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亦落

  在近年的手機廣告中,我們常見的宣傳點就是拍攝,超大廣角、超高像素、超清夜景......類似的詞彙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手機廠商日常的宣傳中。其中雙攝、三攝等關於攝像頭數量的宣傳也同樣不少,前段時間在MWC 2019上諾基亞甚至推出了五攝手機,並且已經發售。

  這個對於密集恐懼症非常不友好的“蜂窩”攝像頭造型頗有“內涵”,通過蔡司認證,內置索尼傳感器、F/1.8光圈,1200萬像素,能高保真模擬景深,拍攝效果相當不錯。

  從諾基亞的配置大概能推測出其他有多個攝像頭的手機的拍攝效果也不會差。如今不少手機廠商都在走這個路子,雖然五攝還是少見,但雙攝、三攝乃至四攝都已在市面上出現了不止一次,如華爲、摩托羅拉被網友吐槽的“浴霸”四攝,就連蘋果都被曝出疑似要跟“浴霸”的風。

  那麼在手機攝像頭數量方面,五攝就是極限了嗎?對於追求差異化的手機廠商而言似乎還遠遠不夠,因爲有消息稱LG要申請16攝專利。

  那麼,攝像頭的數量是怎麼成爲手機廠商追求的熱點的呢?

  在手機的拍攝水平剛受到重視之時,像素數量是重點,廠商們在廣告中傳達出的觀點是“像素越高拍攝效果越好”,像素數量成爲手機廠商在拍攝方面的競爭焦點。

  這種宣傳在開始的時候相當成功,像素高低成了用戶選擇手機時非常重要的條件。但隨着時間的推移,用戶逐漸發現像素高低與畫面觀感、純淨度等並沒有太多的關係,像素的直接作用是能讓照片放大後的細節更清楚。也就是說,“像素越高拍攝效果越好”這一概念更多的是噱頭。

  在此之後,手機在相機方面逐漸變得理智,成像畫質成爲焦點。廠商們在宣傳的時候,將像素尺寸作爲重點,大像素成爲主流趨勢。然而手機機身空間終究有限,不可能無限提升像素的大小和尺寸。雙攝和多攝能夠從另一個維度提供解決方案,自然也就成爲手機拍攝的新熱點。

  雙攝的作用主要在於實現無損光學變焦和利用黑白鏡頭增加進光量,減少噪點提升純度,如iPhone X和華爲P9。在iPhone 7 Plus發佈之後,雙攝手機走入大衆視野,此後越來越多的手機採用蘋果的雙攝方案,並迅速普及開來。

  雙攝的餘溫還在,華爲就在P20 Pro中應用了三攝。之後,OPPO在R17 Pro上搭載了三攝。比起雙攝,三攝更加清晰,無損變焦、3D建模、提升景深都不在話下。但手機廠商們似乎並不滿足於三攝,於是之後四攝五攝十六攝都紛紛登場。

  然而撥開那些噱頭,從本質來看,用戶真的需要有那麼多攝像頭的手機嗎?開始,手機廠商希望給用戶提供更便利更清晰的拍攝體驗,現在這些都一一實現,但手機攝像頭的數量還在增加,過多的攝像頭不僅破壞了手機整體設計的美感,也偏離了手機廠商最初想要實現的目標。

  實際上,攝像頭數量的多少並不是手機成像質量的關鍵,提升算法、優化拍照體驗才應該是手機廠商在拍攝方面應該關注的點。不可否認,手機多幾個攝像頭確實能提升拍照體驗,但過猶不及,在營銷和產品質量之間,手機廠商需要找到平衡,並且側重於後者,因爲那纔是真正決定手機品牌能否走得更爲長遠的關鍵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