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投靠滿清,既有施琅自身的性格問題,也有鄭成功的濫殺問題。下面先講投靠事件的經過;再做簡單的性格分析;最後講一講施琅投靠滿清這樣的歷史事件,對今天創業團隊可以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第一部分,施琅為啥要投靠滿清?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手下一員驍將,曾經擔任鄭成功帳下左先鋒。鄭成功平日待他也不錯。但是施琅有一個毛病,就是恃才傲物,比較狂妄,經常頂撞鄭成功。在戰時緊急的時候,大家一致對外,對於部下的一點個性和臭脾氣,指揮官一般都可以忍受。用人用他的長處嘛,自古都是這個道理。但是鄭成功的這種不滿還是堆積在肚子里的,不發作,不代表不生氣。後來施琅公開反對鄭成功提出的上岸打劫,籌集軍餉的計劃,被鄭成功抓住把柄,削去兵權。

而鄭成功施琅決裂的導火索,則施琅斬殺曾德。曾德原來是鄭成功的親信,後來成為施琅的親兵。後來曾德利用和鄭家的故交,又通過關係跑到鄭成功的部下效力。被削去軍權的施琅大怒,把曾德抓過來問罪,這時候鄭成功已經下發了刀下留人的指令,施琅還是一怒之下砍了曾德的腦袋。鄭成功早已對施琅不滿,這下一看施琅竟然擅自殺死自己的舊部下,忍無可忍,下令捉拿了施琅兄弟二人和施琅的父親施大宣。而施琅在押解的過程中,在親信幫助下又逃脫拘捕。鄭成功一怒之下,殺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這下兩人已經是水火不容之勢力,最後施琅走投無路,只得投奔滿清。後面率兵收復台灣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不再多言。

第二,鄭成功和施琅的性格問題。

剛才講過,施琅的問題就是狂妄驕傲。依仗自己的軍事才華,不把領導放在眼裡,這樣的人本事再大,最終也很難有善終。我想,即使沒有斬殺曾德的事件,將來施琅在鄭成功的手下也沒有什麼號下場。

至於鄭成功呢?最大的問題是濫殺!在《先王實錄》裡面,有名有姓被鄭成功殺死的部將就有70多人,還有的人是連妻兒老小都被滅門的記錄。而對施琅父親和兄弟的屠殺,更是造成了二人徹底決裂,反目成仇的地步。

第三,施琅鄭成功的恩怨,對今天的創業團隊有什麼經驗教訓值得吸取呢?

從施琅的角度來說,既然是在鄭成功的手下幹事,尊重領導是最起碼的姿態。恃才傲物無論放在什麼時代,都是一個無法接受的缺點。天底下人才多的是,不在乎多你一人少你一人。如果一個團隊少了你就要崩潰,那你就應該自己當老大了,對不對?

從鄭成功的角度來說,對有個性有能力的手下,要知人善用,並且要有一定的容人之量。尤其是在一個競爭環境殘酷的背景之下,更不能圖一時之快,逞一時之氣。因為如果你的幹將出走,對於你的團隊來講,不僅僅是少了一個人才的問題,更有可能是多了一個競爭對手甚至是致命的敵人。

當年李一男從華為出走成立港灣網路,成為華為最具威脅的競爭對手之一,逼得任正非親自成立「打港辦」,費勁力氣才消除威脅。就是現成的例子。總結:施琅鄭成功決裂,既有雙方個性的衝突,也有作為領導人鄭成功處置衝突不當的原因。對於今天的創業團隊來講,怎樣對待團隊中有個性的人才,是一個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有時候,敵友身份可能會瞬間轉換!

施琅兩次投靠滿清,都不是主觀可以控制的。

第一次,還是作為鄭芝龍部下的時候,1646年,當時滿清席捲中原,南明大勢已去。鄭芝龍帥部下500人,前往福州投靠滿清,而在這500人中,就有施琅。

這一次的投靠是跟隨領導投靠,身為軍人,並沒有決定權,當跟隨鄭芝龍投靠清軍之後,做了清軍的總兵。

1649年施琅在廣東陷入危機之中,但是在絕境中又被鄭成功給遇見了,並且招撫至麾下,施琅又開始跟著鄭成功搞反清復明了。

施琅也是人才,幫助鄭成功打了好幾次勝仗,比如:施琅為鄭成功獻計獻策,並親身參與襲取廈門。

但是施琅跟鄭成功時間越長,兩人之間的矛盾就越大,無論是性格,還是軍事見地都存在分歧。隨著施琅的一名逃兵曾德,被殺之後,徹底點燃了這根導火線。

施琅親兵曾德逃亡,被鄭成功提拔為親隨,後又被施琅擒而治之,成功得知後馳令勿殺,然施琅已斬之。成功因此大怒。從此,兩人演成為你死我活的死對頭。

後來鄭成功殺了施琅的父親與弟弟,又在鄭成功的追殺下,走投無路,被逼的再一次投清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揮清軍水師先行在澎湖海對戰台灣水師獲得大勝。上疏籲請清廷在台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台灣、守衛台灣。因功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謝邀。我是澹奕歡迎交流。施琅是歷史上讓台灣重歸版圖的重要人物,然而對這個人在明、清之間反覆的經歷,爭議頗多。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施琅:「我曾經也想做個忠臣啊。」

明朝滅亡後,南方殘留的南明政權仍舊在抵抗著滿清。順治二年,清軍統領博洛準備利用鄭芝龍(鄭成功他爸)招降舊部。

但是這些人並沒有直接投降清朝,南明寧夏王李成棟奉命由福建進入兩廣之時,施福、施琅等帶兵追隨,在抗清戰爭中立下大功。然而李成棟卻非常瞧不起南方兵將,在奏摺中說施琅等人「脆弱不堪,無資戰守」,還準備剪滅之。施琅等人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

順治五年,在反清復明的戰爭中,施琅被李成棟的部下郝尚久暗算,差點喪命。最終突圍的施琅投靠鄭成功,成為鄭成功麾下最得力的年輕幹將。

直到「曾德事件」後,鄭成功與施琅決裂,鄭成功認為施琅擅自誅殺鄭氏舊臣,認為施琅謀反,大肆捕殺施琅的父親兄弟等親人,施琅最終逃亡清朝。

可以說,即便當初被陷害,不得志,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施琅也沒想過要投靠清朝,而是投靠鄭成功繼續抗清。然而最終施琅的「幻想」破滅。對於明朝來說鄭成功或許是個忠臣,但是鄭氏卻不一定。若非後來的施琅,不再尊奉明朝正朔的鄭氏,或許就自立為王了。


施琅是無奈。因為懲處一個低級軍官曾德,得罪鄭成功,全家被殺害。想報仇,就只能去投清政府。


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清軍統帥博洛利用鄭芝龍的聲望招降其舊部,所以施琅第一次是隋鄭芝龍降清的。

施琅此時還是個小腳色,沒有自主的權利,隨後又隨上司李成棟參加了反清復明,最終投靠鄭成功,最初鄭成功待他非常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對他禮遇非常,軍事相關的事務以及機密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之後因為戰略上得思路不同,鬧了矛盾,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琅以閑暇人員返回廈門。曾德事件導致施琅與鄭成功公開決裂。自從鄭芝龍降清後,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鄭成功軍中受施琅節制。施琅既被削去兵權,曾德為求出頭之日,利用過去在鄭氏家族軍隊中的關係投入成功營中充當親隨,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促令殺之」。

鄭成功見施琅違令擅殺鄭氏舊將,斷定他是反形已露,於是下令將施琅家人全部逮捕,施琅確在親將朋友的幫助下逃到了大陸,鄭成功得知後大怒,果然是反了,於是將施琅家人全部殺掉,這樣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鄭氏為敵。


謝邀!首先,滿清是一個國家的政府,更是中國政府,第二,當時的台灣省想搞獨立,正好施琅在台灣省政府手下當大將也就是海將,當時的康熙大帝政府為了實現國家的領土完整,下力氣一定要統一中國收復失地台灣,全國人民一片祥和,民心所向,施琅為了中國人民的大局出發,以及領土完整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是棄暗投明更是明智的選擇!


施琅曾經兩次降清。第一次是隨同鄭成功之父投降清朝。第二次是主動向滿清政府投降,因為處理了一個下級軍官,而觸怒了鄭經。導致全家被鄭經殺害,被迫降清。在康熙皇帝的領導之下,最終滅亡台灣島上的那個小朝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