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諸葛亮臨死,安排大將計誅魏延,因為料定魏延腦後有反骨,在他死後必反。

事實上,諸葛亮死後,魏延確實被殺,而且夷滅三族。這件事情在客觀上幫了魏國的大忙。這是一員猛將,帶的兵凌厲無匹。諸葛亮雖死,有魏延坐鎮漢中,曹魏的軍隊也不敢輕舉妄動。

但是,他的死卻不是什麼腦後有反骨的原因。魏延死於蜀軍陣營的內訌。

據《三國志?費禕傳》載,魏延和楊儀倆人不能見面,碰頭必吵,死不對眼。一文一武,好似前世冤乞愆。論耍嘴皮子,魏延不行;論動武,楊儀不行。吵不過楊儀,魏延就想動刀,結果楊儀就哭:「延或舉刀擬儀,儀涕泣橫集。」

這兩個人是諸葛亮的左右手,搞得諸葛亮還得在他們兩人中間找平衡,也很心累。

諸葛亮死後,「令延攝行己事」。蜀漢的北伐大軍退兵入斜穀道口,魏軍此時已經退卻,魏延於是就地發喪。楊儀和王平、馬岱經過密商,趁魏延不備,突襲魏延本部軍馬,要誅殺魏延,用的理由居然是:「魏延叛國,奉丞相遺命誅之!」

魏延一邊抵擋,一邊派人火速上奏後主;與此同時,楊儀的奏摺也已經上路。兩個人在奏摺上跑到後主面前繼續互掐。

這邊魏延且戰且退,逃往漢中,被馬岱一箭射死。頭顱送到楊儀面前,楊儀居然還對著頭顱又踢又罵:「庸奴,看你還敢不敢跟我過不去!」

然後又派人到漢中,夷滅了魏延三族。

蜀漢權斗從來不殺戮,這個一直被諸葛亮身體力行的規則就這樣被打破,自家人的血流成河。

數日後,兩個人的奏摺同時到達成都,後主劉禪立派蔣琬去前線調查調停,結果人還沒到,前線已經有消息傳來:魏延死,楊儀帶兵回撤漢中。

罷了。

就這樣罷。總不能死了一個,再死一個。

魏延就這麼白白地死了。

饒是如此,楊儀還是忿忿不平。因為尚書李福在諸葛亮死前奉後主之命探望,也是想問他身後事,他說:「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蔣公琰就是蔣琬。蔣琬之後,諸葛亮又指定了費禕費文偉。再後面就不再說話了。

顯然無論怎樣,楊儀都不在諸葛亮安排的接班人裡面。

於是,楊儀口出怨言。費禕把楊儀的怨言上報朝廷,劉禪下旨把楊儀革職,貶為庶民。

楊儀死性不改,繼續上書攻擊大臣,朝廷派人緝拿,楊儀自殺。

但是,即使楊儀死了,魏延也未能平反,畢竟牽涉面太廣,總不能把蜀國舉足輕重的大臣們都來個大清洗。內憂外患的蜀國禁不起這樣的動蕩。

所以,魏延就基本上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實際就是文武不和,互相爭權。

魏延,楊儀都是荊州集團成員。但是,魏延是軍人,又是劉備提拔但諸葛亮不喜歡的。楊儀本人是文官,很得諸葛亮重用,看不起武夫而且屬於小家族出身的魏延。

諸葛亮死後,理論上的合理代理人應是軍功,官職,爵位最高的魏延。然諸葛亮卻令長史楊儀代理,所以魏延燒毀棧道與之爭權,結果士兵潰散,魏延及其兒子被殺,楊儀以造反罪夷滅三族。不過楊儀也沒得到好處,回軍後諸葛亮推薦的蔣琬上台,楊儀只得中軍師職務,因此很不滿,被劉禪下獄,自殺了事。


魏延跟楊儀,一個軍事一個後勤。按說沒有什麼直接衝突。兩人就是相互看不對眼。魏延性格囂張跋扈,三國志說,人皆避之。而唯獨楊儀是不避,屢有口舌,說不過了,魏延就拔刀。兩人都是性格乖張之人,魏延勇猛,而楊儀的後勤工作也讓諸葛亮非常省心放心,不忍偏廢。多次勸阻,也沒什麼效果。楊儀是丞相長史,就是諸葛亮的副手,論爵位不如魏延,論職位卻是在魏延之上。

很多朋友對於諸葛亮臨終會議,沒讓魏延參加頗有微詞,其實個人覺著第一,魏延不在諸葛亮大營,諸葛亮死後,費禕曾去探魏延口風,費禕走後,魏延非常後悔。然後楊儀拔營走後,魏延才驚覺。可以肯定魏延大營與諸葛大營是有一定距離的。不然怎麼可能不知道。第二,諸葛亮臨終安排退兵,他肯定知道魏延是不會同意的,姜維曾問如果魏延不聽命令該怎麼辦。答曰,隨他去吧。我們試想一下,諸葛亮在明知魏延會不聽軍令的情況下,還會在臨終時候把魏延叫來,然後聽魏延的大吵大鬧,拔刀拔劍的?一句隨他去,就是對魏延的最大恩典,如是別人早就宰了。將死之人誰會讓自己死的不安生呢,還要受魏延的鳥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