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之時,算算總共住過八間揹包客棧,大概是住三四天自己搭的帳篷,然後住一次揹包客棧的頻率。在花蓮臺東一帶,倒是有三天時間連續入住不同地點的揹包客棧過,對想節省旅費的徒步旅人來說(我也是),算是奢侈,揹包客棧一直很吸引我,那連續三天的探訪,也是因為自己的好奇心,想多在東部的客棧裡頭結識旅行的人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說到揹包客與揹包客棧彼此特有的默契,是我一直以來都能感覺到的。經營者不管為不為賺錢為最大目的而開設揹包客棧(不可能做虧本生意,但就開設的種種原因,比如興趣,拿來與賺錢做比例),鮮少會讓人嗅到與一般旅社同樣的氣息,商業氣息吧!而那並非刻意掩飾的,是經營者本身散發出來的。因為喜愛揹包客,而決定開一家揹包客棧,在我喜愛的揹包客棧空間裡,都聞的到這種孩子氣的氣息。適合你的揹包客棧,首先在網頁上就能夠吸引你了,那種感覺很奇怪,你就是知道這間就是你今晚想住的地方,而且百分之90那直覺都是正確的,那條隱形的線,確實而強力地連結著兩方。以徒步環島來說,選好客棧撥完電話訂房後,就是加緊腳步在約定時間前到達,通常決定住揹包客棧都是天色差不多晚了,沿途也沒有看見想紮營休息的地方,也累了不想到處問借宿了,否則天色早的時候,還能走,不太會直接想到要找客棧住。八間客棧都沒有要求先匯訂金,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點總讓我覺得非常體貼,我想像去到揹包客棧住宿的人,很多都會是徒步客、登山客、單車客等等,因為有趕路的因素,說難確定到達時間也不是那麼地難,但是能夠不匯訂金,趕路時總是能夠放心一些些,少了"萬一趕不到"的心理負擔,我"深信"這是老闆給予旅人的方便,不管到底是不是,我願意這樣一直相信著,被體恤著。

  老闆們一般一開始不會對你的旅行多問,儘管那時我自己揹著大登山包出現,老闆們一般都表現得很淡然,表面好像沒興趣,但我心裡卻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他們知道旅行的人累了,要漱洗休息了,問太多,會讓客人更疲累,通常與老闆們會熱絡起來,都是由我這邊開始主動攀談,在放下行李,洗好澡,換上乾淨衣服後,若還有精神,就會在客棧到處晃晃,此時老闆見你仍神清氣爽,也纔不怕你疲累,陪著你聊天,問問你的旅途,這實在是非常有技巧的一件事,有別於旅館一致性的服務,揹包客棧的氣氛要非常心靈相悉,如果我是老闆,大概常常會按耐不住好奇心,一連串問很多問題吧!

  每次住揹包客棧,確實都有回到家的感覺,倒不是回到自己的家,而是回到"旅人空間"那個家,即使當天只有我一個房客,還是被旅行感充滿著,當然,有多一點人可以交談比較有趣,我可以將我旅行的情緒情感釋放出來,也接收別人的情緒情感,那種感覺如同把日記寫完了一樣,旅行中滿溢的感情得到了平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