以示招客容易人們找尋。久而久之人們就把拉客之人叫做黃牛車夫。

黃牛車夫就成了解決交通問題的代名詞,近代交通工具發生了變化,汽車,火車,飛機這些交通工具代替了黃牛車。然而有時候購買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十分困難,從而產生了一批專門為人代購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的人羣,人們自然地為這班解決交通問題的人稱為黃牛,把他們多人稱為黃牛黨。


舊社會有一種苦力,就是黃包車夫,政府為了方便管理,為每位有資質的人配備了一件黃馬甲,黃包車夫的生活通常都很貧苦,朝不保夕,能賺多少錢就要看你每天能跑多少路,這麼苦的差亊也是競爭激烈,身體單溥形單勢孤的人不但會被搶走客人,經常還會被打個鼻青臉腫,因此車夫們為了彼此不被欺負,會自發的組成一個個小團體,有了團體的照應,車夫們的確有了安全感,但惡勢力也在車夫中間產生,欺客搶奪屢見不鮮,黃包車夫賺著不多的辛苦錢,許多人年紀輕輕就已累彎了腰,每天弓著身子拚命拉車,形如耕牛,由於穿著黃馬甲,象極了田間勞作的黃牛,車夫的幫派也就成了黃牛黨,黃牛們每天穿梭於大街小巷車站碼頭,三教九流都很熟悉,有頭腦的黃牛們就從這裡悟出了生財之道,為商旅之人通過地下渠道搞到車船票,掙點小費,這個行業一直延續至今,因為它的確解決了部分人的燃眉之急,今天的倒票人很無奈,因為那個帶著貶義的稱號是他們的前輩傳下來的,黃包車早已無了蹤影,黃牛的名字卻一直叫到了今天。


謝謝邀請!從前在舊社會的時候,那會的人們出行基本上都坐一種叫做黃包車的交通工具。拉車的人每人都穿有一件黃馬甲,因為價位低廉人們都叫他們黃牛車,隨著交通的發展逐步有了火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這些拉車的經常在火車站一帶等活。和他們熟悉的人買票經常讓他們代買,由於那時的車輛少,票十份難買慢慢的有需求的人都找他們幫忙,再給他們些小費。時間一久黃牛一詞就喊開了。

現在的人們把倒賣各種票據的人都叫做黃牛!也是以此為據的吧?就是從前是褒義詞現在是貶義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